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50《中国艺术》(247)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1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不管陶瓷的胎土成分如何,总有一个促使石英熔融的最低温度,使得其转化为玻璃釉。纯硅的熔化温度是1713度,但如果加入特定比例的铅,熔化温度可以降低到750度。当石英开始熔化,玻化过程就开始了。当温度升高时,越来越多的石英处于熔化液态。熔融的釉会变得非常流动,以至于让胎体崩塌。一些诸如锰、石灰、石膏等杂质作为形成玻璃釉的催化剂,帮助低温下形成釉。这些杂质在次生黏土中的存在意味着这些本身不能在高温下焙烧。

 

我们现在再来讨论高岭土在上述温度下的表现,它会变成偏高岭土。其分解持续到1000度,这时它会失去各种分子,变得更加耐热。1000度以下,它转变为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不久之后这种混合物分子分解,变成3Al2O3·2SiO2。这是最后的重大变化。1310度时,晶体出现,直到1830度一直保持晶体状态。高于这温度则分解为三氧化二铝和水。 这一温度下,刚玉都会分解。但最坚硬的陶瓷也不会让烧成温度达到这个极限。值得注意的是,莫来石非常耐高温,其他物质都熔融的时候它还能不化。陶瓷的烧成温度下,莫来石是唯一保持了原态的物质;就是由于陶瓷中含有莫来石才不会瓦解。中国人把高岭土叫做胎骨,非常恰当。

 

当硅线石1000度熔化时,释放出的硅元素跑到哪里去了?中国炻器和瓷器的胎成分为高岭土、长石和燧石。燧石是一种硅;长石通常以钾长石的形式存在,里面还有钾、铝和硅。长石分子中,钾是一种催化剂;钾长石在1150-1250度熔化。但钾长石与硅一起加热时,如陶瓷烧制中一样,其熔点为1050度。这一重要温度下,陶瓷中的长石和燧石开始熔化,同时加入的硅被释放出来。当温度上升,液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硅,直到1400度,所有的硅都会被吸收。要是加热到1500度,整个液态会流动性太高导致瓷器解体。但没有必要这样高温,因为这时所有的元素都已经烧结。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49《中国艺术》(24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