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鲁郭茅巴老曹”到刘欢杨澜白岩松黄磊的儿女,中国人名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7-03-28 尹平平 新华每日电讯

【导读】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多是父母或家族中重要的长辈起的,包含着他们对我们的期望。这些名字的出处,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诗意朦胧、有的平实直白,但背后都有故事。个别名字的故事,甚至有点沉重。


说出你的名字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



前不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宿舍楼发生了震惊华人圈的“撕名牌”事件——有些中国留学生发现,自己宿舍房间门上贴的带有“中文名”特征的名字牌,全被人撕掉了;一些只在名牌上写英文名的中国留学生,则“幸免于撕”。


对此,哥伦比亚学校方面表示:相当重视这一事件,会持续调查。学校非常珍视并且尊重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学生带给学校的多样性,学校将会对受到伤害的学生予以支持和保护。


哥伦比亚大学声明


可是,19岁的闫呼和觉得这还不够。“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在对我们进行文化上的欺凌和蔑视!”这个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应该让他们知道,“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闫呼和的寝室名牌


他不想通过冲突的形式表达,而是觉得应该想办法,通过平心静气的沟通,让对方理解“撕名牌”对中国留学生造成的伤害。于是,闫呼和与其他几位中国留学生,共同拍摄了一段视频,叫做《说出我的名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769g8ej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讲述中国留学生们,那一个个看上去略有些复杂的汉字组成的名字背后,有着什么样深邃的文化意涵,以及家族的期望。从闫呼和上个月把这段视频放在Facebook之后,至今已经获得超过千万的点赞。


闫呼和接受(外媒)采访



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多是父母或家族中重要的长辈起的,包含着他们对我们的期望。这些名字的出处,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诗意朦胧、有的平实直白,但背后都有故事。个别名字的故事,甚至有点沉重。


今年1月19日,陆航某团飞行员机长张浩和战友王晓冬共同驾驶的直升机在夜间训练时坠毁,双双牺牲。张浩烈士牺牲时,妻子正怀有8个月的身孕。


张浩烈士(左)和王晓东烈士


3月1日,孩子顺利出生,取名“张馨佑”,小名叫“佑佑”,是张浩烈士生前为孩子所取。降生后,“佑,保佑的佑。”张浩的妻子林红艳说,张馨佑这个名字根据小名“佑佑”来起的,是为了延续张浩的愿望,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2012年5月7日,在汶川地震的几乎整整4年后,汶川县映秀镇43岁的刘姐,生下一对龙凤双胞胎。刘姐在汶川地震时丧子,此后又罹患子宫肌瘤,但重新成为一名母亲的愿望始终支撑着她。她为双胞胎中的姐姐取名“诺亚”,弟弟取名“方舟”。


而我国的很多文化名人,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并非他们的本名,而是改过几次的名字或者干脆就是笔名。这次推送,小编专门搜集了一些名字的故事,与大家分享那简简单单两三字背后沉甸甸的文化意涵。


那就让我们,从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鲁郭茅巴老曹”开始吧~


鲁迅:母亲姓鲁,寓意“愚鲁而迅速”



鲁迅,原名周树人。据统计,鲁迅先生有146个笔名。“鲁迅”是他在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也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


对于“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鲁迅1926年曾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解释说:“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土,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1918年5月,周树人应友人邀请,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署“鲁迅”笔名。


此后,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常以“鲁迅”为名发表小说与杂文,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鲁迅作品的影响力扩大,“鲁迅”这一笔名逐渐替代了他原有的姓名。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当时在南昌读到《狂人日记》后,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他发现,这篇文章内容深刻笔法冷峻洗练,很像老友周树人写的,但一看名,却是从来未曾见到过的“鲁迅”。于是写信问周树人:你读到了《狂人日记》吗?认不认得文章的作者?鲁迅回信告诉了许寿裳实情。


1920年底,许寿裳回到北京后,就当面向鲁迅问及笔名“鲁迅”的详细情况:“你用这个笔名可有什么讲究?”


鲁迅当时曾对许寿裳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其实,鲁迅先生不仅笔名多,名字也曾多次变更。名字的变更,也部分反映出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家庭。那时,他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编修,正在北京做官。那天祖父接到鲁迅出生的家信时,正好内阁学士张之洞来访,祖父便用张之洞的姓为鲁迅取小名叫“阿张”,后又用与“张”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樟寿”,号“豫山”。这三个名字都是祖父为他起的。在家里,大家都称鲁迅为“阿樟”或“樟官”。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读书人,曾考中过秀才;母亲姓鲁,叫鲁瑞,娘家在绍兴乡下安桥头村。她没上过学,却通过自修能看书识字。


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子,父亲怕养不好他,便带小阿樟到长寿寺去拜一个和尚为师,由此鲁迅又得到一个法名,叫做“长庚”。鲁迅在晚年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谈到了这件事,“长庚”这个法名,还常被鲁迅用作笔名。


