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 | 难忘那些“不带枪的战士”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哦!
文/中国特稿社记者 王勇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诞生了无数广为人知的前线英雄故事。在这些英勇杀敌的前线官兵身后,有一支英勇庞大的支前民工队伍,他们多是老百姓。在支前队伍中,他们是不带枪的战士,以数十万的小推车,数十万副担架,为前线士兵送粮食,送军鞋,转移伤员,同样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在今天的鲜花和美酒中,也有他们流过的血和汗。
伸不直的手指
据资料显示: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以9.7万余人向河南地区发起进攻。由于国民党军的大溃败,致使河南38座县城和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侵占。对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河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建立根据地。
6月23日,刘少奇、陈毅电示新四军:“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
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要善于插入敌顽空隙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
在抗日战争时期,豫鲁苏皖交界的支前民工为早日赶走侵略者,他们踊跃支前,为中国抗日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99岁的王玉荣,谈起抗日支前的事,记忆犹新。她说:“游击队不吃香,破袜子破鞋破军装。”看游击队员的鞋磨得都不成样子,大冬天露着脚趾头,王玉荣组织村里的妇女白天织布,夜晚纺线。家家纷纷翻箱倒柜,找出破旧棉被、撕掉自己的衣服,几个人围着一盏油灯,连夜为游击队员赶做新鞋。
为了做军鞋,王玉荣和村里的姐妹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她说:“一只鞋底要纳130行,一行要过4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做鞋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烂了,现在的手还伸不直呢。”
河南永城市茴村乡吕店村93岁的黄瑞昌和95岁的吴秀琴夫妇俩都是原支前民工。
为彭雪枫喂马
雪涡县书案店位于河南省永城县和安徽省涡阳县、亳县的交界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的河南永城县麻冢集创建,该地人民群众积极帮助新四军和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回忆起75年前帮助抗大四分校的那个初春,88岁的周文宪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那时我才十几岁,抗大四分校离我们家很近,经常帮助四分校的教员劈劈柴、挑挑水,和部队的同志混熟了,他们都喜欢我。彭雪枫将军的司令部就在离这十多公里的安徽涡阳县的中兴集,他经常骑着马到四分校查看,有时还给四分校的学员们上课。他一到这儿,我就和他的警卫员一起去喂马、遛马。现在想想能给彭雪枫这样的将军喂马是特别激动。”
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碾庄村85岁的原支前民工靳北英。
不舍得穿的新鞋
89岁的程祥庆,是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程松园子村人,每当提起抗战中支前的事,总有说不完的话。1944年他18岁。这年冬天特别冷,程祥庆牵着驴,佯装小买卖人,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及时向区游击队汇报。刚出濉溪老县城不久,下起了鹅毛大雪,在寒冷而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累了歇息在路边的红薯地,饿了吃自带的红薯,渴了喝地里的雪水。刚做的新鞋舍不得穿,揣在怀里,穿着草鞋,赤着脚在雪地里走了50公里才赶到双堆集战场。虽然天气寒冷,身上还是有着使不完的劲。他说:“心里就一个信念,只有打倒侵略者,才能过上好日子,现在苦点累点都没啥。”程祥庆的一只脚每逢阴天就疼痛不已。他说是支前时落下了的病根。但他一生无悔,唱起当年支前民工的歌谣:
谁没有姐和妹 补袜子纳鞋底 帮个游击队 不打倒日本鬼 时刻不甘心
支前模范赵进英:当年我埋地雷炸鬼子
