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江西汪山土库探秘:从“一门三督抚”看家风传承

2017-01-07 李兴文 沈洋 新华每日电讯


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家风教育,确实需要补课。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一百多年积淀形成的家训、家风,是广大干部群众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作者 | 李兴文 沈洋



南昌市往北45公里,有一处名叫“汪山土库”的程氏大宅院,占地过百亩,房屋上千间,近200年来这里名流辈出。清代嘉庆年间,他们创下的“一门三督抚”的科举神话被人传为佳话。


一个数百年默默无闻的农耕家族,为何突然间崛起为官宦大家?很多大家族常常“富不过三代”,他们为何能打破常规?


程氏后裔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们认为“全赖祖先教诲,庭训有方。”有专家认为,即便汪山土库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在汪山这一垅土地上,仍有一座不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百年来被汪山程氏发扬光大的家风。


汪山土库外观。资料图片(南昌市新建区提供)


江南一绝


25幢房屋既相对独立,又连为一体,共有1443间房,572个天井,汪山土库占地面积达108亩,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进到里面仿佛步入八卦迷魂阵。


尽管规模宏大,但从外表看上去,汪山土库并不显山露水。


汪山土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距离南昌城区约1小时车程。广袤而清新的田园风光烘托着汪山土库的静谧和古韵,乡间的自然美和古宅的风格美融为一体,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这座大宅是清代湖广总督程矞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巡抚程楙采等九兄弟筹资兴建的府第,始建于1821年,历时数十年才建成。


“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像徽派建筑、围屋建筑,简朴而平凡;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集宫廷建筑、园林建筑为一体,富贵而庄严;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江西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政说,汪山土库建筑风格堪称江南一绝,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晴无日晒,雨不湿鞋。


“汪山土库布局精巧,结构明朗,排水、通风、采光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负责搜集整理汪山土库文史资料的原新建区教育局局长潘后军说,天井数量众多是汪山土库的一大特点,既为了采光,也为了排水,“排水系统设计非常好,不管多大的雨,雨停天井就干,下水道更是近200年不堵。”


相对于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有学者们认为房屋建造者还有励志的考量。



清朝的民居在建筑上有严格规定,皇帝才可以住九进,一品大员可以住七进。汪山土库建造时,家族中最大的官员是总督,官阶为正二品。按照规定,他们家原本是不能建七进的,但他们做得很巧妙,在第六进做了一个隔巷,算起来只有六进半,也不算违规。


“兄弟中有一人入阁拜相,就可以把隔巷拆开,成为真正的七进宰相堂。”潘后军说,这是他们家族的希望和梦想,也是借此励志和激励后人。


这样以建筑来励志的做法,汪山土库还有很多,“无字匾”就是其中之一。稍微留心的游客都会注意到,汪山土库里房屋门楣上处处可见匾额,但都没有刻字,人们称之为“无字匾”。


这是为什么呢?陈政说,这是因为当时家族中的官员都处于仕途上升期,不能确定刻什么职级合适。


但二房门楣匾额周边的石雕图案揭开了“无字匾”的秘密。这幅图案的四角刻了“琴棋书画”,表明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间是个鼎,鼎两旁各有两个文官上朝图,文官手中各拿一个条幅,左面条幅上写“当朝一品”,右面条幅上写“指日高升”。


“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是想等到有人当上一品大员时,再把门匾上的字补上。”陈政说,只可惜后来终究没有人跨过一品的门槛,但无论是“无字匾”,还是“七进幢”,无不成为激励程氏族人进步的精神力量。


据悉,汪山土库鼎盛时住着1000多人,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豪门望族,培养了好几代文彦俊士、社会名流。“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对程矞采三兄弟才华的赞赏。一代名臣曾国藩、帝师翁同龢等达官显贵都与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有过密切交往,曾驻足汪山土库并留下墨宝。


今日,汪山土库程氏后裔散居在北京、上海、成都、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还远至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皆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科举神话


汪山土库紧临鄱阳湖,湖区百姓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由于地处汪山岗,故名“汪山土库”。这个家族姓程,大塘坪的老辈人都习惯将汪山土库叫做程家大屋。


程氏家族原本是普通农耕之家,数百年来默默无闻,但到公元1800年后,这个普通农家跃升为豪门望族,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门三督抚”开创的科举神话。


