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 | 精准打击外国企业,美经济自由主义自毁长城
中国网评论员:唐华
责任编辑:杨新华 李小华 戚易斌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精准打击,已经没有丝毫顾忌。
5月23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宣布,将33家中国公司及机构列入“实体清单”,让这份针对中国企业的黑名单再次扩容。去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开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精准打击中国企业的先河。此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科大讯飞等公司也被拉入实体清单。
最恶劣的,莫过于5月15日对华为禁令的升级,既全面禁止华为使用美国技术、软件和设备设计生产芯片,同时也全面限制全球厂商代工生产华为设计的芯片。
美国政府接连出手管制措施,意图狠狠扼住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咽喉。美国“长臂管辖”在国际商业领域的不断滥用,一次又一次让人见识其野蛮、霸道和毫无底线。
自从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之后,美国就将两国之间的摩擦描述为美国领导的西方民主社会与“修正主义大国”之间的对抗。
针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一系列措施,是美国对华科技战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既定战略安排。但在宣传上,美国媒体和政客却将其涂抹上政治色彩,比如声称“中国企业利用出口设备帮助中国政府窃取他国机密”“限制措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等等。美国企图用意识形态之争包装、美化其缺乏道义理据的霸凌政策,编造和栽赃以莫须有的罪名,迷惑、拉拢盟友构筑反华战线。
事实上,在商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层面,美国并没有多少意识形态考量,凡是挑战美国和美国企业霸权地位的,都会遭到极限打压。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腾飞。到1989年,日本芯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53%,超过美国的37%,日本电气、东芝和日立三家企业的半导体产量牢牢占据世界前三。在半导体产业带动下,日本经济也进入黄金时代,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哀叹美国正在经历“帝国衰落”,还断言这样下去,硅谷将成为废墟。
正面战场不是对手,美国便玩起了下三滥手段。一方面,美国发动舆论战,宣扬“日本威胁论”,宣称日本企业在芯片领域的全面领先,将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发动芯片战争寻找借口。另一方面,美国开始罗织罪名,甚至用“钓鱼手段”,寻机制裁日本的领军企业。
1982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派人假扮IBM员工,故意把IBM公司的绝密设计资料发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林贤治不知有诈,表示还想要更多资料,美国联邦调查局马上将与林贤治的来往资料公布,称“日本企业窃取美国技术”。1987年,美国指控东芝向苏联出售可减小潜艇噪音的机床部件,违反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运协议,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随后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东芝的制裁措施,包括:取消从东芝购买导弹技术的协议,取消原定从东芝进口的上百亿日元计算机合同,将制裁东芝的条款写入贸易法案,同时禁止东芝产品向美出口2至5年……
种种套路,与今天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制裁何其相似。
彼时的日本,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面对无理打压只能步步退让,最终被迫签订《广场协议》,从高歌猛进到一蹶不振,步入“失去的十年”。
让人称奇的是,特朗普在1989年的一次采访中曾经宣称:“日本正在有预谋地吸美国的血!这场杀人不见血的战争,日本已经胜利了!”30年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把日本两字替换成了中国。
日本的前车之鉴提醒中国,面对美国唯我独尊的霸道,无原则地妥协迁就,乃至于签“城下之盟”,不能换来岁月静好、你侬我侬,只能在技术垄断的夹缝中苟且偷生。“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是血的教训,也是钢的信条。
不断拉长的实体清单,也在彻底拉下美国经济自由主义的伪装,露出唯利是图的难看吃相。谁也无法保证美国当年之于日本、今日之于中国的无赖招数,他日不会施加到自己身上。滥用技术优势实施精准打击制造“寒蝉效应”,恐怕很难让美国再次伟大,但一定会让不畏强权的奋斗者更加强大。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刘倩 牛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