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巡礼 | 信息与电子学院:寻梦电子,逐梦信息

信息与电子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3-08-28

相约北理,成就未来。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携手各学院陆续推出“学院巡礼”系列文章,以便考生和家长深入了解我校各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等最全资讯。北京理工大学张开坚实的臂膀真诚地欢迎满怀立志报国、创业奉献之情的青年学子来实现梦想,学校已精心铸好全面施展才华的成长平台,助你承载着鸿鹄之志扬帆起航!

本期文章带您走进信息与电子学院




开启巡礼旅程

2023年即将踏上高考考场的莘莘学子,接下来你点开的将是一段非凡的精彩!



 第一篇·认识信息与电子专业 

信息与电子学院相关专业要学习什么呢?

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如何?

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师资力量如何?

信息与电子学院的教学硬件实力如何?

信息与电子学院有哪些优秀的校友?

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过什么成绩呢?

目录/contents

1.1电子信息学科领域介绍

1.2学院历史沿革

1.3学院主要成就

1.4杰出校友

1.5学院概况

1.6学院科研实力

1.7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8学院精品课程及教材

1.9教学与科研平台

1.10国际交流与合作

1.11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



1.1 电子信息学科领域介绍

电子信息学科以物理数学为基础,深入研究信息载体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从设计制造电子器件、构建复杂信息系统,乃至覆盖信息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方位创新的学科,是目前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是“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的核心支撑学科。


电子信息的领域覆盖面非常宽广,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则面向无线电探测与定位、新一代通信、互联网、新媒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应用,关注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识别、安全与保密等环节,要求学生拥有信号处理,算法设计,数据分析的系统化能力。



1.2 学院历史沿革

电子信息教育的“肇始之地”——建立我国普通高校的第一个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我国地方高校第一个雷达与遥测遥控专业1956年以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基础建立无线电工程系(五系),并于1971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2002年,电子工程系参与组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年,以原电子工程系为基础正式重组为信息与电子学院。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领域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



1.3 学院主要成就

科学探索研究的“前沿之地”——创造了我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并牵头获15项国家科研奖。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亟需为使命,创新成果突出,在不同时期均创造出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曾创造了我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


01

1958年

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

02

1959年

提出了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582雷达)方案。

03

1964年

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相控阵体制雷达方案,用于我国第一代超远程战略预警7010大型相控阵雷达。

04

2005年

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

05

2011至2021年

研制出神舟八~神舟十五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已圆满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历次空间交会对接;研制出嫦娥五号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已圆满用于我国首次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

构建了我国首个光学侦察卫星海洋大中型舰船目标在轨实时检测系统,提出了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新方法,相关成果已在5型多颗遥感卫星取得应用,正推广应用于10余个光学、SAR卫星。为保障我国领海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突破卫星通信阵列测量瓶颈技术,支撑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卫星通信阵列测量体系,为我国卫星阵列测量技术迈入世界前列做出贡献。

06

2011年以来

学院牵头获得国家级科研奖6项(含一等奖1项),居全国高校前列。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之地”——获得了学校史上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在教学成果方面,学院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1.4 杰出校友

领军领导人才的“孕育之地”——培养了8位院士及30余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将军)。

毛二可

1951级本科

王小谟

1956级本科

吴一戎

1981级本科

尹浩

2005级博士

樊邦奎

1989级硕士

王沙飞

1956级本科

姚富强

1981-1982年

龙腾

1989级硕士

1991级博士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院士信息

学院已培养了8位院士(包括2012年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王小谟、毛二可、吴一戎、樊邦奎、尹浩、王沙飞、姚富强、龙腾),培养了3位985高校校长(匡镜明、龚克、龙腾),4位IEEE FELLOW,30余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以及100余名企业精英。

985高校校长(匡镜明、龚克、龙腾)

4位IEEE FELLOW

30余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

100余名企业精英分布



1.5 学院概况

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于1953年建立的电子工程系,是我国普通高校第一个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领域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7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是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专业学院,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探索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信息与电子学院在职教职工合影(2022.9.8)


学院现有教职工255人,汇聚了50余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及教学名师,其中包括王越(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毛二可、张军(北京理工大学现任党委书记)、龙腾(北京理工大学现任校长)4名全职院士。此外,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



