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问公摊面积乱象、深挖泥石流真实伤亡,她说“报道急难险重,新华社责无旁贷” | 非常女记者

薛园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4-15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


媒体人的见证和记录,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关注,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有机会接近真的时候,那份毫不犹豫触摸真实,探寻真相的勇气。






毕子甲:忘记女性身份,报道“急难险重”是职责所在




本期嘉宾:毕子甲


新华社参编部机动调研室主任记者2019年增强“四力”中央新闻单位先进个人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诸多重大主题深度调研报道促进相关领域改革进程



主持人:薛园

                     

主持人:你是做深度调研报道的,我知道有一篇关于“公摊乱象”的调研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推动了住建部相关规定的出台。是这样吗?

毕子甲很感谢我们新华社领导的点题我就是具体去操作这个题目的记者之一。


我觉得像这个报道呢,初衷源自社会上对相关情况长期以来的诟病比如说公摊面积啊,装修猫腻啊,公摊面积收物业费不合理之类的议论。还有一方面,我们国家有推动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那公摊面积的存在,就给推动这项改革带来很大阻力。

                                       


比如说,我们家的房子可能公摊面积只有百分之五,如果你们家的有百分之四十那到时候怎样去收缴房地产税,可能就会引发深刻的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觉得,要把这个矛盾化解在没有爆发之前。


这个报道尤其发挥了新华社的优势——我们联合了全国众多分社的记者一起配合,还包括香港分社,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境内外联动的报道。



主持人:像这样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类问题的报道占了你报道的绝大多数。我知道近期有一篇应该也是你比较满意的,叫做《甭管主流怎么看,反正我就这样活!7亿下沉人群的喧嚣新大陆》。怎么想到起这样一个题目的?

毕子甲作为一名记者,新华社的记者,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你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纵剖面。就好像把一个苹果剖开,可以看到它的芯、它的表皮、它的肌理组织。


当时也是我们在做一个全国性的调研采访很多农民工打工群体这类人群进入了不少城中村采访



一个服装店的时候,我发现的老板娘在做快手主播。当时恰好我身边有一个副县长我在采访这个老板娘的时候你能有这么大的粉丝量,成为当地的网红,你觉得主要靠什么?老板娘一开始在思索这个问题,那个副县长——在地方上算是很大的干部了就帮回答我觉得主要是靠个人魅力。然后这个老板娘二话不说,直接说不对,我觉得是要靠见识还说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把我们所有人都逗乐了。



这样的场景在基层采访中其实是不太容易看到的,因为坦率地说,其实我们的老百姓在面对地方较高级别干部的时候,多多少少是会有一点拘束的。但是这个网络红人的反应,忽然让我觉得,其实是网络赋予了这些我们平常貌似不会特别关注的人群以发自内心的、强大的自信。


主持人:一个触动,促成一组报道。

毕子甲对。其实是一个偶然的触动,我们发现原来从这样的角度切入,可以看到可能以前以传统视角,或者所谓主流视角,没有去过多关注过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声音急需被听见,他们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恰恰是国家民族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应该给他们一个充分的展示平台,所以当时觉得说是“一个喧嚣的新大陆”。


四川“悬崖村”“网红村民”某色拉博用手机拍摄哥哥某色拉洛家租给游客的露营帐篷,准备发到网络直播平台上。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的都是社会类问题的报道。其实你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碰到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候,比如突发性的灾难,像泥石流、山体垮塌等。我想这样的场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当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

毕子甲其实这都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岗位的工作主要就是负责各种“急难险重”和重大主题类报道。像这种突发事件,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一个类型。当进入报道情景的时候,我觉得对于女性角色和身份,自己是会产生遗忘的。



比如说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那个泥石流的报道。那还是我刚刚成为新华社记者的第二年,在所有当地百姓、工作人员都向外撤出的时候,只有我们一路向前。当时因为是中午,正吃午饭的时候接到的任务,所以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准备。我印象很深刻,穿了一条裙子、一双凉鞋,就手脚并用地“爬”到了现场


到了现场中心的那一刻是非常震撼的。当时想到的就是“天地洪荒”这四个字,感觉像是世界末日的景象,那种泥河倒流,让人根本想象不到这里有人生存过。放眼望去,旷野寂静。


新华社记者赵众志


忽然间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一个中年男子,他看到我说“你是做什么的”,我说是记者,他说“只有记者来到了我们这么深的现场”。我问他“你家在哪儿”,他用脚跺了跺地面,“就在这儿”——那是一片灰黄粘湿的泥浆。


这句话非常非常打动我,它呈现了灾难之后人最深的悲怆。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够展现当时的泥石流带给人、带给生命个体的影响。所以当时我把他那一句“这就是我的家”用做了我报道的标题。



主持人:这类突发事件之后,紧跟着的往往就是追责。而事实上我们知道监督类报道非常难做,你是怎么做的?

毕子甲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其实我们在任何一次报道中,都没有放弃过这样的追问。


这个事情后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地的宣传部门。


当时他们告诉我们说,死亡人数是九个人。因为职业敏感,我对这个数字是存在疑问的。


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到一辆救护车在镇上开过。凭着直觉,我就独自跟着那辆救护车到了一个废弃的院子门外。当时那个院子被很多村民拿着木棒、铁锹之类的守着不让进去。所以我判断,那里可能是一个停尸场。



我去跟村民沟通,说自己是记者。没想到村民们一下子让开了一条路,我非常顺利就进去了。但进去之后,当时我看到那个场景,是头皮发麻的——这个院子四周呈半圆形排了十几具棺材,数量远远高于当地提供的数字。要说完全一点都不害怕,真的是不可能的,但可能就是作为一个职业,有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女性身份的。它使你克服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只留下对苍生的满含怜悯。这种怜悯就是那个时候的职责所在。



而且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我连夜赶这篇稿件的时候,当地宣传部门的干部一直在敲我的房门,也一直和我沟通死亡人数的事情,一直到很晚。我一个劲劝他,“你去赶紧更新你的数字,但是我也会如实报道。”后来这篇报道第一时间就发回了总社,总社的编辑也第一时间播发了。所以这也是当时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报道。


主持人:听你讲这些经历,让我想起最近特别火的一个综艺节目,叫做《乘风破浪的姐姐》。像节目中那些30+的姐姐们,她们遇到的“追寻梦想和现实困境之间的平衡”,你有遇到吗?

毕子甲说到这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想可能它不是一个性别话题,更多的是我们每一个对生活、对工作有热情的人,都会面临的一种选择。



很多时候我觉得也许不是平衡,而是一种取舍。作为女性,可能天生沟通能力比较好,比较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同时视角也比较敏锐细腻,会关注到很多细节,我觉得这些都会是对职业有帮助的一些特点。


       


资生堂“美力福利”时间


评论区说出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点赞数最多的5人将获得由资生堂提供的礼品一份。




                       




“燃灯校长”用生命撑起山里的免费女高
这里是神龙岛原型?“守蛇人”与蛇共舞40年
哪管什么博士硕士,上了抗洪一线都是战士!
这些人,到手的工资要变多了!
填高考志愿最后一小时系统崩溃?回应来了
21岁女大学生的这个决定,让全网狂赞!
近7万元名表只要1780元?这些App有问题
丈量过世界版图的蒙古马,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薛园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