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和张继科谁更厉害”,竟是一道数学题?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带领团队拿到了全国第一名的他
是个乒乓迷
与众不同的是
他通过研究“马龙张继科”学数学
他就是同济大学2021年
“追求卓越学生奖(本科生)”获得者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佳琦
他五个学期平均绩点4.91
全年级专业第一
他曾获国家奖学金
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
全国绿色供应链与逆向物流设计大赛
特等奖等奖项14项
近日
在同济大学2021年
第十届优秀大学生报告会上
刘佳琦讲述了自己
如何靠研究“马龙张继科”学数学
然后彻底“上头”的故事
如何能对学习上瘾
另辟蹊径,研究“马龙张继科”
在刚学《数学建模》这门课程时
还没听几节课,刘佳琦便傻了眼
满屏的公式推导犹如天书
那些习题
上课一听全会、下课一做就废
“直到有一次,
我看到了一道乒乓球战术分析问题。
马龙和张继科的接球习惯有什么区别?
近台快攻是不是
中国球员傲立世界乒坛的秘密?
想要用科学解释这些问题,
就要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
想要更系统地分析,
还要建立一棵决策树,
但这些我当时都不会,
怎么办?那就立刻学!”
于是
作为一个乒乓迷的他
动力被调动了起来
他说:
“研究完马龙,
研究张继科,
我是彻底‘上头’了,
我又将自己作为研究的‘小白鼠’,
让自己比赛中使用
更多侧身抢攻和台内侧拉,
果然成功提升了自己的胜率。”
一道题目
让他学了概率论
提升了球技
更让他发现了书上的公式
原来是那么有趣、有用
后来每学一个模型公式
他就琢磨生活中哪里能用到它
上课、跑步、吃饭时都在想
建模成了他的条件反射
如何能对学习上瘾
他总结了秘诀:
动动脑筋
从另一个角度邂逅知识
找到点燃自己的兴趣点
“工作量变成了浩瀚的海”
他也一路坚持
刘佳琦还“沉迷”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研究
获得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
面对现有自动驾驶感知算法
在复杂道路中仍然存在感知失效的情况
刘佳琦作为学生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
“基于代理模型的复杂道路环境
自动驾驶感知能力与运行安全评估”
项目研究
11万帧视频数据的手工标定
900多个小时
复杂枯燥的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失败
技术路线的数次调整
“工作量变成了浩瀚的海”
他带着他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团队
从标定新手进化成熟练工
无数个昼夜、一路坚持
终有成果
学霸并不是他唯一的标签
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是班长
“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真的优秀,
一群人的优秀才是真正的强大”
他线下一对一帮扶
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
帮助同学答疑解惑
他们班级同学共计获得
66人次奖学金
49次学术竞赛奖项
还拿下了同济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
他说:
个人的成长
集体的成长
让我愈发感到同舟共济的力量
向榜样学习
一起加油!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牛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