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59《中国艺术》(256)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14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事实发生的情况,可能是宋代窑工抛弃了唐代陶器的传统,同时也就抛弃了宋以前采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这一传统太丰富,所以断然放弃的结果当然就让宋代可用的造型和装饰纹饰变得有限。在我看来,这种断裂才是让宋代造型看起来突变的原因。另一方面,宋代不仅从唐代继承了一些技术手法,也继承了相应的造型和装饰手法。

 

除了那些细节的可观测特征以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具体的特点,不好分析和归纳,但对断代一件器物十分有用。某件器物是否有唐代气质应该是个人判断问题。但任何看到唐代器物和宋代器物一堆摆在一起时,比如在大英博物馆或者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面的藏品,都不会怀疑,这两种器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在我们详细讨论唐代陶瓷的类别,造型,装饰,胎体和釉色之前,包括讨论制作技法和窑口之前,我们来说一下宋代造型和唐代造型之间的大致区别。

 

图63


整体来说,唐代陶瓷生动有力。造型饱满张扬,装饰大胆肯定。而宋代器物,如Honey所说,“很安静以及凝神”。图63展示了一系列各时期的典型器物,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些器物的沉静和精湛。

 

经过分析,那些抽象的区别很多情况下可以具体化。所以,唐代的线条可以从横向分区,线条的方向突然变化。底足的线条与主体的曲线鲜明对照,肩部与颈部也很突出,肩部与底足圈对比也很明显。宋代的轮廓则显得有连续性。底部,身躯和肩部,颈部和口部构成一个整体曲线。换句话说,唐代的典型造型,如Bachofer所说,属于多个造型的协调整合,而宋代线条则是有机统一体。我们可以说,宋代造型体现了有意识的美学思想,而在唐代的造型中缺乏这种东西。宋代远离了前代的多彩世界,从而某些时候显得有些不合乎陶瓷的目的性。我们可以在一类盏的底足上看到这一点。虽然这种盏形是由斗笠盏变化而来,但最后变成了一个浅圈足,这使得整个盏实际上非常不稳。(作者不知道盏托和斗笠盏的配套使用原理而已。译者注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58《中国艺术》(25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