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草地·二十四节气

大诗兄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22

今天是小满节气

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阳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小满节气的典型物候特征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农作物“小满”了?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草地周刊关注的两位农人,在小满时节又有了新的遭遇——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大诗兄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阳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小满节气是在农历四月中旬;为什么叫“小满”,因为此时农作物的谷粒已经逐渐饱满,再过一阵子就可以收割了。


2020年5月20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洪庄村的麦田里,村民在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新华社发(刘勤利摄)


说到“小满”,我觉得,这个词本身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哲理。我们常说“谦受益、满招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不论是地里的农作物还是你的人生,可以小小地满足一下、有节制地自我肯定一番。不过,“小满”即可,千万不要“大满”,不要忘乎所以。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也确实没有“大满”这个节气。


既然是“小满”,我们就要看看,到底是哪些农作物“小满”了:

 

大麦

送陈章甫


唐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小满时节,古人常用“南风”这个名词,也常用“熏”这个动词。所谓“南风”,就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海洋季风;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熏”字,这个字,把南风温暖、湿热的感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南风熏来,人们就知道,夏天是真的到来了;南风熏来,也好像在催着农作物快快成熟。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四月南风大麦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2020年5月20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沙水坪村,村民在秧苗田里劳作(无人机照片)。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中国古代有“五谷”的说法。“五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公认的“五谷”包括麦、稻、黍(稷)、粟(粱)、菽(豆)“五谷”中的每一种,我们都可以讲很长的故事,我们这里单讲讲麦:


麦,主要分为小麦和大麦,它们的成熟期都在夏季。一般认为,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最早驯化和种植小麦,然后扩散到了亚非欧的各个地方。而在很早的时候,小麦就已传入中国的农耕地区。大麦,则原产中国。对于菽麦不分的人来说,再要辨认小麦和大麦是困难的;而对于仔细观察的人来说,它们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大麦的植株更加高大,麦芒也更长。不过,大麦的产量不如小麦,所以其种植广泛性渐渐输给了“弟弟”小麦。


小满时节,在湖北省宣恩县珠山镇铁厂坡村拍摄的梯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宋文 摄)


中国人很早就种植麦类,也非常熟悉它们的习性。何以见得?《诗经•大雅•周颂》的《思文》中写道: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这首诗,主要是歌颂周人的先祖后稷率领部族从事农耕。“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这其中的“来”,就是小麦的古称,它是象形字,最早的模样就像一株小麦;“牟”,则是大麦的古称。


小满时节,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村民在参加传统农耕展示活动。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说回《送陈章甫》这首诗,它的创作背景是,诗人的好朋友陈章甫被罢了官,李颀写诗来安慰他。大概意思就是,陈兄您天生异相、才高八斗、心胸豁达、万人景仰,“心轻万事如鸿毛”,罢个官算什么呀?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在这南风劲吹、麦黄花开的美好季节,请你一定要开心!

 

枣花


“四月南风大麦黄”的同时,诗人李颀还观察到了其他的物候——“枣花未落桐叶长”。枣花,正是在小满前后开放。


枣树的花朵细小,呈现黄绿色,与树叶的颜色很是相近,香气也难以察觉。枣花在枝头成簇成列,颇让人遐想红枣挂满枝头的景象。不过,开花时节的枣树,终究是朴实无华且低调的。


湖北省随县华宝山村,5000多株百年老枣树与古民居构成独特风景。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并没有因为它的“低调”,而轻慢了枣树和枣花。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国风•邶风》中有一篇《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就是初夏和煦的南风。棘心,就是酸枣树的花。和暖的风吹来,吹拂着酸枣树的嫩芽;酸枣树发芽了,酸枣树开出黄绿色小花,酸枣树长出一簇簇果实。这个过程,就像母亲辛苦抚育子女,孩子们一个个茁壮成长。这种联想,是《诗经》中常见的“比兴”。


酸枣,跟大枣是同一类植物的不同品种。在中国古文字中,酸枣叫做“棘”,这是象形字,说明它的果实是“并联”生长的;大枣则叫做“棗”,说明它的果实是“串联”生长的。


河北省内丘县东石河村村民展示加工好的酸枣仁。新华社发(邱洪生 摄)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母亲是天地间最伟大、最善良的人,我却没有做到最好,能用什么来报答我们的母亲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养育成人,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安慰她的劳苦和心灵。但是,母亲从来不会抱怨,从来不会索取,母爱永远是单向度、无条件的付出。