鲁迅7岁时进私塾,学堂就在周家聚族而居的新台门内,开蒙老师是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鲁迅在私塾上学时以“豫山”为名。但“豫山”同绍兴话“雨伞”谐音,同学们常戏呼他“雨伞”。鲁迅不喜欢这名,央求祖父为他改名,于是祖父周介孚把“豫山”的“山”字换掉,改为“豫才”。此后鲁迅的字一直是“豫才”。


家族变故,父亲去世后,因叔祖周淑生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做监督,这所学校是无须缴学费的。鲁迅于1898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周淑生将鲁迅改名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这年鲁迅正好18岁。


鲁迅共有三兄弟。继他将樟寿改名为周树人之后,比他小4岁的二弟櫆寿、小9岁的三弟松寿,也相继改名为周作人、周建人。


郭沫若:源自故乡两条河——沫水和若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为尚武。他的笔名、化名也有很多,而用得最多的,就是“郭沫若”。因为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有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其后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茅盾:《幻灭》投稿被拒,内心十分矛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乌镇人。他曾用过的笔名,除了茅盾,还有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隐居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创作出了小说《幻灭》。小说投稿给许多报社,没人敢登他的文章,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巴金:纪念客死异乡的同学巴恩波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除巴金外,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1月,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巴金在法国时,曾因身体不好,到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里学法文。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中国人。巴恩波翌年投水自杀。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李尧棠的朋友,同在法国留学的朋友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他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


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当时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老舍:姓舒,拆成“舍予”,意舍弃自我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曹禺:姓万(萬),拆成两字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曹禺”是由他姓氏“万”的繁体字“萬”拆分得来。因“草”字头谐音“曹”,更像个姓,于是叫“曹禺”。


有意思的是,曹禺在清华读书时,有个有趣的绰号,叫“小宝贝儿”。在清华,曹禺曾自导自演易卜生的话剧《娜拉》,有他男扮女装,扮演女主角娜拉。从此,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宝贝儿”。



接下来,再介绍一位现代文学史上知名女作家的名字的故事吧。


冰心:与本名婉莹同意,简单好写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


1918年,冰心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冰心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的‘光洁、透明’相符。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 


小说《两个家庭》在《晨报》上连载三天,署名为冰心女士。冰心打电话到报社,询问为何要在“冰心”后面加上“女士”;但木已成舟,不能更改。所以,后来,冰心往往也以“冰心女士”的笔名发表文章,出版著作。



另有些文化名人,虽用的不是笔名,但也是改过名字的,比如叶圣陶、陶行知、徐悲鸿、李四光。


叶圣陶:取自诗句“圣人陶钧万物”



叶圣陶是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原名叫叶绍钧。


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为自己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也没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 ,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联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陶行知:受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影响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1891年出生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黄潭源村。出生不久,父亲为他取名陶文濬,意思是希望他长大之后有所作为。


1910年,19岁的陶文濬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读书,并担任《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这期间,他受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将自己的名字陶文濬改为陶知行。


1917年,陶知行从美国留学归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等职,后又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他批判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认为知和行的关系,不是“知是行之始”,而是“行是知之始”,于是,他又将名字陶知行改为陶行知。


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科学论断,并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断地循环升华。于是,他又将名字改为陶衡,“衡”即行之行的不断循环往复。


陶行知几次改名,反映了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变化轨迹,是他教育生涯的写照。而陶行知是他几个名字中最响亮的一个。


徐悲鸿:穷小子深感世态炎凉,犹如鸿雁哀鸣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六岁便跟着他的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十七岁后,徐寿康曾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这三个学校离他的家有三十多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徒步往返,从舍不得乘船搭车。


家境贫寒的徐寿康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就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冷遇。有一次,徐寿康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寿康却穿了一件粗布大卦,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


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李四光:报名时将年龄填成姓名



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因为排行老二,父亲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


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当属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莫言的名字,也有着一番来历。


莫言: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


2005年12月,50岁的莫言在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提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笔名叫“莫言”。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在本文开始提到的“撕名牌”事件中,个别外国人,因为对中国文化不理解不承认,而撕毁中国留学生的拼音名字。可是,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特别喜欢、向往、认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


比如,中国最有名的“老外”——大山。


可是,大山为什么叫大山呢?


大山:原是央视小品中的角色名



大山原名叫马克·罗斯韦尔(Mark Rowswell)。他最初在加拿大学习中文,1988年,他赴北京大学留学,中文才开始变得熟练流利。


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文艺晚会上,大山表演了一段喜剧小品,名叫《夜归》。受到欢迎,小品中人物大山这个名字也就成了他的中文名。


在去年的奥运会上,有一位外国羽毛球运动员用中文接受采访,给许多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不是生长在华语文化圈的马来西亚球星李宗伟,而是丹麦羽毛球新秀维克托·阿萨尔森。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有些乡土气又相当霸气的名字,叫“安赛龙”。