“程氏先人与普通农户不一样,他们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读书提升家族社会地位。”潘后军介绍,程氏家族从乾隆年间开始读书,尽管连续两代人在功名上没有建树,但他们毫不气馁,聘请最好的先生来教馆。经过数代人的积淀,才有1811年到1820年,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兄弟三人相继考取进士,最终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和安徽巡抚。


从“一门三督抚”到民国时期的政、学、艺术等社会名流,这个家族长盛不衰,走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100余名。汪山土库出来的人,可以说个个“学识卓越”。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程氏家族人才辈出,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祖辈不惜重金延聘最好的私塾先生,三兄弟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后,更加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


汪山土库建成后,专门增设“望庐楼”,供少爷、小姐们读书。此外,他们还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义学后来就设在汪山土库的稻花香馆。族中规定,程氏后人都要进私塾就读,只要愿意,可一直读到考取功名。而且,周边他姓子弟有培养前途者和“下人”的孩子,也可免费入学。



值得一提的是,汪山土库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中竟然没有绣楼,但却有好几处私塾学堂。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环境下,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程家的女孩可以不做女红,但必须要读书,确实与众不同。


除此之外,汪山土库到处都在营造读书的氛围。


——励志对联,营造读书报国氛围。“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学子读书应上庙堂酬壮志;男儿济世何堪泉石寄闲身”“万卷诗书教子弟文章报国;一言忠厚建功名道德传家”,在汪山土库,这类励志读书的对联比比皆是。


此外,土库里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的图案,大都取材于梅兰竹菊,寓意历经苦寒,才能练就高尚品质,这对陶冶子女情操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挂匾竖旗,激励后辈奋发有为。程氏子女凡考取功名(举人、进士)都要在祖堂挂块匾,在门前旗杆场上树杆旗,旗杆上还立有金鸡,寓于“金鸡报晓,功成名就”之意。当地民谣如说:“大户门前一对鸡,有翅无毛不能飞,当官不用千金买,三篇文章一首诗。”


这对考取者本人是表彰奖励,对整个家族子女也是一种激励。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培养爱国为民的志向。


——丰富藏书,方便子孙博览群书。程氏家族很早就开始注重藏书,至20世纪40年代已有几十万册,涵盖经史子集、中外名著、词典字典等等。潘后军说,从程氏后裔和当地百姓得知,当年汪山土库藏书极为丰富,望庐楼、稻花香馆堆满了书。因为家里藏书多,程氏后辈从小就博览群书,有的后来到南昌上中学,到书店买书常常空手而归。因为书店的书他们都看过,不必再买。


当年,日寇侵略中国,日本兵在汪山土库驻扎多年,他们从汪山土库掠走了大量的藏品和典籍。潘后军说,大塘坪乡很多乡亲们亲眼目睹那些藏品和典籍装了三大船。


家训家风


“咱们新建有个汪山土库,这里有个大家族程氏,两百多年来培养了100多位读书人,出了一批人才和官员,更重要的是远近口碑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程氏家训好。”南昌大学教授陈东有一语道破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原因。


新建区妇联主席程绮南是汪山程氏族众之一,她说,小时候父亲常与他们兄弟姊妹讲述老宅子里的故事,祖婆婆当时怎样帮助穷人,祖爷爷如何对待下人等等,父亲通过这些故事向他们传递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理念。


“家里兄弟姊妹多,但父亲从不重男轻女。”程绮南说,她小的时候读书负担很重,但父亲再苦再累也要供她们上学,从没有流露出让任何一个女儿不上学的念头。另外,父亲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这都是从小在汪山土库家训家风熏陶的原因。


如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程氏后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汪山土库,在祖堂祭拜祖先。让程绮南欣慰的是,程氏后人人文风气浓厚,大家聚在一起,物质上的攀比很少,而谁家子女教育得好,谁家孝顺老人则被赞赏有加。


祭祀祖先,联络亲情。近年来前来祭祖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把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作为子女教育的机会,让程氏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翻开尘封的史书,会发现昔日的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法。


“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身,非礼莫为。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恬淡俭约,度入量出。声华奢欲,非礼莫近。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忤逆犯上、肇生是非者,杖责并游行示众。有辱斯文及礼仪者,警训改过、责令自新或处以鞭责。偷盗、奸淫、劫、杀、抢掠者,一经发现沉河处理。”


走进程氏家族的祖堂,一块两米见方的大匾十分醒目,写着朱熹手书拓本“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程氏家族教育子女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了官要清正廉洁,做普通人也要有节气。


