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早在2016年就有银行大佬说过: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三十年唯有之变局,大跃进的时代结束了。其实,2016年大跃进时代草草收场,银行业步入了寒气逼人的隆冬期。

    2016年以来,银行业从高度繁荣到目前倍感焦虑,不过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在日常工作中,以及和同业的焦虑中,一股浓浓的焦虑弥漫在银行业。《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更是将银行人员在内的中产阶层的焦虑,直接曝光在镁光灯下。下面,我们就看看银行业的十大焦虑:

    一、银行业十大焦虑

    1.身份焦虑

    曾经捧着金饭碗,坐在空调房,百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在自己手上流转,那感觉就是风流人物,挥斥方遒。可如今,银行业面上是金领,其实是白领,甚至想拥有一份体面的生活都很艰难。

    银行员工收入不如民工。有的银行员工,每月小几千块钱,各种福利全无,却要照顾一家老小,日子都过不下了。前段时间有句话说:正规军都在吃土,拉皮条的都财富自由了。正规军正是银行人啊!

    银行业成了弱势群体。银行人自感身份焦虑!

    2.监管焦虑

    在我国,金融业是个强监管行业,银行业尤甚。国家开展银行业金融乱象整治,雷厉风行,手段强硬。“三三四十”,行内审计和外部检查一波接一波,上亿的罚单一个接一个。如果你问我,国家这样做对不对?我肯定拥护党拥护国家的决策啊。个人对银行业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幸在于前期大发展,埋下了目前的隐患,乱象整治工作更加限制了银行业的发展。不知道多少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了呢。不争在于,假理财、假票据、资金空转、违规兜底、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等问题严重,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国家要下重手了。

    想用发展来覆盖风险?业务方向缺失和强监管下,谈发展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本已苟延残喘的银行业,艰难前行。强监管下,各家银行加强了合规文化的建设,合规压倒一切,违规的事想都不敢想。相关问题,笔者前段时间的文章《合规把业务逼上绝境?》已经阐述。

    强监管,强化了银行业的资产荒的焦虑!

    3.不良焦虑

    对一家银行伤害最大的是什么?是不良!在《棋至中局,上市股份制银行哪家强?》文章中,我们看到即便是盈利能力最强的招商银行的净利差也只有2.29%,这意味着,如果授信金额一样的话,一笔不良贷款需要43.67户进行补偿,这个代价太大了。

    可是,在2016年之前,各家银行都在火箭式发展,哪家银行可以忍受的利益的诱惑?最终,我们看到2007年至2017年,浙商银行资产由575亿元增长到15368亿元,增幅3573%;平安银行资产由3525亿元增长到32485亿元,增幅822%。那是银行业大跃进的时代!“上帝欲先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虽然目前银行业没有灭亡,但的确疯狂了一把。

    还是以上市股份制银行为例,其中2017年不良率最高的PF银行不良率也仅有2.14%。这一数据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其不良,大家自己去思考。别忘了PF银行成都分行的事。银行业真实的不良率,应该是个惊人的数据。早在2016年,标普发布报告预计我国不良贷款率为11%-17%。(标普:不良贷款让中国银行业付1.7万亿美元代价)这份第三方的数据,更值得大家深思。不良侵蚀利润,很多银行计提拨备后利润甚至为负值。背负不良的经营部门,也面临下岗清收的风险,费用被扣,举步维艰。

    关于不良问题的处置,让整个银行业焦虑。

    4.竞争焦虑

    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益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的躺着赚钱,靠的是垄断,靠的是国家的保护。而现在,利率逐步市场化,民营银行逐步放开,外资银行也逐步放开,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入战场,加上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巨头的搅局,银行业前后受敌。银行业如一直备受呵护的温室花朵,一下子要去面临狂风暴雨,显得很无力啊。银行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银行业的一大焦虑。