学院四位院士



1.6 学院科研实力

学院实验室面积约1.2万平方米,配备的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亿元。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学院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不同时期均产生出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科研成果: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个相控阵体制雷达、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等;2011年以来,先后研制出神舟八号至十五号、天舟一/二号交会对接雷达信号处理机,圆满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历次空间交会对接;研制了我国北斗二代/三代卫星导航接收机、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并行测量仪等多个第一;研制出嫦娥五号轨道器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圆满用于人类首次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余项,并获得首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在全国高校学院中名列前茅。


嫦娥五号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1.7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电子信息实验班”大类招生,建有“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建有“空天智能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牵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含特等奖1项)和一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2021年获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3项(含一等奖1项)。


学院面向宽广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培养综合素养卓越、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超凡、有全球大视野大格局、有民族复兴时代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支撑的科技领军领导人才。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能力训练课3大模块,并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在各大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2018 年以来,荣获以“互联网 +” 全国总冠军、全国季军为代表的互联网 +大赛全国金奖 4 项,“挑战杯”全国金奖 3 项、揭榜挂帅特等奖 1 项。



1.8 学院精品课程及教材

学院始终深耕教育教学改革,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导论》《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等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与电路》《电路分析基础》等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时年87岁高龄的王越院士为本科生讲授“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

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包括《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理论》(王越、罗森林)以及《现代空中交通管理》(张军)、《电路分析基础》(李瀚荪)分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9 教学与科研平台

学院设有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省部级教学实验中心——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实验中心。两处实验中心承担着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学院基于实体实验室,建设了1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示范中心、1个111引智创新引智基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1.10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长期与剑桥、牛津、新加坡国立等在内的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和暑期夏令营等交流项目。与瑞典爱立信在内的多个国内外企业建立国际人才培养联合基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及我院共同建设的“3+1+1”本硕中外联合项目,依托中新双方优势资源融合创新,联合培养世界一流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学生可申请1年新国大苏研院衔接课程,符合相关要求可在第五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硕士课程。

北理工-爱立信 联合实验室

       IET 国际雷达会议

北京理工大学-

安捷伦科技公司联合实验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德州仪器联合实验室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1.11 学生竞赛活动

学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

——《星网测通》

我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宋哲牵头的“星网测通”项目勇夺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星网测通”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天领域测量技术的严格封锁,解决了制约我国通信卫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宋哲团队针对现有产品功能单一、性能不足、价格高昂等痛点问题,开拓创新,发明了系列卫星通信测量仪,用一台仪器就能测数百种场景,测量效率提升100倍,为客户节省90%的成本,真正做到测得了、测得快、测得起。2021年,宋哲博士被表彰为 “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仅10人)。



第十三届“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虫口夺粮——昆虫雷达:开创迁飞虫害信息化监测新纪元》

学院“虫口夺粮”项目团队成员历经多年研发与外场实践调研,瞄准微小目标雷达检测、监测前沿问题,突破了小目标检测、昆虫参数反演、种类辨识等一系列难题,依托团队的昆虫雷达监测技术,成功研制Ku波段高分辨全极化昆虫雷达,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可实现昆虫迁飞智能化预警。目前已在云南、山东多地进行架设试运行,运行期间,雷达成功监测到云南黄脊竹蝗、苹梢鹰夜蛾爆发等重大迁飞事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第十三届“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慧聚阳光 低碳乡村——基于物联网的太阳能采暖管理平台建设》

学院该项目团队着眼于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开展市场调研后发现市面上的传统太阳能集热设备存在温控性能弱、供暖时间短、设备成本高等缺陷。 团队以“助力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使命,针对以上问题,实地调研,攻坚克难,实现技术创新,在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基础上研发云控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套智能追光系统,研发出一套符合农村供暖供热需求、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的太阳能供热系统,解决了现有设备三大问题,不单提升了一倍的集热效率,更降低了40%的设备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团队发起“冬日暖阳”计划,建设农村太阳能工作站,为乡镇产业和农村居民提供供热技术方案支持,以科技支农,助力乡村发展,做乡村振兴最温暖的践行者。




 第二篇·走近信息与电子专业 

信息与电子学院有哪些本科专业呢?

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深造率如何?

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如何?

信息与电子专业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呢?

