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国社扶贫,派出的干部,杠杠的!”

戚尔武 新华每日电讯 2018-07-18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作者:戚尔武


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ID:xhmrdxwx)转发了当代先锋网的一篇文章,贵州石阡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周迪在文中讲述了新华社派出的扶贫干部田朝晖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


文章《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ID:xhmrdxwx)上转发后反响强烈,新华社客户端、腾讯、网易、搜狐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其中腾讯跟帖近5000条,广大网友的点赞充满正能量,为田朝晖这样迎难而上、俯下身子朴实务实扶贫的新华社扶贫干部感动、叫好,说“好干部,人民喜欢”“这样的好干部多一些,扶贫工作就能踏实一些”……



冒雨到深度贫困村大坪村调研,路遇山体垮塌,田朝晖(左一)和驻村书记宾绍政(左二)一起清理道路。


作为和田朝晖一同在扶贫一线战斗了一年多的战友,周迪同志用朴实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


挂职一年多,走遍了石阡县大部分贫困村


帮助大坪村村民新植300多亩茶园,套种辣椒等短期经济作物;


争取各方资金40万元,经过6次反复协调选址,为大坪村建起了新的村委会大楼;


积极推动落实新华社“四个一千万”帮扶项目,帮扶石阡脱贫攻坚和社会全面发展;


自费租车、步行,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爬山涉水,沿着夏爱克医生当年行医扶贫的足迹从云南西部大山到东部大山,前后采访了近百人,写下了“当代白求恩”夏爱克的系列报道,在《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后,报道被领导批示,夏爱克获得国家友谊奖

 

来石阡一年多,他在新华社发表了关于石阡的70多篇报道,近十万字,无论是报道质量还是报道规模,史无前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

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田朝晖

流血、流汗又流泪的牺牲与奉献!


田朝晖来挂职时孩子还不满一周岁;


挂职期间,他的父母遭遇车祸,母亲去世,父亲一直昏迷不醒,已花费医药费上百万元;


走访调研时,因山路崎岖,他有两次摔倒后差点滚下山;


今年4月,他又在路上摔伤,眉心缝了四针……


但田朝晖

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

困难重重却积极向上,

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工作。


周迪说,他在朝晖的身上,

看到了敬业和赤诚,

看到了牺牲和奉献。





《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发布后,

被新华社客户端、腾讯、网易、搜狐等

多家媒体关注和转载!










看完文章之后,

读者纷纷留言点赞!













小编和同事们的朋友圈

也被这篇文章疯狂刷屏



国社扶贫,是认真的。派出的干部,杠杠滴




国社扶贫实打实


贵州省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用“四个1000万元”总结新华社扶贫工作队的战绩:


直接或间接捐赠、帮扶的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

争取来的医疗帮扶救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

新华社工会系统采购石阡农特产品总额有望超过1000万元,

新华社各终端平台拿出超1000万元的产品推介石阡。 



有多少好干部负重前行,才换来老百姓的岁月静好。




曾经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儒雅稳重、人缘好、能力强,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到极致。他是新华社十佳编辑、报社原创报道的开拓者,还是国内最好的篮球评论员。




朝晖的优秀是骨子里的!

朝晖是个优秀的同志,向朝晖学习!



朝晖的事迹读过一回,这次重读依然感动。




党的好干部,石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朝晖书记!




谁说挂职干部就是“镀金”“刷简历”的,在田班长身上看见了挂职扶贫干部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先锋和楷模不仅贫困地区需要,社会每个角落都需要!




曾经的同事,一个优秀的人在什么岗位都能发光发热,在平凡中展现人生的精彩。




这位河北兄弟高大稳重、业务精湛、一个好人。

祈祷田爸爸早日康复,祝福田朝晖早日走出低谷。

共勉:男儿哪能不经历伤痛?愈挫愈勇。




离开贵州时,发了一条朋友圈,里面有一张石阡产业扶贫的照片,他一眼看出是在五德生态茶园。嗯,挂职14个月,他真把自己当成了石阡人。




初次相见,他高大帅气,文质彬彬,谈吐朴实,骨子里透露着儒雅之风。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本人,只是在报道中看到过,但他的形象一直记得:手里端着笔记本,与群众谦恳交谈,并时不时在本子上写下什么,延续着当记者时的习惯。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实干型的领导。




一位有大情怀大担当的优秀新闻人!




铁肩担道义

妙手解贫困

愿你一切都好!!!


相关链接

“当代白求恩”云南行医扶贫记之一:记德国医生夏爱克(医德篇)

“当代白求恩”云南行医扶贫记之二:被夏爱克帮过的人,也想当“夏医生”

“当代白求恩”云南行医扶贫记之三:夏爱克回国了,还有产妇点名找“老外医生”

对话“当代白求恩”德国医生夏爱克:感恩中国给我有意义的工作机会

寻找“夏爱克”——《“当代白求恩”云南行医扶贫记》采访手记

他的故事让读者看哭!这个老外“感动中国”,人们说他是“当代白求恩”!

扎根大地,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用"笔杆子"写实文章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大情怀 大担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