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92《中国艺术》(289)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图79a,b,c,d,e,f
高足杯遍布欧亚大陆,从冰岛到日本的中世纪的早期都存在这种造型。图79列举了各种不同造型变体,出处不一。要论其起源,则必须回到叙利亚玻璃器和金属器。后者的例子是图79a的叫做Antioch Chalice的银器,其年代为三世纪。旁边的图79b是一件碗,蓝玻璃材质,金花银底,实际上整个下部都是银做的。这件器物位于奈良的正仓院,所以其制作年代肯定是八世纪中期以前。这件肯定不是中国产品。正如Gray所说,这件的造型类似叙利亚的玻璃杯,但上面的装饰的方式对我来说看起来像拜占庭的切割玻璃器,其足部和钮都是银的,类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chalice。这组的第三件是青铜银杯,叫做niello杯,一般称为Tassilo Chalice, 从870年以来一直存放在奥地利Kremsmunster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这件铜器几乎肯定是日耳曼工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器物在旧世界几乎无所不在,以至于此件一度有人认为是巴伐利亚的一个英国工匠制作的。第四件是从一些近东的金属器中挑选出来的,曾属于中乌克兰的波尔塔瓦省金银服务部(图79d)。这组器物来源肯定;而其装饰,如Gray所说,属于典型的萨珊类型。其年代为6或者7世纪。第五件(图79e)是一件唐代银器,也是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图39b
其中国发展的成品令人惊叹,图39b这件造型诱人,工艺一流,还有部分透光性能,要知道这件的年代不晚于九世纪,透光性确实令人惊奇。这件完全可以和景德镇的明永乐蛋壳精细瓷媲美。但这件无可争议的是唐代的,因为其宽大的浅圈足。足部的开片奶油白釉也指向这点。但最确凿的证据在于,这件和79e的唐代金属高足杯的极度类似。注意其深杯卷口,高足外撇,底部宽大,和明显的珠子突出。高足杯在宋代,明代和清代继续生产,但它们表现出了唐代金银杯和陶瓷杯的继续和发展变化。换句话说,这件高足杯只能是唐代生产的。
唾盂
如果把图38a这种独特的器物叫做唾盂肯定荒谬,简直是污蔑。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形态的最好质量的瓷器和金属器在中国另有用途。1954年伦敦唐代陶瓷展览称之为花器,虽然有点说服力,但却没啥基本事实根据。但不管这种器物在中国时候是否当做唾盂使用,毫无疑问,这种器物与西亚器物有紧密关联。
图38a
往期文章链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