    5.失业焦虑

    2018年4月11日,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里面没有一个银行员工,有的只是智能终端和智能机器人。大爷大妈喜欢去四大行办业务,四大行的各个网点也人满为患。2015年,自己去工行的一个网点办业务,领了号以后足足等了接近一个小时。网点大厅里面很多银行员工,有大堂经理,有保安,有零售理财经理,有指导大爷大妈填表的,本来就狭小的网点更显拥挤。而现在又去那个网点,大厅空旷旷的,原来零售理财的柜台被全部拆掉,换成了一排智能终端产品。人脸识别,身份证扫描,不用填表,跟着指示点点点以后,业务就办完了。打印流水,申请银行卡,买理财,通通可以终端操作,用户体验极好。

    先进科技产品逐渐取代人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380多万银行业员工,感受到极大地冲击,失业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科技和机器改变我们生活的时候,银行从业人员却感受到阵阵寒意。还有就是身边的朋友,经常遭遇整个团队解散的厄运。时代在抛弃我们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

    失业焦虑是银行人的切肤之痛。

    6.资产荒焦虑

    08年以后,资产拉动负债是很多银行突飞猛进的杀手锏。这里的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和平台业务,这两大块业务是银行业的两条腿。可是,随着近几年国家加大房地产的调控,且房地产价格已经虚高,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出于风险的考虑,房地产业务受限。而平台业务,政府更是隔一段时间一个文件,目前政府已经从规范平台业务产品、问责违规平台、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各个关口限制平台业务。出于合规的考虑,平台业务受限。

    可是,大量的房地产业务和平台业务到期,银行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性业务方向,因此将不得不面临资产规模下滑、利润下滑的困局。

    工作中接触到一些营销人员,他们才是业务方向焦虑的主体。新增项目基本做不动,存量业务要么不良,要么到期转到他行去了,每天急的团团转。

    银行业面临资产荒的焦虑!

    7.资金荒焦虑

    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银行业走到今天,多少有点山穷水复的境地。通过银承虚增存款、资金空转被限制后,资金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一大瓶颈,“存款立行”再次被提起。不过,现实可能比这个还要残酷。四大行可能情况稍好一些,那些中小型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同业市场。2018年5月4日,1年期Shibor为4.3570%。银行如果想走吸纳同业存款再发放贷款的老路,综合成本在6%以上想保持盈利都很难。可是,综合成本达到6%以上,却很安全的资产却不好找。大型国企被惯坏了,担保方式信用,贷款利率却是基准甚至下浮。合规的平台业务,融资成本同样低的惊人。随着表外资产向表内的转移,央妈不再放水,银行业流动性整体趋紧,甚至出现没有额度放贷的情况。银行没钱放贷款!!这种满含戏剧性和讽刺性的情况,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资产荒阶段下,经营部门好不容易营销来一个项目,遭遇审批难。拿到批复以后,又要遭遇出账难,最后眼睁睁的看着业务被其他银行抢走了。真所谓:空有批单,没钱放款。

    银行业面临资金荒的焦虑!

    8.模式焦虑

    银行是风险厌恶的,其主业还是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存款面临资金荒,资金成本高,经常没额度放贷款。贷款面临资产荒,房地产业务和平台业务被束缚,债券市场不断暴雷,巨头企业不断暴雷(中国500强DA集团450亿债务,锂电巨头WTM221.38亿债务),不断挑拨着银行业的神经。可是,传统银行穷途末路,怎么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是,改革之路也充满艰难。尤其是那些不良贷款负担较高的银行。

    银行业的革命之路在于服务,在于科技,在于管理,可是这三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模式轻轻松松躺着赚钱,而现在继续这种模式,只有被时代所淘汰。现在银行业,不管上下层,虽然工作更辛苦,更累,却再难创造往日的辉煌。

    银行商业模式的转换,令人焦虑。

    9.人才焦虑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老话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可是,萧条期的银行业,如何留得住人才呢?首先,互联网领域比金融行业更有吸引力,一帮有梦想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被吸纳走了。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信托、租赁、券商这三大非银机构,年终奖可能就比银行员工一年的收入要高。最后,银行业这一行业处于萧条期,不良大量侵蚀利润,很多银行业的资管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受限,导致银行员工的收入大幅下降。

