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网评 | 进博会如约再至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
中国网评论员:戚易斌
责任编辑:唐华 蒋新宇 蔡晓娟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再次吸引了世界各国企业共赴“进博之约”。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各国企业参展热情依然高涨,展览面积比上届扩大近3万平方米。特别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回头率超过70%,更有数十家企业已连续签约未来三届。众多企业携带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进行“全球首发、中国首展”,展品和服务均体现出国际一流水平。
疫情背景下,进博会能够做到质量不降、效应不减,这与规模庞大、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密切相关。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市场规模都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这样的市场,怎能不吸引世界的目光?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加强贸易往来搭建了广阔平台。中国愿意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进而实现共同发展,这正契合了渴望拓展中国市场的各国企业的强烈诉求。会场内外,“进博会是我们的福地”“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等对展会的赞誉和期许俯仰皆是。对许多外国企业来说,中国成为了他们摆脱疫情、走向复苏的最大希望。
无论是来自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抑或是参加本届进博会的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在这个“世界大卖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获益。南非牛肉、捷克水晶杯、墨西哥龙舌兰酒、加拿大龙虾……许多在两届进博会上展出过的商品,如今在这里安了家,进博会“展品变商品”的溢出效应正不断显现。中国通过主动开放市场,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注入稳定性,为加快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增添了正能量。
要开放而非封闭,要共赢而非独享,已是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的普遍共识和国际贸易体系的通行法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4日的开幕式演讲中,也再度表明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又一次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信号,展现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中国承诺,言出必行。习近平主席在上一届进博会上宣布的扩大对外开放系列举措已经全面落实。中国持续扩大进口,一年来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一个个实打实的开放“硬招”密集落地、高效推进,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跑出了加速度。
本届进博会上,中国又提出了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等。中国的开放之举,是对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坚守和布局,也是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建设性态度。中国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进博会如约再至,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这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举办的又一场全球贸易盛会,更事关中国和世界经济在当前“逆风逆水”的全球经贸背景下如何突围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它有利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世界而言,它让人们看到,剔除政治因素、基于市场原则的商业活动,其前景是多么美好。这有助于坚定人类社会“要拉钩不要脱钩”的信念,坚信合作比孤立能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市场这么大,各国企业都应该来看看,更应该用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去赢得这个市场,而不是用高墙与壁垒去隔绝它。高举开放大旗的中国,已准备好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本期编辑:牛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