本篇章将为你揭开面纱

目录/contents

2.1专业介绍

2.2本科生深造情况

2.3毕业生就业情况

2.4 信息与电子学院团队介绍



2.1 专业介绍


01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起源于1953年设立的我国地方院校第一个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信号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信息系统、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等专业领域。


02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我校1958年建立的无线电遥测遥控专业,是我国地方院校中首批设立的无线电遥测遥控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专业,2012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信息论与编码、信号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通信网络等专业领域。


专业国际影响力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在2020年QS世界学科排名第126名,中国大陆高校第11名。在2020年USNews世界学科排名第23名,中国大陆高校第13名。




2.2 本科生深造情况


2022年毕业本科生403人,

其中265人升学深造,25人出国出境,

本科生深造率比例72%


本科生深造率比例接近72%,国内深造主要去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近1/3出国深造学生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高校学习,主要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等。


国内深造主要院校


出国(境)留学代表性院校




2.3 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科一次性就业率达98%

研究生整体就业率接近100%。


本科一次性就业率达98%,研究生整体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比达70%以上,主要面向科研院所、移动运营商、国家党政机关、高校、外资企业等,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公司等,主要从事雷达、通信、卫星导航、信号处理、无线电技术、天线设计、图像识别、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等有关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教学等。






2.4 学院团队介绍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研究所

1

带头人:张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围绕临近空间网络、无人作战、智能战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复杂环境协同探测与控制”战略科研新方向,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汇聚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院士5人(含双聘和顾问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20余人,硕博研究生120余人。组建了极端条件探测、协同组网传输、多域智能控制三大方向领域,协同创新开展前沿理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支撑,在谐振式传感器与应用、弱光与多光谱智能检测、微弱生物信号感知、临近空间原位探测、物联网感知与信息传输、高速通信传输数据链、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中心近三年承担了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JKW重大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总经费1.5亿元;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中心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集科研、平台、人才、工程、服务五位一体建设体系,形成了以北京理工大学本部为核心、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为科研增量的三地协同发展模式,全面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创新实现与引领。


雷达技术研究所

2

带头人:毛二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雷达技术研究所历时20余年开展遥感卫星在轨实时处理技术研究。研制了我国首个光学遥感卫星、首个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在轨实时处理系统,以及在轨目标检测、SAR成像处理两款核心处理芯片。成果推广应用于10余型卫星,为我国减灾救灾、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动物迁飞场,玉米、小麦等重大害虫均在我国远距离迁飞,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成功研制面向动物迁飞机理分析的高分辨多维协同雷达测量仪,突破了毫克量级昆虫的生物学与行为学参数测量关键技术,实现了昆虫体长、体重、振翅频率、头部朝向、三维轨迹等参数精细测量,具备了昆虫个体种类辨识与轨迹分析能力,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可为我国迁飞虫害监测预警提供核心关键支撑。


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重庆市支持下,开展了地基天文雷达理论与应用创新研究,正在研制对月专用观测地基雷达系统。



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

3

带头人:吴嗣亮教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


航天电子技术研究团队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信息与信号处理”特色学科的重要支撑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交会相对定位测量、天基空间目标与环境感知、航天测控通信、卫星导航定位、专业移动通信、电子系统仿真与信号模拟。


团队现有教师1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科技工业511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7人。建有1个科技创新团队,曾获科技创新团队奖、国家高技术863某重大项目“杰出贡献团队”、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制“突出贡献单位”等集体荣誉。团队成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表彰。


团队坚守“科技报国,无尚荣光”的信念,密切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重视成果应用和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具有突出的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创造性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研制的系列靶场特种测量雷达、多种天基雷达、多种飞行器测控通信与导航终端等尖端技术产品,已用于海、陆、空、天多种平台和飞入太空的星、箭、器、船,直接服务于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载人航天、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武器装备建设,覆盖无线电探测、定位、遥测、遥控、数传、组网、侦收、对抗等应用,助力长天铸剑、北斗连珠、天神相会、嫦娥归来、在轨维护、太空摆渡、靶场砺剑,取得突出创新实效并在相关技术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十二五”以来,研究成果已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