初夏,万物繁盛。此时,巢里的小黄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等着母鸟觅食归来,纷纷张大嫩黄的嘴巴;小猫咪围在母猫的胸前吮吸乳汁,吃饱了追逐打闹,母猫眯缝着眼,一动不动。


诗三百,思无邪。“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传递着最古老的敬爱。母亲的关爱,就像这温润的凯风;孩子的心灵,就像这朴实无华的酸枣花儿。

 

枇杷


四月南风,即将吹熟的,是大麦;四月南风,已经吹熟的,是枇杷。


初夏时节,江南的枇杷成熟了。枇杷是原产中国的水果品种,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枇杷是常绿乔木,叶子、花朵、果实上都长有绒毛,富有亚热带风情。说出来你也许不信,枇杷其实是蔷薇科植物,但它的样子,跟桃李杏梨等“经典”蔷薇科植物着实不像。


5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枇杷园里果实累累。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枇杷的叶子碧绿肥厚,叶脉齐整,形状如同乐器琵琶。有人说,枇杷就是因此得名。不过,也许应当反过来解释:因为枇杷是中国本土物种,而琵琶是古代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乐器。


关于枇杷,古人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譬如明朝诗人杨基的《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杨基是苏州人。天平山在苏州的郊野。山并不高,两三百米的样子;名气也不大,没法跟同在苏州的虎丘、寒山寺相比。但是,这里的风景别具一格。也许,苏州人是把著名景点留给了各地游客,把天平山作为平日出游的“自留地”。


天平山迷人“枫景”。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我也曾在初夏时登过天平山,只见草木繁盛,杜鹃、紫藤、蔷薇灿烂得一塌糊涂;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山色郁郁葱葱;淡淡的云雾随意飘荡,笼罩在山尖和山腰。杨基当年所看到的,跟今人看到的,也差不多吧?


正是这个时节,枇杷成熟了。说到这里,还可以介绍一下南宋诗人戴复古在苏州所写的《初夏游张园》,诗中写道:“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初夏、园林、枇杷、小酌,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最地道的苏式生活。


游客在塘栖古镇西苑村的枇杷种植区内采摘枇杷。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自古以来,中国最好的枇杷,就出在苏州太湖洞庭西山一带。摘得几簇枇杷下来,剥去薄薄的果皮,放进嘴里,酸甜爽口。三瓣四瓣滑溜溜的果核,滑溜溜地从嘴里吐出来,给大地增加营养,给种子一个未来。


摘枇杷,记得在竹篮里垫上几片枇杷叶,不会伤到细嫩的果皮。而在这个时节上市的水果,大多都是这样的娇嫩,比如樱桃、杨梅、桑葚。它们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一批时鲜果儿,需要你好好珍惜。

 

小满时节

南北方的农人们要做些什么?


 ■北方  黄河流域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薛凤梧:

 

小麦进入成熟阶段,慢慢发黄了,6月1日前后开始收割。


油菜已经收割完,进入3~5天的后熟阶段,然后晒碾入仓。


梨在幼果期,过了20日开始套袋作业。

 

 ■南方 长江流域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田祥嘴村 杨阳:

 

我们这儿这两天受灾了,八级的台风将一人粗的大树都连根拔起了。

 

房屋都被掀了。这几天都在灾后修复、重建。

 

主干路也被树拦住,人都过不去。

 

雷雨交加,前期的油菜还没来得及收割的,基本都被冰雹打没了。有个大户种的猕猴桃几百万,全部倒了,还有养殖的、种植的农户大棚都倒了。农房国家给免费买了保险,农业大户是自己上保险的。

 

灾后剩下的油菜,都成熟了。

 

这是农户收割后在清理油菜壳,成熟的油菜籽就是这种黑色的。


二十四节气|今春看又过,今天迎立夏

二十四节气 | 今日谷雨:春日将尽,用诗句留住最后一抹春色

二十四节气|清明时节,让我们走进苏东坡的清明

二十四节气 | 今日春分,赴一场与杏花春雨杨柳风的约会

二十四节气|只待新雷第一声:今日“惊蛰”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