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觉人生太苟且,不妨读读陶靖节

2017-11-21 华伟 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历史的囚徒(ID:lishideqiutu2017)

作者:华伟


一直以来都有些迷惑:像王维、王安石和苏东坡那种大腕,一次次创造出人类的精神高峰,才情万丈,挑剔无比,谁又能成为他们共同的偶像?


那个名字只能是陶渊明,一个谜一样的男人。


后人为了缅怀他,私下给他定了个谥号:靖节。


一个人的名字,寄托着长辈的期待,很多时候反差巨大。但他的名号,一定是精准的,能概括其一生的志趣和成就。


陶渊明,爱花而好酒,闲静有节操,历史再无第二人。


如觉人生太苟且,不妨读读陶靖节。

 


— 1 —

曾经是贵族,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儿时的陶渊明生活在祖上的荣光之中。


陶家的子嗣很有贵族气息,虽然是没落贵族。渊明有一个威震天下的曾祖父陶侃,还有一个誉满江湖的外公孟嘉。这两位长辈,一武一文,一个建功立业,一个崇尚自然。


他们颇受世人景仰,更是陶氏家族的偶像和骄傲。在有些落寞但依然宽敞的祖宅里,父亲常常给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永远要记得,你爸爸的爷爷叫陶侃,他当过大司马(军队最高长官),”父亲顿了顿说,“你妈妈的爸爸叫孟嘉,他是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知识分子。”


年幼的渊明自豪地点点头,不再像其它小孩那样窜来窜去,开始静下来读书。


从曾祖父开始,陶家的运势就开始逐代递减——渊明的祖父还做过太守,到父亲这一辈已经丝毫没有名气,家族的希望全压在渊明身上。


他确实很有读书的天赋.一本《山海经》,他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他初步养成了读书和思考的好习惯(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公元363岁,渊明八岁,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妹妹的生活更加拮据。养不起孩子,母亲只能带着他们回娘家。


那段时间对渊明的成长来说极端重要——外公家中的书特别多,他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那些书跟外公孟嘉潇洒不羁、本真疏放的名士风范相比,又算不了什么了。


孟嘉是魏晋风骨集大成者,是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活标本。跟随着这样的外公,渊明的思想感情和生命情调,也慢慢发展定型。


纵观他的一生,生命里充满了矛盾:有时候他“猛态逸四海”,欲济天下苍生;有时候又“性本爱丘山”,坚决退隐田园。


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情绪,充满了他的一生。


 


— 2 —

官场生涯与几封辞职信


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跟几封辞职信有关。


两晋时期,社会阶层严重固化,“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虽然陶渊明是名门之后,但不管他多有才华,多么努力,却始终只能是庶族。


深受儒学浸染的渊明,信奉大济苍生的真理。但直到29岁,他才走出书房,成为一名正式公务员(江州祭酒)。


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有施展的空间了,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错了。“祭酒”分管好几个地方部门,有一定权力,对一个仕途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算可以了。但他遇到了一个很不靠谱的领导,王凝之。


这个名字大家很陌生,但说出他父亲的名字可以吓死你:王羲之。


王羲之一辈子不太得志,经常约朋友喝酒,醉卧长亭,畅谈人生,某天喝大了,还写出了中国书法第一帖、神作一样的《兰亭序》。


但他的儿子确实很差劲,作为一市之长,王凝之痴迷“五斗米道”,后来还挪用水利专款,作修道观之用。渊明怎么劝,王凝之都听不进去。


渊明年轻气盛,回家就气呼呼地写了一封辞职信。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他投奔荆州刺史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却发现这个人一直蓄意谋反。


他一直想退出这场危险的游戏,时逢母亲赏花时坠井而死,他赶紧写信请辞,在家闲居。


三年丁忧期满之后,他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刘裕这个人,也想当皇帝,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的小目标,他杀了不少人,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渊明不想晚上做恶梦,再次提出辞职。


他开始觉得,官场处处险恶。他总结那些次跳槽,都是“不堪吏职”。



— 3 —

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的诞生


告别身不由已,他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田园,尽情地吮吸雨露和阳光。唯有安静的田园生活,才是他的乐土和心灵归宿。被视为官场失败者的陶渊明消失了,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诞生了。


南山是他的隐身之所,在那里,他有9间草屋,30亩薄田。每天开荒、砍柴、种麻、除草,累了,就坐下来喝口酒,接着干。


是的,你没看错,别人做农活累了就喝口水,陶渊明是喝酒。白天,他坐在田埂上喝;入夜,他坐在满天星光下喝。


真正的天地人合一。


他觉得,一个人边劳动边喝酒,更能够悟透人间的真理。


六首《归田园居》是他的感悟之作,因为写得实在太好,现在将第一首全录于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小时候就不随大流,我生来就热爱自然。

