点赞 | 系列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距航天强国更近一步
2018年11月20日7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卫星及天平一号A星、B星、嘉定一号和软件定义卫星等4颗微纳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据悉,试验六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天平一号A星、B星主要用于地面测控设备精度标校。嘉定一号卫星由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是其低轨商业通信卫星星座“翔云”的首发星。软件定义卫星在轨主要开展安卓平台地面软件技术太空移植及开源卫星软件研发等技术验证工作。虽然现在卫星发射成功在中国已不是什么大新闻,但每次都可谓是给中国的“天梯”打上一颗坚实的“螺丝钉”。
回想起中国航天的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坚信,每一步也充满了自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国防安全的迫切需要,中国开始从苏联引进防空导弹并加以仿制,由此为中国自己的运载火箭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一时期,中国也开始进行高空探测以及人造卫星和航天器地面测控技术和设备的研发。1956年4月,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更快,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取得的成就更可谓举世瞩目。从轨道发射能力来说,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整个长征火箭家族现已具备向低、中、高轨道发射轻、重有效载荷的能力。在卫星技术上,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 1 号”成功发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可以制造和发射绝大多数种类卫星,目前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俄罗斯,仅次于美国,并且在性能上已接近或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
以卫星定位系统为例,该系统的重要性现今早已家喻户晓,在过去中国大量依赖美国的GPS,包括国防在内的许多领域都采用了GPS产品,这会隐藏不少风险。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因此“北斗”系统应运而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组建“北斗”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 2000 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 2004 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 2012 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 2020 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就在今年11月1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三号工程第18、19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火箭院今年北斗三号卫星高密度发射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建成。该系统包括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据悉,北斗三号可以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同时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定位、授时服务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卫星搜救功能和全球位置报告功能。从卫星寿命来讲,北斗三号卫星的设计寿命达10年以上。另外北斗三号卫星星上关键设备均为国产,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这次长征二号丁“一箭5星”的发射成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92次飞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将中国建设成航天强国这一伟大目标,而本次发射与近年来其他成功的航天发射一起,为中国实现这一目标铺筑了康庄大道。
作品:兰顺正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员
栏目:观点中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