汪山土库是一座输送官宦的“宝库”,对为官之道,程氏家训多有涉及:“立地顶天履道义,为官作宦度汪洋”“游宦一身存正气,归家两袖带清风”“春风大地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三督抚”中的老二程焕采告归后,居家十余载,生活恬淡俭约,无声色玩好之娱,深居简出,无喜愠之色,成为族众景仰的尊者。


后辈程学恂,父亲早逝,由母亲养育成人。1897年,他中举,之后历署通江厅、凤凰厅同知、湖北知府等职。但他“为官清廉”,1903年罢官后回到汪山土库,生活竟陷入困境。


“三督抚”中老三程楙采进入仕途时,父亲送了他三个字:清、慎、勤,“清而不刻,慎而能断,勤而有恒,方好受命”。后来,这三个字成了他官宦生涯的座右铭。


程氏家族的先辈还留下很多可作为家传的名言,其中有“一曰要吃亏,二曰学吃亏,三曰吃得亏,四曰还不算吃亏。”“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己甘常悯先人苦,能俭犹防后世奢。”“位卑而吃亏,不难,人微而受气,也不难;有权有势又有钱,能吃亏,能受气,难。”


“三督抚”中的老大程矞采就是一个吃得亏受得住气的人。无论受多少委屈,他只闷着头做事,按照自己的良心为官。


“三督抚”在任上总是战战兢兢,都说富不过三代,程氏三兄弟站得高看得远,告诉族众:“富贵无常。今日我贵骄人,异日人贵骄我。势位之危,危于朝露,可慎哉?”


专家认为,富贵不骄人,不欺人,有势不乱使,不使尽,富贵才能长久,势位才能永固。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一直“居乡为善,和邻睦族”,这也是他们泽被后代的奥秘所在。


成风化人


家风正不正,对一个人的廉洁,或者对整个政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的一生最基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就是在小时候的这一段时间养成的,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说,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提倡的是什么?“你的行为不应该给这个家族,给祖宗带来屈辱,辱没祖先那是一种罪过。”


王东林认为,汪山土库名人辈出、长盛不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程氏是世家大族,有大量的田产,有商业营生,还有不少子弟在朝为官,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之家,经济基础雄厚;二是十分重视教育,一座土库建筑群里,程氏聚族而居,至少有两所以上的家塾,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宅府对联匾额大都是劝学励志的内容;三是有严格的家规,规范子弟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防止子弟富贵而骄,蜕变成不肖之徒。


中国各姓族家规家法大都是儒家思想以及佛家与道家观念的具体化、规则化和生活化。“程氏家训分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篇,有不少格言警句,切合生活和事理。”王东林说,程氏子孙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熏陶,树立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的自觉性,故而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在各自的事业上做出积极贡献。


历经太平天国兵祸、日寇侵略,以及水患的自然灾害,汪山土库的部分建筑损毁严重,现在的汪山土库是2003年修复和重建的。



当代桥梁专家程懋芳已年逾古稀,但仍活跃在桥梁建设工地上。1948年秋,父亲带着他三兄妹,从南昌市区来到汪山土库。原来,汪山土库公举他父亲到土库办学。程老说,他父亲在南昌有工作,所以到土库当校长,他不拿土库的工资,为了彰显他办学的决心,特意把自己的孩子也带到土库读书。


因整理收集文史资料的工作需要,潘后军多次拜访程氏后人,他们的待人礼节、行为修养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总是彬彬有礼,对人非常尊重,语气非常友好。”


近年来,南昌市和新建区投入了数千万元,对汪山土库进行抢救性修复,并把它开发成旅游景点,向世人展示中国府第文化的经典之作。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2010年被中国楹联学会定为“中国楹联馆”。2011年,又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汪山土库早就超越了程氏家族精神家园的范畴,成为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新建区乃至南昌市广大干部群众传承传统家风、改进作风的载体。


新建区大塘坪乡近水楼台,把汪山土库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活教材。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就在汪山土库举行,主讲人是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他说,开发利用好汪山土库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既传播程氏家族文化,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做好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让汪山土库程氏家训滋养更多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熊慎湖说。


熊慎湖认为,随着家风家教重新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汪山土库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社会关注度将大幅提升。


因为参与汪山土库程氏家风电视节目拍摄录制,新建区纪委宣传研究室主任喻样根多次前往汪山土库。“每去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喻样根说,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家风教育,确实需要补课。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喻样根说,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一百多年积淀形成的家训、家风,是广大干部群众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来源:1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监制:易艳刚

责编:张慧

校对:赵岑




微信公号:caodi_zhouka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