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航天 | 有一种“上海力量”,55年来明甲砺器、耕宇牧星

2016-09-29 张建松 新华每日电讯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年轻的上海航天人(照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供)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建松

28日,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座无虚席,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经信委工作党委共同主办的上海航天长征六号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了全场观众。55年来,上海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明甲砺器、耕宇牧星,成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中重要的“上海力量”。

“弹箭星船器”全面开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61年,为了加强国防基础力量和自主研制能力建设,中央决定在上海建立导弹试制技术基地。55年来,上海航天牢记“富国强军”使命,从导弹武器仿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等多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奠定了中国航天“三足鼎立”的战略地位。

  作为我国防空武器系统的主要总体研制生产单位之一,上海航天研制生产的6型武器先后参加了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5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了国家30%以上的发射任务和90%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率先实现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常温推进器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等技术的突破。尤其是长征六号成功开创“一箭20星”发射的亚洲纪录,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照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供)


  55年来,上海航天还成功发射了40多颗卫星,开创了我国气象环境、对地遥感等系列卫星领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系列,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国内外用户超过3000家,投入产出比高达1:40,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同时研制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在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中,上海航天已圆满完成了13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和嫦娥三号月面探测任务。今年9月15日的中秋之夜,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上海航天承担了天宫二号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电缆网)、资源舱结构及总装工作。


上海航天研制的天宫二号资源舱(照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供)

检查天宫二号的太阳帆板(照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提供)


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天产业集团

  在以重大航天工程技术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同时,上海航天还致力于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军民融合,一大批脱胎于航天技术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成了上海“一城三区”以及湖州、广德、内蒙古等三个型号研制试验和两个产业发展基地。

  目前,上海航天的民用产业涵盖光伏、动力锂电、汽配、燃气输配、装备制造和卫星导航地面应用、民用雷达测控等航天服务业。分布式能源、动力锂电系统、智能防撞雷达、搅拌摩擦焊、3D打印、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航天新技术,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大显身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展示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 (张建松 摄)

利用航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模型(张建松 摄)



利用航天技术发展的光伏产业(张建松 摄)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展示的火星探测器模型 (张建松 摄)


  在国际空间应用市场,轨道革命催生了低成本运载发射和商业卫星研制的发展。上海航天抓住机遇,积极加强对外合作、承担商业发射任务,与委内瑞拉、土耳其等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将多颗国外卫星发射升空,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够对“弹箭星船”综合集成和发挥优势的企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营业收入超过36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职工人均收入,均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前列。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规模和效益将翻一番,形成军品、民品、军民融合“三驾马车”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坚力量。

平均年龄34.6岁的“上海航天人”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有近2万人,平均年龄仅34.6岁。这些年轻人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上海航天最值得骄傲的财富。一箭托举起20颗星的长征六号研制团队,是年轻的“上海航天人”优秀代表。

  在28日举行的报告会上,长征六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说,七年前团队组建之初,平均年龄只有27岁,除了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基本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不要说完整的工程经验,甚至都没有火箭研制的经历。

  在“不忘初心、誓保成功”的信念支持下,张卫东带领年轻人“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生命”,对比世界一流运载火箭的一流标准,确定了长征六号火箭的主要技术方面,一共整理出以12项重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90项关键技术,逐个攻关。不仅实现了我国新一代运载首飞的成功,形成100多项发明专利,建立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更培养了一支年轻的能打硬仗的运载火箭研制队伍。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火箭展示台(张建松 摄)


  施金花是负责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控制系统是火箭五大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为了保证卫星更“精”更“准”入轨,她带领的团队给长六的“眼睛”——导航系统戴上“放大镜”;而且让“两只眼睛”——激光惯组和光纤惯组,与导航组合使用,让火箭的精度由千米级提升到米级。

  “人生需要梦想,成功需要坚持。任何成功都是靠不懈的努力和信念的支撑铸就的,一定要成功的信念支撑着我们。”施金花说,“曾经多少个夜晚,办公室灯火通明,我们围着图纸激烈地讨论着改进方案。我们都是年轻人,住在单位一墙之隔的家属楼里,有时候,睡到半夜,脑海里突然有个改进的好点子,便迫不及待叫醒同事,回到实验室,立即开展验证试验。”

  早日将中国建设成世界航天强国,是每一位航天人的梦想。“神圣使命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长征六号总体主任设计师王东保说。然而,为了事业常常照顾不了家庭,这是上海航天人最深的内疚。28日的报告会,专门邀请了长征六号主任工艺师黄诚的爱人万欣。作为航天人家属代表,她说:“他的担当,是我们共同的幸福!”引起了会场一片掌声。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在这里读人文历史 读转型中国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