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为学生提供为国建功、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贯通研究全过程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术作风和奋斗意志,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电子科技等行业和中科院的相关院所以及高校输送了一批有志向、有能力、敢担当的创新型人才。毕业生中,已有多人快速成长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重点领域研究所所长、重点型号总师等科技领军人才。“十三五”以来,培养的博士、硕士已有5人获得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通信技术研究所

4

带头人:匡镜明教授(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通信技术研究所瞄准通感一体化、星地融合等B5G/6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在物联网、车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等领域形成广泛研究。面向虚拟现实、沉浸通信、人工智能等战略需求,研究新型音视频处理及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研究所建设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音质评测实验室。


开展基于智能大数据处理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无线信道建模、通信信号处理与识别、智能传感网、体育大数据分析等实际问题。


研究新型高效传输技术,开发宽带卫星通信调制解调器,为高通量卫星通信网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宽带通信与网络研究所

5

带头人:忻向军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


宽带通信与网络研究所长期开展宽带通信与智能光互联、光通信与卫星通信、光电检测与传感等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目前研究所以宽带通信与网络关键问题为研究着力点,重点培养光通信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高层次全面发展提供创新平台。



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

6

带头人:安建平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长期开展卫星通信领域的研究,围绕 “空天信息网”、“无人智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等多个前沿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等支撑北斗、天通、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型号的项目研制任务。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参数矩阵正交解耦测量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同时同频业务测量信号共存下的扰动剥离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业务信号和测量信号同时在线的卫星通信阵列测量难题,发明了我国第一套卫星通信阵列在轨测量系统,为我国卫星基础设施的在线健康诊断提供了唯一手段,有效支撑了国家相关重大专项的实施。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1项科研技术奖项。


多维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7

带头人:王越教授(两院院士)

陶然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


多维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围绕多维度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在雷达/通信信号处理、高光谱图像解译与智能处理、多传感器目标探测与识别等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研究所带头人王越院士、陶然教授等牵头获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牵头建设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杰出青年、优秀青年、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重点项目,JW科技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热点论文3篇)。研究所成员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研究所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王越院士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带头人陶然教授曾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先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高校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团队承担的本科生课程“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I、II、III”被评为首届国家一流课程和首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2“拓金计划”课程,并入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研究生课程“分数域信号处理及其应用”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2“拓金计划”课程,配套慕课“分数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列入于2022年9月27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的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雷达与对抗技术研究所

8

带头人:高梅国教授(特聘教授、型号总师)


雷达与对抗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雷达系统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对抗,嵌入式系统及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


雷达系统研究方面,重点开展空间目标雷达探测、双/多基地雷达成像、无人机监视雷达系统、圆阵列雷达系统等内容研究。


电子信息对抗方面,重点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磁感知与应用、灵巧式欺骗雷达干扰、雷达侦察信息处理、雷达对抗系统仿真与评估等内容研究。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科研专著2部。


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研究所

9

带头人:罗森林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网络空间安全、自然语言处理、医学信息处理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黑盒漏洞挖掘与利用,移动终端安全与对抗,信息安全与对抗工具,虚拟化动态安全,信息安全与对抗实践,信息安全数据挖掘等;汉语句义结构模型、深度文本表示学习、舆情态势感知和线索发现、信息安全数据挖掘等,糖尿病风险评估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等。团队在以上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拥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及技术能力;团队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第三篇·携手信息与电子学院 

※如何报考信息与电子学院的本科专业呢?


3 大类招生


信息与电子学院是985名校北京理工大学的骨干专业学院之一。学院本科阶段以“电子信息实验班”为大类招生,是学校十个大类本科招生的专业之一。

(以2022年本科大类专业设置为例,2023年待公布)


专业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进入专业大类后每位同学可以通过选择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来确定自己的毕业专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只要完成相应培养环节达到要求,即可完成毕业。


信息与电子学院期待优秀的你

招生咨询电话:68915973

学院网址:https://sie.bit.edu.cn/index.htm


福利时间

信息与电子学院周边礼品


在本文评论区留下对大学的憧憬或写下你对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初步了解,留言点赞前五位,即有机会获得信息与电子学院周边礼品。

评论点赞截止时间:2023年5月4日12:00

公布获奖时间:2023年5月9日


出品 |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供稿&编辑 |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责编 | 张天淼

审核 | 崔嵬 王浩宇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进入“云高招”小程序 ↓

要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四连击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