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 | 巴西利亚金砖峰会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

中国网


2019年11月13-14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已经拉开序幕,其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整体态势愈加明显而深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内涵在于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愈加均衡,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虽然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下各种挑战因素层出不穷,但大趋势继续朝着对金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演变。这就注定了金砖国家领导人本次会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地时间1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利亚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会谈。这是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总体而言,2019年以来,由于巴西、印度、南非三个成员国国内大选和政府调整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层面大国关系深度变迁和全球多边主义遭到的严峻逆流,金砖国家在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合作以来经历了极大的挑战。但随着各成员国政策逐步稳定,特别是金砖国家领导人6月底在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期间举行非正式会晤之后,金砖国家合作重回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加大应对共同应对挑战、加速探索新的合作突破点的努力。


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的主题被确定为“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打造创新未来”,这突显了经贸财金议题在金砖国家整体合作中所扮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日益趋于稳定,但全球主要机构纷纷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客观而言,受到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地缘政治紧张有增无减等因素负面溢出效应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分化进一步加深,这也给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在贸易、金融、就业等方面的挑战更加突显,金砖国家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成员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巴西利亚会晤聚焦创新发展和科技合作,以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加速发展寻求实现“弯道超车”。因此,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将金砖合作“三轮驱动”的次序做出一定调整,从“政治安全、务实经贸、人文交流”调整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这一调整是客观冷静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演变的现实之策,也进一步明确了务实合作在金砖合作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


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代表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性改革的有力维护者和全球稳定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则,金砖国家追求“立己达人”。因此,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的顺利举办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金砖国家的成员国都是地区和全球性大国,金砖合作探索实践了新兴大国多边合作的新范式,其内在属性之一就是多边主义。在当前全球和平与发展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峻挑战的背景下,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再次强调金砖合作对于维护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努力至关重要。


作为捍卫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最重要力量,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巴西利亚会晤期间,将重申金砖国家在巩固和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体系和全球多边主义中核心地位的原则立场,推进联合国及安理会全面改革,尤其是在2020年联合国即将迎来成立75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金砖国家将有力推动联合国及安理会改革充分反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变化,增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代表性。


金砖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长期以来坚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推行自私自利的经贸政策甚至对外挑起贸易纠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和排他主义严重损害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金砖国家也都受到全球经济分化的严重影响,甚至成为个别国家不负责任的对外经贸政策和贸易霸凌主义的受害者。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将促使成员国协调各自的经贸政策,发出捍卫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的有力声音,并坚定地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金砖国家的团结合作对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性改革和更加公正、合理、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具有根本性意义。


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开启了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第二个十年进程,将在规划金砖国家长期合作从而实现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完善金砖国家“三轮驱动”的合作架构,推动金砖国家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和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携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磊 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栏目:观点中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定了!故意高空抛物可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关注 | 香港七旬老人头部被砸致脑干死亡,港府深夜表态

最新 | 北京两名肺鼠疫患者一名稳定一名危重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李兆彧

本期校对:牛慧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