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别以为读了大学,你就不是文盲
【导读】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就看这四点: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别以为读了大学,你就不是文盲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本文已获授权
作者:拾遗
主播:诗雨
01
五一,被刘诗诗事件刷屏。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
在微博上讲了一件关于刘诗诗的趣事。
因为是空姐,在飞机上服务,
Judy常会遇见各种大咖和明星。
但这些大咖和明星都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前几天,她遇见了刘诗诗。
那一天,刘诗诗坐的头等舱。
飞机落地后,Judy去整理头等舱时,
赫然发现:刘诗诗座位上的被子竟然叠得整整齐齐。
Judy一下就被电到了:“以前头等舱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团成一团,扔在脚底下就走了,没想到诗诗竟会叠放整齐,我好感动。”
坐头等舱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
但是你看,叠被子的人却这般少,
偶尔有一个,空姐就会感动半天。
02
上个月,上班途中。
正急着过马路时,遇到了红灯。
但一群人不管不顾,结队冲了过去。
坦白讲,当时我也很想随大流。
但正在此时,我看到了旁边一小年轻:
扎眼的杀马特发型,头发染得五颜六色。
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好货”。
可他,就那么遗世独立地站在那里,
任凭旁人闯红灯,“我自岿然不动”。
我顿时觉得:今天输给他了。
五一,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流浪歌手。
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
随手把五元零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
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
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
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我妈,没有念过多少书。
但这一刻:我实在输她太多。
03
对比这几件事,
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
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似乎都相关,但似乎又都不是。
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最欣赏的回答,
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04
有一次,梁晓声去法国访问,
他坐的车前面还有一辆车。
那天有风,前车扬起的尘土随风四散。
梁晓声问司机:“能超车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很不礼貌。”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
一位先生走下车,跑到梁晓声所坐的车前:
“对不起,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不公平!
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
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的脸腾一下红了:“这句话让我羞愧了好几天。”
吴小闲讲过另一个感人故事。
一次,他跟着老总去谈业务,
午餐时,便在酒店点了一桌菜。
吃饭中途,服务生端上一道特色菜,
老总礼貌地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菜了。”
服务生解释:“这道菜是免费赠送的。”
老总依然笑着回答:“免费的我们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费。”
饭毕,老总将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总将车子开得很慢,
好像在打量什么,吴小闲正纳闷时,
老总把车停了下来,拿起打包的食物,
下车走到一位乞丐跟前,双手递了过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05
坐落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集团总部,
有个可供2000人停车的大型停车场。
这么大的停车场,若在中国必然经常堵车。
但在沃尔沃,堵车情况一次也没发生过。
记者在停车场安装了几个摄像头,
观察沃尔沃员工到底是怎么停车的:
“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员工陆续到来,
他们会自觉地将车停到远离办公楼的地方。
最远的泊位离办公楼的距离超过1公里。
下班时,车总是从近的泊位开始驶离总部。”
难道是公司明文规定员工要这么停车吗?
结果员工回答:“没有啊。我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可以走路。如果晚到的同事把车停这么远,他们上班会迟到。”
佚名在《人民日报》上讲过另一个故事。
周末,他侄儿跟着一华人,
去澳大利亚雪梨海域捕鱼。
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
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
然后将其中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他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华人回答:“符合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他侄儿说:“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
华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06
前几天,去看电影。
前排刚好坐了一对情侣。
一开始,他俩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可十分钟后,他俩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
先是那女生拿起手机咔咔拍照,
然后坐在男生身上,吵着要吃爆米花。
男生拗不过她,就出去买了。
本以为有了吃的,他俩就消停了。
可没想到他俩玩闹得越来越厉害,
不停打情骂俏,连爆米花都打飞了。
这场电影,看得实在很扫兴。
什么是自由?
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想的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陪中国朋友游览美国大峡谷,
朋友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
“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
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国,
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着打开的酒瓶是违法的。
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
连在办公室讲黄段子,也是违法的。
…………
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谨施于人。
07
为了写好《追寻德国》这篇文章,
余秋雨来到德国体验生活。
他找了一处房子,感觉很不错,
便想和房东老人签订长期租房合约。
老人说:“你还没住,不知道好坏,所以先签试住合约吧,有了切身体验,再决定是否长住。”
余秋雨觉得有理,便签了五天短约。
五天很快过了,余秋雨住得很满意,
便拿起电话和老人商谈长租,
哪知一不小心,将玻璃杯碰倒在地,
哐当一声,摔得稀碎。
余秋雨很紧张:“对不起,我打碎了玻璃杯。”
没想到老人却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一个过来。”
挂断电话,余秋雨高兴坏了,
哼着歌,把碎玻璃和其它垃圾扫入垃圾袋。
过了不久,老人就来了,
进屋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说:“我打扫完放在门外了。”
老人出去,打开垃圾袋看完之后,
脸色阴沉地进了屋,对余秋雨说:
“你可以搬走了,我不再租给你房子。”
余秋雨很诧异:“我惹你不高兴了?”
老人摇摇头:“不是,是因为你心中没有别人。”
老人把余秋雨装好的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
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装入一个垃圾袋,
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
余秋雨的脸,顿时满面通红。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
…………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08
戏剧家夏衍临终前,痛得十分难受。
秘书说:“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开门欲出时,
夏衍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了一句:
“不是叫,是请。”
随后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叫,是请。”
夏老改动一个字,却感动了一幢楼。
梁启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吗?
他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
医生把本该切除的左肾切成了右肾。
临死前,梁启超不是咒骂医生,
而是叮嘱家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如果让他们知道我的事,难免就会退却。”
夏老梁老,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愿你我不仅有知识,也拥有文化。©
延伸阅读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赵岑
↓↓↓离文盲远一点,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