安赛龙:经常比赛,希望像龙一样



年仅22岁的维克托·阿萨尔森,在里约欧运会上战胜了林丹,获得了铜牌。虽然击败了中国的羽毛球巨星,但是他忽闪着蓝眼睛,用中文接受采访时纯真可爱的样子,让中国球迷实在“恨”不起来。


维克托·阿萨尔森这样解释自己中文名的来源:


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两年都在学习中文,在安赛龙这个名字出现之前,人们都把我的英文名字音译成中文发音:维克托·阿萨尔森、阿克尔森、艾克森,等等。


可是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名字,所以我就请我的中文老师帮我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安’取自AXELSEN发音,赛是因为我经常参加比赛,龙是因为老师告诉我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且男人应该像龙一样,所以给我取名为‘安赛龙’。”  



明星给孩子起名字,和很多普通人一样,蕴含着对子女的美好祝愿。


黄磊给女儿取名“多多”,希望女儿将来能多才多艺、多福多寿。从《爸爸去哪儿》等节目中,大家也不难看出黄磊夫妇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黄磊给女儿取名“多多”

  

刘欢的女儿名叫刘一丝。刘欢曾解释到,“一丝”的名字源自“一丝不挂”。而“一丝不挂”是佛教禅宗名词,用来比喻人内心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挂碍,超凡脱俗。


刘欢(右)父女


杨澜,经过多年主持、留洋、商场的打拼后,已成为世人眼中“女强人”的代表,她给一双子女也起了不普通的名字——吴所谓、吴所惧,合在一起就是无所畏惧的意思。


杨澜一家

  

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主持人的王志,早年主持多档法制类新闻节目,他给儿子取名叫王法。王志曾笑称,希望以后这小子不要太“嚣张”,就怕他会说,“王法,我就是王法。”


王志一家


而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为自己的儿子起名白清扬,期盼孩子清正廉洁,名扬四海。这个名字给人的印象与白岩松的荧屏形象一样。


白岩松父子



近年来,有一些明星给自己起艺名,多是“张XY”“张YX”型,发音十分相似,比如张歆艺、张馨予、张予曦、张羽熙、张雨绮、张艺馨、张艺兴、张涵予、张含韵……让人不明所以,分不出谁是谁,以至于经常有人上网提出这样的问题:



甚至还把他们的名字编成了顺口溜:



其实这些艺人的原名,有的不过是张燕、张爽这样很好记的名字。为了帮大家搞清楚谁是谁,小编帮大家做了一个连线图:



相信看完这个连线图,你就更分不清谁是谁啦!©


网友互动:你的名字、你的故事


前不久,我们在微信公号做了一次互动,很多网友都发来了他们的姓名故事。我们从中摘录了几个。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在本文评论区讲讲自己的姓名故事。


我叫秦宁建,姓秦,名宁建,岀生在苏北灌南,在省会南京的爷爷希望我长大后能到南京建设发展,因为我的父亲是南京知青,当年响应号召从苏南下放到苏北灌南,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的!


讲讲姓名的故事,姓和名要配合得当、相得益彰。刘政,政者,正也。拆而观之,“文刀正文”,以文为刀,文以载道,为正义之文,正社稷之风。很庆幸,现在自己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也算是没辜负这名中寓意。


小时候家中条件是比较差的,生了个儿子当然举家非常高兴,二姑母对我父母说:孩子就叫志军吧,志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大后去当兵,也可改变家中的窘境,后来我真的去当了兵!


我的名字“王金枝”取自戏剧剧目巜打金枝》,这是部历史久远,改编流传甚广的家庭剧。与大多数梆子剧歌颂家国情怀的高亢不同,该剧唱腔柔美,以团圆喜剧收场,是上党二簧的代表曲目,也是当地每年两节文艺演出的保留剧目。所以我是年年榜上有名,大家也常以此开玩笑,仿佛我的名字也成了节日开心果。


我的名字是住在居民大院时,请院子里一个有知识的人给起的。希望家里富裕,多福多金,发财,美梦成真的意思——金成!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创造财富还是要靠双手来争取!


说说我的笔名吧,叫柳重路,源于自己创作的小说中主角姓名。即将读高二的那年暑假,夜晚在村里小院乘凉,正构思自己写的小说,想着给男主角起名字,看着村里的路口发呆,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取了柳重路三个字。从古诗词中取名字,也成了我给自己作品中人物命名的习惯。


我名字里有一个字,我姐是一个字,我想我爸应该看了这句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或者简单点,我爸是希望我未来富有,不只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有财产阔气,有才华胸怀宽阔,有发展的广阔空间吧。嘿嘿……我是90后,为自己为家庭撸起袖子干!


我叫王文杰,出生的时候妈妈起的名字,希望我能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表现。小时候不太喜欢这个名字,觉得没有女孩的秀气,跟个男孩子一样,不过让大家很容易记住我。冥冥之中对文学产生兴趣,倒是真的希望以后能写出好的故事。现在挺喜欢这个名字,感谢妈妈。



每日互动

你的名字有什么故事和寓意?欢迎留言!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