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全国首届!
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教育……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
这些词汇越来越多地映入我们眼帘
当人们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德育工作该如何按时代规则“出牌”
特别是面对“数字土著”一代
学校、家庭、社会该如何推进德育工作?
又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亲和力?
……
这场50万+人次观看的春日盛会
带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4月2日,全国首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浙师大校长郑孟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袁振国,以及国内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德育专家代表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浙师大副校长钟依均主持。
郑孟状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浙师大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智能时代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形态、德育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浙师大高度重视教育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努力成为教育模式深刻转型的创新者和引领者。探索智能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模式、新方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亲和性和预见性,进而提高德育效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峰在致辞中表示,浙江大地到处充满着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也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的高地。浙江有条件也有责任加快探索“智能时代的德育”这一重大迫切但又十分艰难的命题,同时也迫切需要汲取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智慧,努力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创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浙江经验。时代一定不会辜负锐意改革者,时代也一定会淘汰等待观望者。“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积极研究、探索、实践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在“智能时代的德育”大背景下,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五个主题展开研讨。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变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建华教授提醒对于“智能化”应秉持一种谨慎的态度。面对新技术主义的渗透,我们唯有重新审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重新回归伦理实体的真实性,重新认识伦理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方能廓清德育的必要和可能,厘清德育的边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部长李伦教授认为“科技伦理”呈现出作为伦理学学科、多学科研究领域、公共话语和社会文化运动的“四个面相”,为了实现科技伦理治理的目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进而构建科技伦理的学科范式与理论体系。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金生鈜教授指出人类应该和其他非理性存在包括机器一起行动成为赛博格。赛博格既是人、动物、非生物包括机器的混合体,也表明人应打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界限。未来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界限,建立起不同存在连接融通的普遍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教授从应用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强调教育伦理基于哲学和伦理学,对德育的发展做出两方面的贡献:理智理性和实践理性,未来德育应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出发点,结合职业伦理,构建思政课程群。
02
智能时代的交往方式、认知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观形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高瑞泉认为有效的德育依赖师生互信的共同体,理想的德育有赖于高信任社会。因此在智能时代,应该维持信任社会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建立更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基础,将人工智能塑造得更符合人性。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教授指出,后真相时代人们的逻辑是立场在先,事实在后,存在缺乏信任、消解共识、流行怀疑主义的缺陷。为此,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传播伦理要对症下药,培养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只有热衷追求真相,把后置的真相摆回正确的位置,才能反击后真相。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指出,价值观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起点,智能时代教育价值观之“不变”表现在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爱,教育价值观之“变”则表现在“好课堂”“好教师”等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指出,当下是一个“图像饱和”时代,孩子是“屏幕少年”。学校教育应积极回应这个图像时代,培养“可视化素养”,提升图像自觉,也要培养图像时代的“关键德性”,如审慎、真诚、尊重原创等。
03
智能时代学校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指出网络公民依然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面对网络公民存在的“公民资格”缺失问题,需要开展数字公民教育、网络道德和科技伦理教育、公民理性教育、公民责任教育。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理事长何凯认为在智能时代增强学生与人、真实世界的联结很有必要,实践德育在教育当中的意义和价值也显得更加突出。华东师范大学唐汉卫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给德育带来的挑战包括对现有一般性伦理问题和根本性伦理困境的挑战,“人机交互”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直接介入教育领域的“悖论”。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德育能力是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首要能力,是指向学生道德和人格发展的专业能力,并对未来教师德育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04
智能化综合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班建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孙彩平教授以学者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提出智能时代德育评价面临两个突破:品德评价的技术突破和德育评价一体化进程突破。德育评价面临的三大挑战包括德育评价面临的德育新课题、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伦理、人工智能时代品德评价的风险规避。
05
具身德育研究
美国圣母大学荣誉教授达西娅·纳尔瓦兹强调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重视父母及其他人的榜样作用,通过为儿童创造一个与他人联结的、有安全感的环境,并保持社会参与度来促进儿童社会道德智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发展。浙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教授提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实践,得到强烈的情绪体验,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共情性环境(尊重、真诚、温暖),将有助于学生们快速达到“徳”与“行”的知行合一。
“主题重大、话题新颖、群贤毕至、观点纷呈、思想前瞻、对策可鉴。”袁振国在总结发言中用六个关键词概括本次研讨会,他表示,专家们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智能时代的德育进行了有益探讨,尽管还在探索期,但是形成的多样性观点将是推动我们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抽象和空灵的思想为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务实和具体的思考为理论落地提供了实践支撑。”相信随着未来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推动智能时代的德育工作更加有效,更加亲和,更加人性化。
本次会议由浙师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
“总书记金句”专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金句共鸣
文字 | 程松泉
摄影 | 应琳歆 陈小备 蔡欣蓉
视频 | 王颖 彭年强
编辑 | 吴翰
责任编辑 | 程松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