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北京地下建了一座城,拿下国际顶级设计大奖,想要解救100万“蚁族”
糟糕到可以用“暗无天日”“触目惊心”这样的词来形容的地下室,在周子书的手下改头换面。他希望将来通过他的设计,让千万万万地下室连接到一起,让居住者成为一个有归属感、有共同认知的社群。这样,或许能撕下地下室居住者身上被强行贴上的“蚁族”标签。
来源:有束光(ID:onelight01)
他在北京地下建了一座城
在北京,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顺着橙色的大箭头走进去,
你会在一排美术馆格调的小房间里,
找到私人电影院健身房理发店、
以及,独立书店和咖啡店......
你可能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小编要告诉的你的是,
这里是北京亚运村
安苑北里19号楼的地下室,
下面这张图是它曾经的样子。
糟糕到可以用“暗无天日”“触目惊心”
这样的词来形容。
而他,就是那个让地下室
改头换面的人——周子书。
为什么要在地下室造房子?这要归根到10年前。
周子书从中央美院毕业,怀着做一个非常棒的设计师的梦想到了中国美术馆工作,但梦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为了不过一眼就望尽余生的安稳生活,他裸辞掉了人人艳羡的公务员工作,带着“要做一些改变社会的事”,远赴英国中央圣马丁留学。
在留学期间,他一直试图找到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直到......
那天,他在BBC上偶然看到一条关于曼彻斯特地下室遗迹的新闻,“地下室”这个空间概念走入了它的脑海。
曼彻斯特地下室遗迹,那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批的工人涌入城市,很多住在地下室
之后,他在一些书里再次看到地下室居住的人们。
当时英国各大城市的地下,很多人这样生活着
周子书一下联想到了北京:“北京不是很多人也住地下室么,要不我在地下室造个图书馆?这样或许能帮助居住在地下的北漂一族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回国一看,发现已经有人做了。
图为书香朝阳电子图书馆。“可为啥一天过去了,一个借书的人都没?”
他在电子图书馆前呆站了一天,发现没什么人借书,后来就想:“既然回来了,那就去真实地体验一下地下室的生活是怎么样吧!”
转身他就在三环内租了两间不到十平米的房。
一走进去,发现走廊上路坑坑洼洼,布满水坑,空气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潮气和从厕所里传出的味道。
走里边瞧一瞧,
斑驳的墙壁,无处不在的电线和绳子。
仔细一看,电视机上方的电线里,
竟然还夹着一把菜刀!
据说是房东为防止坏人入侵
留给房客挥刀自卫的工具......
在这里居住的北漂,无一不是被高昂租金压着,忙碌一天却不得不回到这个永远不想称它为“家”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哪里会是家。
作为一个设计师,周子书想帮帮这些人,生活在地上和地下的人,本不应该有什么区别,而这一道天花板,就把他们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彻底分隔开了。
为了解到住在地下室的人真实的内心想法,不善言辞的周子书开始当起了扫地工。
借着扫地,他和周围的四邻打成了一片,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吃火锅,然后一个冬天,趁着吃烤肉的间隙。
周子书就聊到自己的打算:你们说我把房间改造一下,作为大家平时聊天,吃吃烤肉的地方怎么样?要不我把这房间刷白了吧。
“别,千万别,我们住地下室就是为了挣钱然后回家盖个房子,要不你把它刷成房子形怎么样?下面是梦想,上面没刷过代表是现实。”
于是,后来周子书的一间房被刷成了这样的“梦想和现实”的版本
这句话让周子书感触颇深,“这哥们儿就是一平面设计师的料哇!
而对于居住的环境,这些邻居的真实想法是:“谁也不愿意一直住在这里,既然都是要搬的,舒不舒适又有什么所谓?”
“一直以为他们想要改造空间,住在舒服的房子里,原来并不是。”周子书想。
通过聊天,周子书发现他们想要的有三样东西:稳定的工作来赚钱;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展职业的可能性。
跟住在地下室的邻居聊职业和梦想
特别是最后一个拓展职业的“可能性”,就拿二十出头的足疗师小赵来说吧,他一直很想当个软件开发员,却一直被困在足疗师的小圈子里。
而干过几年锅炉工的小卢呢,为当平面设计师,还花9千多块钱报了PS培训班,花光了银行卡里的钱,技术也学到了,却苦于没有人介绍工作,只好重新干回了老本行。
“既然大家都想学东西,那要不咱们来个技能交换?”周子书突然蹦出这样一个念头。
然后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根晾衣杆,一堆晾衣绳,就像这样摆着,中间挂着几百根彩色晾衣绳,就像是把人和人隔开的那个“无形的墙”。
把另一间房子刷白之后,
他在两边墙上手绘了中国地图,
那些愿意参与技能交换的人,
在一边的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拉起一根晾衣绳固定。
在上面贴上一张小纸条:
我是XXX,我能XXX,我想XXX。
职业是“洗剪吹”的理发师阿全
有一颗文青心,想要学摄影和美术。
足疗师小赵想当软件开发师,
锅炉工的小卢想当平面设计师......
就这样,一个个梦想拴着晾衣绳,
当两边的绳子同时拉起,
原本的“墙”就变成了“屋顶”。
象征着人与人的区别和隔阂土崩瓦解了,个人梦想随之实现。为何用“屋顶”这个意象,因为对于很多地下居民来说房子是安全感的标志,他们辛苦打拼,就想挣钱回家造个房子。
就这样,这小小的一间改造房,
吸引了很多人慕名来打卡。
周子书不禁想,如果改造的是一整个地下室会怎样?但是没钱,没有可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如何能撑起这位造梦设计师如此大的“野心”呢?
