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爱教育的你们,摘了一颗星。”这是考研出分之后,李晓宇在小红书发布的一条笔记。这天,他以自己的小猫“胡萝卜”为名,在“OSR星礼”网站上买了一颗星星。“愿今日所赠之星能予子指向北之意。希望每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历史的学子能有摘星的志气,也有望星的沉稳。”
“热爱”是李晓宇眼中教育者最为重要的素质,也是保持坚定的秘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李晓宇将这句话解读为向着所爱不顾一切的勇气。从农村到小县城借读,李晓宇是抱着一本《三国演义》去的,七八岁的他,并非钟情书中的具体人物,而是着迷于变迁与争霸交织的局势中扑面而来的厚重、庞大的历史感。后来,从《明朝那些事儿》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全球通史》,那些占据了他中学时期课间的书籍,在潜移默化间积淀为深厚的史学素养。
“我以后一定会打开秦始皇陵!”这是李晓宇小时候逢人便说的心愿,也是历史在心里生根的开始。那段时间里,他整日钻研陵墓构造、陵墓开掘、帝王图谱。“虽然现在知道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但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考古学相关的知识。”初定专业时,文物与博物馆学便是他的理想首选。每到一座城市,李晓宇首先会去博物馆;他尤其痴迷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为此去了好几趟北京,《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百看不厌。
而最终选择学科教学(历史)这一专业,事实上,李晓宇兼顾了自己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关怀。“你是想穷尽一生去影响几个人,最终只能感动自己一个?还是教书育人,去影响更多正在形成中的人?”北大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李晓宇,师范院校的背景让他开始更多关注“教育”这一领域。“如果说文物把历史装进柜子里,那么教育就能把历史装进人脑里。”李晓宇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更想成为一个人的孤勇者还是千千万万人的启蒙者?而彼时,李晓宇在朋友圈看到同学转发了一篇质疑南京大屠杀统计数据的公众号文章,“为了出新,就可以罔顾历史吗?”李晓宇将其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这更坚定了他要走历史教育的道路。
文物承载着朝代更迭、文明变迁、民族文化,尽管对文博有着极大兴趣,李晓宇更想成为一个能够讲好文物背后故事的人,凭着对历史学的满腔热忱,向学生零距离传递真学识、真情怀。“历史学家力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历史教育学老师要萃取其中‘正确的真相’,向广大学生传达家国情怀。”李晓宇认真地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学问,也有温度的优秀历史老师。”
“大学期间闪烁的价值感,化成了此时的孤注一掷。我爱为所爱闪闪发光的自己,爱每一个拼搏努力的清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初试前的那个晚上,李晓宇写给自己的一段话。那天,几乎不熬夜、不失眠的李晓宇直到凌晨三点也没睡着。未来三年,他是否终于能潜心于自己热爱的领域,几个月来努力的成果即将见分晓。他告诉自己:“这是我离梦想最近的一天。”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初试结束后,李晓宇就告诉朋友自己基本“稳”了。几乎所有题目都在李晓宇复习范围,“上岸”原是意料之中,但当445分的考研成绩单赫然弹在查分网站上时,李晓宇仍忍不住激动大喊了一声。他迅速在朋友圈发了查分截图,文案是“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情此景,这句诗是出现在李晓宇脑海中的第一句话。“当你拼尽全力想要获得的东西终于落在手心的那一刻,真的会有一种想哭又想笑的感觉。突然好像理解了为什么‘范进中举’会这么激动。”
对于李晓宇来说,“跨考”并非是考研路上最大的难题。如果说跨考生有什么特殊之处,那是一份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一种奔赴归属的义无反顾,一场斩断退路的破釜沉舟。“缺少三年专业素养的培训,那不妨给自己一次做‘拼命三郎’的机会吧。只要相信,就没什么不可以。”“灵活自律”和“有效学习”是李晓宇备战考研的关键词。早晨七点的北田径场,云卷云舒之间,来往着体育锻炼的同学们,而李晓宇是其中格外特别的存在。比起埋首伏案于图书馆,李晓宇更喜欢在操场观众席上背诵考研资料,把观众席上的一个个空位当成自己的听众。晨跑两圈后,李晓宇便开启一天的备考状态,背单词、准备作文答题模板、看专业课视频、背诵专业课资料……他习惯将时间切割划分,充分保证任务的完成,而非追求学习的时长。
在备考期间,天秤座的他把书桌打造成了极具仪式感的学习基地。桌前一面墙贴满了华东师大的真题,“朱子读书法”、蔡元培的简笔画和他的那句“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贴在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考研冲刺的最后阶段,他卸载了游戏,卸载了小红书、微博等社交软件,一心扑在学业上。
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同,李晓宇不喜欢条条框框,也不喜欢死板的学习方式。他不会逼着自己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硬着头皮进行知识输入,而是注重劳逸结合,高效学习。“下苦功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从来不是无效内卷。”
“考研期间难免疲惫倦怠,但一直能感受到有人爱我、支持我,这就是我信念感的来源。”法政学院老师赵鑫、霍伟桦的建议和鼓励,让李晓宇最终踏上考研之路。父母知道李晓宇跨考的决心后说:“儿子既然要考,我们就全力支持。考几次都没关系的。”朋友看到他备考到崩溃时发的朋友圈,在他的桌上留了一盒安神茶,盒子上写着一行漂亮的字——“考研加油”……音乐,是李晓宇消解压力与疲倦的另一个重要秘诀。备考期间,李晓宇循环了600多次刘聪的《Hey KONG》。12月18号晚上,离初试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李晓宇依然散步到北田径场看乐队路演。田径场上的灯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的是少年人独有的积极与纯粹——那是一种一群人在一起,为热爱努力发光的感觉。音乐让李晓宇感受到为梦想努力的力量,也让他结识了一群莫逆之友。“大学期间真的应该走出去看看,培养爱好。无论喜欢摄影、喜欢音乐,都应该坚持下去,这是提升自己的很好的机会。与此同时,你会遇到很多和你一样的人。”
在李晓宇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快意少年应有的样子,他坚定对历史、对教育的热爱,在怀疑盛行时守护信仰;在“内卷”狂潮前,坚定着自己的目标,更用行动打破了非“卷”即“躺”的命题。虽不是专业课的佼佼者,但历史学专业的课堂上却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一位历史老师甚至以为我是历史学的学生,想要拿我的作业看。”抛却功利心,去追寻热爱的,而非“有用的”;去做想做的,而非“大家都在做的”。像李晓宇这样步履坚定,满腔热血奔赴心之所向,何尝不是一种自洽?
在选择华师大时,李晓宇没有看过报录比,他始终认为不应该对一个数字望而却步。李晓宇说,考研不是和分数的斗争,看似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说到底,这还是一场和自己的斗争。当梦想照进现实,李晓宇的生活也变成了理想的模样,祝愿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的他,依旧能满怀希望、所向披靡!
“总书记金句”专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金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