失足落入仕途罗网,转眼离田园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山林,池鱼向往从前深渊。

我在南山开垦荒地,保持拙朴归耕田园。

绕宅方圆十余亩地,加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屋檐,争春桃李列满院前。

远处村舍依稀可见,里面飘荡袅袅炊烟。

深巷传来几声狗吠,树上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没有尘杂干扰,静室只有安适悠闲。

久困樊笼毫无自由,今日总算归返山林。


有时候,他会想起那些官场的人,官场的事,心里还是矛盾。


一方面,觉得自己终于从污浊里爬出来;另一方面,感觉自己不才不遇,免不了要叹几口气。


《杂诗》就表现了他归隐后的政治苦闷和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他是个非常热血的男人,歌颂精卫、刑天的《读山海经》里,有一句“猛志固常在”,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一个男人,谁不想成就一番功业?但时运不济,他只能让自己的背影消失在田间地头。


从官场转向田园,他反而爱上了劳动,也爱上了那些生存艰难却一直在坚持的百姓,他写了大量的诗赋来表达这种感情。


此前,文人与农民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农民的生活和感情往往被文学作品忽视,是陶渊明砸碎了这块坚冰。


他乐于做一个农夫,为此写了著名的《五柳先生传》,这篇作品没有具体描述生平事迹,重在表现生活情趣,读者们看惯了无病呻吟的诗赋,眼前不由得一亮。


后来,现实已经挡不住他思维的脚步,他写了一个短篇科幻作品《桃花源记》,记录一群躲避战乱的人,生活在一片桃源乐土——他们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了些率真、纯朴和坚持。


他在现实中也够坚持。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一家人只能暂时住在船上。火灾没有击跨他,反而令他更加坚定——他不仅重盖新居,还在屋子周围种了数不清的菊花。


久久呆坐菊丛之中,他满心欣喜。磨墨提笔,他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伯乐——南朝萧明太子


— 4 —

百年之后意外走红,名声大噪


跟人类社会出现的诸多大师一样,陶渊明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太大名气。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被尘封、被淡忘的作家,还有很多很多。


陶渊明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重磅粉丝、隔世知音萧统。


萧统贵为南朝梁太子,是一个文学发烧友,他自费办了一份皇家文摘,专门搜集古人散佚的诗文。


一天,  他在深宫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忽然泪流满面,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淡这么真的人,还有如此接地气的诗赋!


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着萧统,令他激动不已:我要把这个人介绍给全天下——在他有限的30年生命里,他坚定地为陶渊明作传,对其作品进行整理、研究和评价。


当时,在江西老家的坟墓里,陶渊明已整整沉睡了100年。


随着萧统的介绍,陶渊明声名大振,粉丝越来越多。到了唐宋时期,在一些超级粉丝的引领下,陶渊明俨然成了人们的精神偶像。


李白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


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诗画俱佳的王维是陶渊明的超级铁粉,他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天才的苏东坡,一辈子更以陶粉自居,抄写陶诗无数遍。他满怀深情地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苏东坡不仅爱陶诗,还爱上了陶渊明这个人。


他一辈子写了《和陶止酒》《和陶九日闲居》《和陶形赠影》等109篇和陶诗,如果没有精神上深切的爱,他做不到。


跟帖的大咖名单,还可以列上一长串:韩愈、白居易、林逋、许顗、杨万里、王安石、朱熹、姜夔……一直到当代的鲁迅、梁启超和梁实秋。


印象最深的是梁启超,他说:“自然界是他(陶渊明)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 5 —

一半清醒一半醉,这是陶渊明的人生胜境


陶渊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徒。


有一次,老婆征求他的意见,下一季地里种什么?陶渊明微笑着回答:全部种上秫米(因为可以 44 36687 44 16201 0 0 4871 0 0:00:07 0:00:03 0:00:04 4872酿酒)。


夫人知道他的用意,回道:不行,就一半!一个人不能只喝酒,不吃饭。


但似乎陶渊明就可以,一天,他正在酿酒,一位官员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巾漉酒,完事之后,仍将头巾罩在脑袋上,然后才去接待来客。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作家,他总喜欢用微醉的语态来看待世间的人与事。


或叹息污水横流的的上流社会,或反映官场仕途的阴险丑恶;或表现退出官场后的怡然自得,或透露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但他不想愤怒,因为每一分钟的愤怒,都会丧失60秒的快乐。于是他开始喝酒,只有喝酒的时候,才能忘记人生所有的不快。


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采了一把菊花,坐在家门口思考人生。不久,远远看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走过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天大醉。