所以,2014年4月做完这个实验,就带着这个毕业设计作品回英国去了,没想到短短数月过去了,当他时隔半年之后回国,他的设计idea已经在国内朋友圈传开了,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周子书应接不暇了......
突然一天投资人找上门要支持这个项目,政府也找上门说,亚运村安苑北里其中的一个500平米的地下室给他使用。
很多人听说他的项目,也专门回国加入他的团队的建筑师郭曦、人类学华裔徐乙漾、斯坦福商科本科、剑桥经济学硕士学霸李世峰......天时地利人和,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地瓜社区”。
地瓜社区的部分团队成员。自助者天助也~
而“地瓜”这个名字,源于十几年前周子书第一次来北京上学,那是很冷的一个冬日,好朋友来火车站接他,见了面什么也没说,先掰开手里的地瓜,递给他一半,就这一半地瓜,让初入陌生城市的周子书内心的迷茫和孤独一下子被驱散了。
在取名时,他就联想到“地瓜”的分享概念,于是将它作为未来地下室空间的名称。
那怎么把闲置的空间变成一个有价值的地方?重新来设计这些黑乎乎的管子,
黑乎乎的砖都应该变成书,
还有......想不出来了,
这是属他们的空间,
那就由他们来绘制蓝图,
让邻居们自个儿来出主意吧。
周子书发起了投票活动,
在门口摆上一个活动摊点,
让周围的大妈大叔孩子们
都来这里投票,
看他们想把这个地下空间打造成什么模样?
投票用的小花车
大伙儿的脑洞不是一般的大,
来一个餐厅吧,
我想要个私人电影院、
老年活动站,阅读室、健身房......
大家纷纷拿笔写上未来梦想的空间形式。
街坊邻居还会主动贡献出家里的茶叶,拍的照片,作为地瓜社区的装饰物和“财产”。短短几个月之后,原本那么破旧荒凉的地下室,改造一番后换了新颜。
别看这里是地下室,走进去看一看,会完全颠覆你对“地下室”这个词的印象。
在大伙儿心里,
地下室和地上空间最大的不同是通风和照明,
周子书依靠特殊设计的通风系统,
解决了地下室阴凉潮湿的空气问题。
空间布局富有设计感。
整个地下室像是一个糖葫芦,
中间的廊道穿起一个个小空间,
每个与廊道对接的是免费的公共区域。
其他的是APP式的工作室,
以数字命名。
空间色调整体以暖色为主,
走进去丝毫不感觉压抑,
还有无处不在的温暖灯光。
不过,要说最有特色的,还是每个房间的设置。
这些15-25平米的小房间,却有无限种空间可能。想想体验光影魅力,来场电影?来私人电影院就对了。
想闹腾一点?来健身房吧,
专业私教教你如何打通全身筋络,
练出翘臀马甲线。
毕竟只要是上班族,
谁还没个颈椎肩周病?
想安静一点?
7-2 BookCave 地下书店是个不错选择。
你可以在这里看书或者买书,
或没事找个黑黑的地下书洞躲起来,
听歌喝牛奶,没人找得到你。
头发长了?
这个只提供剪发的理发店,
将京城独具匠心的理发师
带到您身边。
肚子饿了?
来共享客厅来吃一顿
大厨做的美食。
想夜里开个小会?也行!
专门的房间给你用,
提前预约一下就成。
熊孩子太闹,
让他们自个儿玩儿去吧。
共享玩具屋,
让小朋友玩的时候学会分享。
创新部落是给
爱学习的小孩子准备的,
你可以到这里上一堂3D打印课。
至于创想教室,
经常办小孩儿生日趴。
这里可以找到和自己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有缘人。
全职妈妈有技能没处使?
这里有两个全职妈妈
组成“妈妈帮”开设的共享教室,
专门为孩子讲美术和英语。
你也可以去试一下?
“地瓜社区”一开张,这里就热闹了。
因为房间的租金便宜,而且方便,就在小区的地下室里,不到5分钟就能走到。老年人喜欢结伴来这里唱京剧。
许多年轻人,
或是在这里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或是
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而小孩子则是喜欢拉着爸爸
妈妈来这里,
度过愉快的周末时光。
无论是什么年龄层次,什么职业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这是周子书没有料到的,回头想想,这受到人们青睐的地瓜社区,最初只不过是因为一条新闻,一本书而发起的项目。
想起当初调研时穿过长长的甬道,成日里在昏暗幽深的廊道里穿梭的时光,还有初来乍到,人们的不理解、质疑、冷漠、不配合,以及那些曾经想让人沮丧得想放弃的过往。
周子书感慨不已,这四年的坚持和努力终究是没有白费。真好。
而且凭着这个项目,他和团队拿下了2016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那年得此奖的只有两个中国设计,一个是孤独的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地瓜社区。
2016年11月DFA颁奖现场
曾经,也有人对周子书说:“你改变不了什么的,这只是个毕业设计而已。”
于他而言,最好的设计就是让邻居来分享彼此的快乐,他觉得这是可能的,如今他果真做到了。
但周子书未来的梦想,是希望通过他的设计,让千万万万地下室连接到一起,让居住者成为一个有归属感、有共同认知的社群。这样,或许能撕下地下室居住者身上被强行贴上的“蚁族”标签。
虽然这个很难,但是他会一点点尽自己所能的,不停做下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73twwaq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主要源自视频CC讲坛,视频截图源自央视《真诚沟通》
“很多时候我自己
也看不见未来会发生什么,
但我还是要一头扎进去,
做着做着可能曙光就来了。”
——周子书
监制:易艳刚
责编:张慧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