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批“官油子”: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巧官”误事得治!

2017-05-17 孟祥夫 新华每日电讯

【导读】“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是“巧官”们的为官哲学。



机关里的“巧官”,得治!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作者: 孟祥夫


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书中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其中,排名第七的为“巧宦”。这类官员实实在在的政事不办,只知粉饰太平,伪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地方上军民的事情毫无作为,唯念念不忘自己的私利;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


清人魏源讽刺当时官场风气道: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则被官员们统统抛到脑后。


“巧宦”误事,甚至误国。历史发人深思,让人警醒,也烛照当下。吕坤所谓的“巧宦”,现今并未绝迹。相反,少数“巧官”凭借圆滑的处世手腕,“高超”的办事技巧,在机关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外,他们不愿担当,遇事要么“绕着走”,要么“打太极”“踢皮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内,他们则如“川剧变脸”,尤其善于揣摩领导意图,一切按上级脸色行事,甚至以领导喜好为个人喜好,唯恐在领导面前做错事、“翻了船”。总之,“领导面前会来事,外人面前会挡事”是“巧官”们的为官哲学。


遇上“巧官”,百事难办。他们身居重要岗位,把握一处室或某部门“关口”,也许职务不高,但权力不小、脾气挺大。“巧官”往往在某些方面把持着通往该单位的“第一道关口”,是外单位联系业务的“直接责任人”,可谓“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业务到了“巧官”手中,“卡壳”是常事,敷衍属正常。这些实实在在的“中梗阻”,让人惹不起、绕不过,打交道费劲、办业务误事儿。



不仅如此,“巧官”对本单位而言,也是贻害无穷。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巧官”们的行事风格和为官之道无疑会传递给单位其他人,尤其是对初入机关、有样学样的年轻人,结果往往是“一粒老鼠屎坏一锅粥”。“巧官”遇事“躲着走”,既浪费了行政资源,也败坏了单位名声,累及党和政府的形象。


常年置身机关,有的干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待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部门,兜兜转转间,有的人让岁月磨平了棱角、带走了锐气,变得老气横秋、倨傲自负。他们一方面自觉升迁无望,工作无精打采;另一方面又自恃资历深、资格老,对待外人和下属也就毫不客气,甚至颐指气使。至于他们“选择性”办事,或者让人碰“软钉子”,也就更不奇怪了。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一些机关干部正是因为缺少担当,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之成为“巧官”“官油子”。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官僚主义,得治!


为官避事平生耻。古人云:“不患无位,患无所立。”党员干部也应像古人那般,时刻谨记、反思:自出仕以至去任,光景改观几何,民愁苏醒几何,政事修举几何。只有常怀自省之心,方能永葆奋进之志。


一直以来,党内是容不下“巧官”的。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党员干部,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敬的。这样的正告,至今振聋发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巧官”在党内没有市场,既要立明规矩,加大追责力度,把混日子的赶下去,让无为者无位;同时,激励保障机制也得跟上,只有让担当者无忧、干事者有位,才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浪潮中击楫勇进,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延伸阅读

三特干部?两面官员!他们的贪腐轨迹,暴露了什么问题?

有人假借反腐诬告陷害别人,已有官员因此落马!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有干部篡改年龄11次

市委副书记:年轻干部不能满身官气和暮气

有些干部撸起袖子不干活;人民日报:反对“摆拍式干部”

官员辞职信走红:常为清除官气烦恼,和江湖格格不入

人民日报批“孙连城式闲官”:价值观扭曲,有病得治

市委书记“发飙”: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实干者得实惠

这位省委书记怒斥官僚主义:签这样的责任状是推卸责任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你身边有这样的“巧官”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