还有一次,好友慧远法师请陶渊明前去一叙,陶回复说,在寺庙里唠嗑,就不能喝酒了,除非寺院能破戒。


说完,他笑了笑。


他喜欢微笑——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呆会再笑。


考虑再三,慧远法师还是为他破了戒,后来,渊明果然在寺庙里喝得不省人事。


《陶渊明集序》中评述,“陶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陶诗的流光溢彩。


一半清醒一半醉,这是陶渊明找到的人生胜境。



— 6 —

世俗生活让他矛盾,让他痛苦


官场从来不是诗人的乐园,他刻意要忘记官场,官场却没有忘记他——各方发来的offer不断,听说有这么一个奇人,到任地方的官员都想结识他。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当朝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不出;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担任江州刺史,刚履新便前去探望渊明;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担任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成为好朋友;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军人檀道济前往探望渊明;


……


对这些心态各异的官场中人,渊明淡然处之——一起喝酒、弹琴、赏花、聊天,可以;请我出山任职,没门。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趣闻轶事,从中可见陶的名士风流。


弹无弦琴。他有一张可折叠、无装饰的无弦琴,每逢饮酒聚会,他总会抚弄几曲,表达心中意趣。别人问他为什么弹无弦琴,他只回答三个字,“我喜欢”。


伸脚革履。陶渊明没有鞋,总是光着脚丫子,王弘吩咐下属帮他做几双。下属去问陶渊明脚的尺寸,陶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颜延之的陶渊明的好朋友,有一次经过陶渊明家,接济他2万钱,一转眼陶就把钱一分不剩地给了酒家,这样以后可以随便去喝酒。


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有时候,他也会觉得惭愧——由于自己坚持不仕,没有收入,家人经常挨饿。可是,他又不愿意委屈自己——如果一份工作干得不开心,为什么要去削足适履?


世俗生活让他矛盾,让他痛苦。


德国哲学大师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痛苦。


即便痛苦,也要忍耐。


不管出世入世、顺境逆境,有一点陶渊明始终没有变过——


真实地面对自己,超越自己。

 


— 7 —

我们该从陶渊明身上学什么?


通读陶渊明100多首诗词和辞赋,可知他的人生乐趣在于:看书,写诗,交友,弹琴,种花,喝酒。


生命是一场狂欢,每个燃点都会带来一场绚烂。


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学习他什么?


1.人要有骨头,更要有骨气;


2.守着内心的净土,不要让人世间最黑暗的东西吞噬了它;


3.人格魅力、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这三样东西,即使用一生时间修炼也不为过;


4.不戚戚于贫困,不汲汲于富贵;


5.聪明的人做心中的自己,愚蠢的人做他人眼中的自己;


6.从平淡中寻找绮丽,从苦闷中寻找快乐;


7虚名是人世间最骗人的东西;


8.生活会粗鲁地雕刻我们,切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9.人活于世,要忧国,更要乐天;


10.人生的烦恼总量是恒定的,与你的职业和出身基本无关;


11. 最糟糕的生活状态不是你过得很悲惨,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什么都不想要。


在人生最艰难、最矛盾、最痛苦之处,陶渊明总能用他的天赋和敏感,为我们趟出一条路。



— 8 —

如觉生活太苟且,不妨读读陶靖节


他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更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让我们再回到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


看到4个年幼的儿子嗷嗷待哺,渊明的心很痛,为养家糊口,加上长辈一直规劝,他决定再试一次——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


那天冬天大雪纷飞,上级派出的督邮到彭泽视察,这位督邮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也许历史应该感谢他,因为正是他,最终让渊明彻底告别了官场。


这个人官位很低,粗俗傲慢,爱在领导面前说三道四,对此,渊明早有耳闻。


手下劝他说,这个督邮得罪不起,还是按照惯例,赶紧穿上官服、束上大带去拜见他。


这一次,渊明再也没忍住。


“我不能为五斗米为乡里小人折腰!”说完,他取出官印,拂袖而去。此时,离他到任彭泽县令还不到3个月。


回到田园,他写出了千古名作《归去来兮辞》。正式宣告,自己与官场决裂。


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后,他终于放弃虚无飘渺的理想。此后20多年,他对官场敬而远之,再不曾踏入。他终于打破了樊笼……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住着最干净、最光明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活下去的代价是失去尊严,千万不要让这生活持续下去。


如觉生活太苟且,不妨读读陶靖节。

延伸阅读

新华社发布重磅长篇通讯:习近平的七重身份

深读 | 你不是不优秀,而是太着急

重温北大61岁美女教授的演讲,值得每个人看看

故宫看门人火了,他是隐藏在宫里的超级段子手!

50年消失“4个大北京”,咸海是怎么被榨干的?

退休十年的杂想(退休者必看,未退者参考)

哈佛大学用这12张图,教育了10亿人

收藏!世界名著100句经典摘录,一生至少读一次!

打动马云、为赵丽颖加冕,她创造的美惊艳世界!

有格局的人,绝不会在那些烂人烂事上纠缠

日本“最佳幼儿园”,竟出自中国人之手,通体纯白

不发别人回不了的信息,是一种修养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刘新华 赵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