文/中国特稿社记者 刘伟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陈毅所说的山东沂蒙山人,在抗日战争中,有8.5万老百姓参战支前,成为支前民工和民兵。在中国的八年抗战中,广大民工民兵配合正规军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支前民工民兵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地把大批粮食、弹药以及各种军需物资送上前线,并担负运送伤员、看押俘虏等各种战争勤务。在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将与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国共抗日英烈后代一起组成300多人老兵方队,接受检阅。
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赵进英老人,就是这个特殊方队中的一员。“没想到了这把年纪还能去天安门接受检阅,感动、光荣、高兴。”90岁的赵进英说。她在1945年被评为“晋察冀边区城南庄片劳动模范”。
赵进英10岁加入儿童团,后来成了儿童团团长,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鸡毛信。8月4日,她在北京下榻的宾馆内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经常跑上10里地、20里地送信,信藏在鞋里,要是被日本鬼子逮着,就装哑巴。”
赵进英14岁成为了共产党员。谈起入党,她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白天埋地雷、晚上开会,讨论如何掩护八路军、如何救助伤员,俺爹娘根本不知道俺入了党,只是说‘这丫头白天黑夜不着家’。”
“不怕死、不怕饿、天不怕、地不怕、要做一名‘铁’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对当年的入党时的誓言,赵进英反复说了好几遍。
“前几日,河北军区给我妈检查了身体,说她一切都很好,就是小脑有些萎缩,所以自己说过的事情,也经常忘。”赵进英的大女儿高秀英说。
67岁的高秀英一直在家务农,靠两亩土地种花生和玉米为生。这次,她是专程陪妈妈来北京参加阅兵的。
赵进英用颤抖的右手指指自己的脑袋,摇摇头,说:“刚吃过早饭,就忘了自己吃了啥,脑子不好使了。”
但是,当年帮助八路军埋地雷的细节,老人仍记得很清楚。
“开始是八路军埋地雷,我们在后边打掩护。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前线了,剩下了我们女人和小孩,一开始埋地雷也害怕,后来熟练就好了。为了不让小鬼子发现,埋好地雷后,还用马蹄和鞋按上印。炸死的小鬼子老多了!”
坐在她身边的高秀英补充道:“听我妈说,埋地雷时不能直着埋,得曲溜拐弯地埋,那才不好被排除。等鬼子走了,还得挖出来,要不然有可能炸伤村民。”
赵进英个子矮小,身高不足一米六,但灵活机智。高秀英说:“我们村在阜平和行唐的交界处,那时候鬼子要是从村东边进来,我妈就在山的东边点烟,通知乡亲们往西山躲;要是从西边进来,就往东山躲。”
赵进英说,鬼子们太狡猾了,他们会想方设法消灭八路军。当时八路军人很少,寡不敌众。“俺们只要一接到情报,就暗中护送八路军先到山上的洞里躲起来,用石块把洞口垒起来,留个小口送吃的。”
当时,在后方,每家都有八路军的伤病员。赵进英回忆说:“我们吃啥,他们吃啥。以防万一,要是家里的八路军伤员被(鬼子)发现了,我们让他们装哑巴,只能用手比划。八路军来自全国各地,口音跟当地人相差太大,一说话可就露馅了!”
除了送信、掩护伤员,赵进英还在村里组织妇救会,在后方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后来当了妇救会主任,当了30多年。”赵进英说。
那时,军队物资需求大,八路军成天在深山老林打游击,鞋袜服装消耗很大。军区被服厂生产能力不足,数万名子弟兵的军鞋常常供不应求。边区政府会把做军鞋的布料,通过地下党发给边区妇女,由她们来做。做军鞋成为战勤保障中一项经常性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很多八路军连鞋底都磨破了,只剩下一层布,甚至是打赤脚。”赵进英感叹道。
“白天光线好,我们就做缝制军衣、军裤的细致活儿;晚上煤油灯很昏暗,我们就挑着灯,纳鞋底。前方来了任务,不管是10双还是100双,我们都尽量完成。我挨家挨户把做好的活儿收上来,然后打成包袱给前方送过去。”
高秀英说:“我妈还给八路军送米、送面、送饼子,有一次背了四五十斤的粮食上前线。”
对于日军的暴行,赵进英仍心有余悸。“说不怕小鬼子是假话。1937年到1945年,他们每年都来阜平扫荡一两个月。有一年八月十五,粮食熟了,我叔把粮食藏起来,想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把鬼子饿死。小鬼子见我叔交不出粮,就活活把我叔打死了。我还眼睁睁看着一个小孩被开膛破肚。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无恶不作!”
赵进英憧憬着9月3日那天,带着勋章,穿着军服,坐上阅兵车,经过天安门。“阅兵,就是告诉我们和平来得不容易。我们不欺负人,但也不容许别人欺负我们!”
但她有一个遗憾。“我老伴也是支前民工,可惜几年前走了,那年他87岁。没机会来了。我要替他把这份‘不扛枪的队伍’的国家荣誉领回家!”
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