    目前来看,银行业人才大量流失,相关报道请见《这一年,银行业的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发生在各个银行身上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大量优秀人员跳槽。女职工排着队生孩子,男职工排着队考证。此类问题不引起重视,最终等来的是整个银行业的没落。可是,形势比人强,银行业默默地看着这些问题的积累而无力解决。

    人才流失,是整个银行业的焦虑。

    10.利润焦虑

    银行业的净利润在2014年前后出现断崖式下跌。2013年,四大行工农中建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0.17%、14.52%、12.35%、11.12%,均高于10%以上。可是,2016年,工农中建的净利润增长率却降为0.40%、1.86%、-3.67%、1.45%。2017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属于基本持平。这种净利率增长的全面下滑,凉意袭人。利润增长乏力,导致很多银行都选择了保守态势,往日攻城略地的情况被勒止。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占比为7.95%,而2016年这一数据为8.35%。有学者提出,中国的这一数据甚至超过金融大国美国和英国(参见《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美、日、英,意味着什么?》),对金融业继续口诛笔伐。可以预见,银行业的明天依旧艰难。

    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令人焦虑!

    二、解决之道

    在这种焦虑中,银行业,尤其是作为银行员工该怎么做呢?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雄鹰的翅膀

    每一个不甘于平庸的生命,都有一个向往中的海阔天空。银行员工要善于蛰伏,在这段行业的焦虑期主动思考,主动行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论你在四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你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个人的能力,尤其雄鹰的翅膀,只有有力的翅膀才能展翅翱翔,直击云霄。不然,即便自己拥有梦想的海阔天空,自己仍是飞不高的燕雀。

    需要说的是,千万不能混日子。按时长下班,工作也按部就班,最后自己也会泯然众人矣。工作中,多思考,多总结,主动沟通,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业精于勤,毁于嬉。我们工作不只是为单位工作,更是为了自己。工作浮于表面,平时过得潇洒,到头来自己无一技之长,也是一件可悲的事。同样的单位,同样的部门,干着同样的活,最后的结果却可能大不同。

    2.制度管人

    银行是一个大机构,想依靠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去把工作做好是一件很难的事。银行业应该主动梳理制度和流程,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控,强化法人治理,根治银行乱象。

    比如,有的银行里面,不良就是一笔糊涂账,五级分类划分不准确,分行的不良分行自己都不知道,总行更无从知晓。而有的银行,每月下旬总分行两级天天对关注率和不良率进行检测,没有最严,只有更严。两者的态度和数据准确度,天壤之别。

    3.壮士断腕,清理不良,轻装上阵

    必要要明白,银行业现在的不良,是前期大跃进留下的恶果。自己犯下的错,现在就要接受审判。对于不良,建议银行业采取壮士断腕的心态去清理不良,尽快处置,然后轻装上阵,迎接后面的改革。

    4.接受现实

    不良高,利润增长低,资产荒,有人问我怎么办?最后中台员工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自己真实的想法真的是:前期天天吃肉,三高都来了,现在医生让你吃点素的,你就叫着受不了了?!世上本没有资产荒,只是大家资产业务做的太多了,就有了资产荒。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我国的杠杆率到底有多高。李杨在博鳌论坛上提到,2017年我国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在内的实体经济杠杆率高达242.1%,其中主要集中在国企和地方政府。且近年来,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较快。这说明什么?说明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高企,这类客户如果以重资产的眼光和“不做这些又做什么业务呢?”的心态来看,成为矮子里面拔大个的客户了。可是,这类客户中有很多已经自身造血不足,需要借贷款来偿还到期债务,说不准接盘者就成了接盘侠。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上升,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们居民加杠杆买房,一旦楼上有个风吹草动,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就很弱了。这也导致房地产业务风险不断隐现。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银行业能够真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指标而到处饲养嗜血的僵尸企业。

    欢迎扫描关注本公众号:发现灰犀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