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3分钟 | 湘西苗寨十八洞村:中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起航

中国网 2019-08-27

在中国湖南湘西的大山里,有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小村庄——十八洞村。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百姓,逢年过节会聚在一起打秋千、吹笙、舞龙、唱山歌;他们身着带有刺绣的苗族服饰;腊肉、野菜等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他们或许想不到,多少年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天能带领自己脱贫致富。






十八洞村地处大山深处,由于耕作条件差,收入来源单一,贫困曾是村庄的生活常态。变化始于2013年,当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这里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脱贫之策。


从那之后,十八洞村开始尝试,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组建苗绣合作社,在城镇化推进、村里的青壮年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形势下,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再比如,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他们“跳出十八洞”,在临近乡镇流转土地建立了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并组建果业公司,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他们还输出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到对口帮扶的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引入企业投资山泉水厂给十八洞村集体分红。


如此,根据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十八洞村选定了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山泉水六大产业。


除此之外,十八洞村还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消除了少数贫困群众懒贫、赖贫等行为;同时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厨、改厕、改浴,家家户户通水、通电。



曾经的穷僻小村庄如今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2013年相比,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逾6倍增长。去年,十八洞村还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村级脱贫的示范和样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八洞村的精准施策、“造血式”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


建成一批主要由贫困人口深度参与的,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就有望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全


美丽乡村,离不开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是人的素养的提升。文化是农村的软环境,我们要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自身素质,才能让农村建设更有韵味,更加和谐。

——评论员 于清华


“精准”需要“精心”,“扶真贫”更需要“动真情”。这个村有多少户,贫困状况如何,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有多少,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摸清这些底细后方可因人施策,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很难想象,一个不清楚贫困人口底细的扶贫干部如何能够做到精准扶贫?

——评论员 胡子民


2020,byebye啦贫困


大山里的网络直播课


建设美丽乡村 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习近平“画像”的四类官,很多人中枪!

习近平眼中的科技创新

习近平为何频频“打卡”博物馆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李兆彧

本期校对:牛慧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