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月入过万工作回村织布?!她能成为织女版李子柒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记者:周尧、张兆福


他们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娃娃,血管里流淌着父辈们执着坚韧的血液。他们又是新一代蓬勃向上的青年,性格里浸染着青春奋斗的底色。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敢闯敢拼,与父辈们一起,共同守护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拼搏,才让我们的乡村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全村第一位大学生

月入过万为何却又回了村?


这是乡亲眼中的她:


“我印象中的杨成兰是很喜欢开开玩笑啊,很活泼的。”

“比很多男孩子都能干,我们村里没几个,独一无二只有她一个。”

“心好,有礼貌。”


杨成兰:我叫杨成兰,今年34岁,但心理年龄20岁,我是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的创始人,我的爱好是唱歌,比如说去山上挖染料来染布的时候都喜欢唱歌。


车子在山谷中一路穿行,越过山脊后,能够看到路边不显眼的岔路口,树立着最具侗族特色的木楼,像一座小宝塔似的。顺着仅能通过一辆车的土路沿坡而下,就到了杨成兰的家——贵州黔东南栽麻镇丰登村


杨成兰


眼前这个指甲被染成蓝靛色的瘦小的姑娘,留着乌黑的长发,一个麻花辫子低低地垂在背上,穿着蓝白相间的侗族传统服饰,浑身上下散发着板蓝根叶子的清香味。


杨成兰为我们展示自己被染成蓝靛色的手和指甲


三月种棉,八月摘花。摘下棉花后,还要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把纱线织成土布。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每一道都遵循着侗族人传承千年的古法织布步骤。


杨成兰亲手削制染布材料薯莨


杨成兰:这些薯莨其实都是野生的,我们都去山上采,采完了之后,我们拿来洗,再拿来进行染布,拿来煮。


没人想到,杨成兰竟然干起了这村里一般女人都会干的营生。她可是有文化的人。作为这个偏远村庄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带着全村人的希望,是去大城市里闯荡过的。


当年她在温州干早教培训,月收入过万,平稳又安逸。日子本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直到2016年年初,春节回家,村子里熟悉的宁静忽然让她觉得有些不对劲。


杨成兰:发现过完年,村里面就死气沉沉的,非常凄凉,就是那种安静到让人心慌那种感觉。


在丰登村,侗族人口占96%以上。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染,但是没人想过要把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术变现,村子里的姐妹们只能和男人一样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上赚钱养家。一个字,苦。


杨成兰:我们的妇女出去的时候,基本上该搬砖的搬砖,该建筑的建筑,该捆钢筋的捆钢筋。但是她们有手艺活,没地方发挥,她们该原本有的东西反而被抹去了。由于她们个人的干活劳累,然后脑出血了,然后就去世了,这样的有两个妇女,所以我就觉得非常不好。


这个春节后,杨成兰就没有再离开家乡,她决定辞掉大城市的工作,用古老的侗族蓝靛印染技艺,为贫困的家乡染出一片蓝天。



这个决定,让看着她长大的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就连丈夫吴方俊要转过这个弯都不容易。


吴方俊:她说她很喜欢,说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不去做的话,小孩子都不会做了。哎呀,整天在给我做思想工作。


废弃猪圈里起步

第一笔订单来自大学老师


只有四万元启动资金,杨成兰的倚山人手造工作室就这么开张了。只是这个工作室不在窗明几净的写字楼,不在原汁原味的侗族木屋,却在又脏又小的废弃猪圈里起步。为了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她开始挨家挨户地找“织娘”。


杨成兰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全貌


这土布也能卖出好价钱?最初乡里乡亲的谁也不相信。


杨成兰:愿意做的基本上是70岁左右的人,但他们也是半信半疑的。‘我织出来给谁?你不给钱怎么办?’,我就只能先给钱,你织成啥样我都要吧。


杨成兰工作室正在晾晒刚刚染好的侗布


谁要愿意做 “织娘”,杨成兰就给钱,但实际上销路还都没有眉目。


人手欠缺、技术难学、资金紧张、市场遇冷,半年后,莫说赚钱,自己的温饱都成了大问题。


但即便是吃野菜,这事她也硬是要干下去。“我觉得真的(到)没有饭吃的这地步了,我就自己去弄点野菜啥的,反正饿不死,我就可以做这件事情。”杨成兰说。


年轻人光靠韧劲儿也不行,还要有脑子。杨成兰的第一笔订单来自她的大学老师,这让她忽然意识到侗布在村寨里并不稀罕,只有走出黔东南,侗布的光彩才能够充分释放。于是她想到了做网


杨成兰工作室的会客区,会组织传统侗族织染体验活动


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帮助全村实现了脱贫


杨成兰:现在我们主要是回头客,这个又来了一个订单,他已经了解我们的布了,他就直接付款了。


杨成兰和爱人把纯手工制作的侗布和成品拍照上网。果然,订单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来自日本、韩国的海外订购。


杨成兰:刚开始国外订单是最主要的订单。

记者:整个淘宝的网店的收入大概有多少?

杨成兰:2018年的时候大概也就100多万。

记者:线下的收入还有吗?

杨成兰:线下大概也可能几十万左右。


走出大山的侗布制成的成品服装


侗布终于火了。短短三年时间里,年销售额超百万元。2018年实现收支平衡后,杨成兰又成立了传统织染合作社,吸引贫困户入股,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现在比起出去打工,村里的年轻姑娘们更愿意往合作社里跑。


有位叫杨秋云的女孩给记者算了笔账:


杨秋云:在外面打工。我们去的时候一个月才1000多。我现在这里,两三千。肯定在家里面好一点了,又可以带着小孩又可以自己做事,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杨成兰工作室员工杨秋云


杨成兰说,创业四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到村民家中收侗布的时候,把钱放在她们手里,看到阿姨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侗布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棉花、蓝靛草、柿子树的种植热情。截至今年5月31日,杨成兰所在的丰登村已经按流程全部实现脱贫。


杨成兰:基本上我们村的贫困户我们都是全包了,他们都会在这边务工,都能够达到国家的一些标准的脱贫,现在榕江已经有一个蓝靛制作厂了,专门制作泥,因为它不仅仅是染用,还可以药用。


杨成兰工作室的织布区


传统侗族织布染布的技艺没有消失,杨成兰的梦想也还在继续。


对于未来,她说,她身上流着侗族人的血,也有着现代人的魂。和她一样的所有织娘都会带着对织布机的尊重,带着对染缸的敬畏,继续让侗布走出大山,把这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传承下去。


杨成兰:我个人觉得在经济上扶贫的同时,老百姓的思维、思想、教育这些方面也需要扶贫。我们往后的话还需要学习、勤劳,要振兴起来,我们的乡村才会更有活力。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写给20年后的自己》

杨成兰


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不知道见识过大城市的霓虹灯,你是不是还是更喜欢咱们的小木楼呢?


希望你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咱们侗族织娘们也在织布机上赚更多的钱。


我还希望家家户户的娃娃都能上得了学,上得起学。


路还长着呢,加油吧兰兰!



她因三块月饼住进ICU,这几类人不宜多吃

“刷脸”才能进小区,居民“交”出人脸信息安全吗?

违规公款吃喝的费用竟然能报销?

90分钟默画出全国铁路图,小姐姐怎么做到的?

放假前,大批好消息来了!

“人民英雄”陈薇为我写下“感谢勇士!”

锅碗瓢盆,怎么也被请进了国家博物馆?

致敬!岁月无疆,英雄不朽!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