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鱼鳞图册?
在中国古代,官府为征收赋税要为每块土地编制档案——编号、绘制图形、确认产权,再把信息登记在册籍里,图册因其所绘图形排列像鱼鳞而得名。浙江婺州(今金华),就是鱼鳞图册的创始地和样板地。
上图就是清代同治年间兰溪鱼鳞图册中的一块土地。令人惊叹的是,简单的图文竟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
图片上部的“头像”勾勒出土地的大致轮廓,“东西南北”则标示出土地的相对方位。右侧的土地编码就像土地的“身份证号”,以千字文加流水数字的形式编排。下方左侧写着土地的边界,将这块土地精准定位,下方右侧写有土地所有者的名字和住址,最右边则写了土地面积和坐落名称。
元末明初苏伯衡《核田记》中记载,南宋以来金华地区攒造鱼鳞图册的史实
如此,兰溪整个县近60万号土地被一一细致编排。这样科学的方法与详尽精确的记录,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籍管理制度。鱼鳞图册的故事,要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说起。那一年,侵华日军进攻兰溪城,举县逃窜,一片哀鸣……生命攸关之际,当时的兰溪县政府人员抛开个人安危,首先考虑的是——土地档案“鱼鳞图册”该怎么办?如此重要的档案,掌握它们就等于掌控了全县的详细地理信息和地方基层的赋税征收,绝不能落入日军手里!兰溪县上下紧急行动起来,820册鱼鳞图册先后辗转于甘溪乡东坞村、张坞村等地。兰溪县城彻底沦陷后,县田粮处又冒着枪林弹雨,靠着人力肩担,挑着一箱箱鱼鳞图册到丽水市景宁县“避难”。珍贵的档案带着土地的记忆,辗转多地。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被蹂躏了3年3个月的兰溪县城终于解放,鱼鳞图册也被运回县政府,后保存于兰溪市财政局。2017年9月,兰溪市财政局将其移交给兰溪市档案馆管理。兰溪市财政局存放鱼鳞图册的樟木箱
兰溪乡亲们用生命保护下来的这批珍贵的鱼鳞图册,多年来一直深藏“闺中”,安安静静地等待着被再度“唤醒”。
百年后的今天,浙江师范大学鱼鳞图册研究团队发掘了这一奇存,开展抢救与修复工作,致力于鱼鳞图册的整理与研究。2013年初,应金华市档案馆馆长之邀,时任浙师大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主任的张涌泉教授赴馆参观。当张教授看到档案库密集架上一排排的汤溪鱼鳞图册时,又惊又喜——这样系统性保存的鱼鳞图册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张涌泉教授立即开始组建团队,他给科研助手李义敏布置了一项任务:初步整理研究这批鱼鳞图册。“我当时对此一无所知,是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一探究竟。”这项几乎是跨专业研究的挑战,李义敏积极坚定地接受了。李义敏仔细阅读地方志,广泛查阅文献,在兰溪调研时,他又看到了746册兰溪县鱼鳞图册。张涌泉认为,古代汤溪县和兰溪县同属金华府,而金华古称婺州,可将两地鱼鳞图册归并,统称“婺州鱼鳞图册”。经过多次协商,团队先后与金华市档案馆、兰溪市财政局、兰溪市档案馆达成合作事宜。至此,长期深藏的鱼鳞图册被重新“看见”,一场长达九年的编纂长征正式启程。遗存的1000多册婺州鱼鳞图册,经历战火与时代变迁,许多存在残缺或破损的现象:被虫蛀了,被鼠咬了,纸张脆化,或因潮湿霉变……70000多页汤溪鱼鳞图册,50000多页兰溪鱼鳞图册,都需要一页一页修复。为此,课题组请来资深古籍修复专家阎静书主持修复工作,他们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等原则,尽可能采用局部修复的方式。修复人才相对稀缺,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浙师大人文学院专门开设了一门新课《民间文书修复与整理》,先后培养了80多名本科生,确保这项浩大工程的持续推进。册籍顺序被打乱、封题字号不清、贴条位置不确……修复工作之后,面前的整理与编纂任务更加艰巨。手写的文本内容中,有许多俗字、异体字,稍不小心,就会在整理时出现错误。大量印章的识别、信息断代、功能判定,让鱼鳞图册的整理、汇编、研究之路注定布满重重迷雾与荆棘,学界也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整理方法。“没有可供参考的范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初尝试,零经验,面对这场“开天辟地”的挑战,课题组成员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书法学等专业知识,完成了撰写叙录和编纂索引工作。9年时间,100余人参与,20余万页,11次校对,10万字的149篇序录,100万余字的59万余条的索引,7万余字的前言……做成这些,不可能光靠轰轰烈烈的一时热血,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翻阅、核查和无数次修改。在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原浙江省档案局局长刘芸、浙江省省社科联时任党组书记盛世豪、原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立项支持的兰溪鱼鳞图册的整理出版首先提上了议程。原兰溪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章剑锋教授,原兰溪市市政府党组成员、原兰溪市财政局局长陈志良,原兰溪市档案馆馆长严学军,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11月,胡铁球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获批立项,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鱼鳞图册体量庞大、工作繁杂,从修复、编目、定名、类聚,到叙录、索引、排版、校对,每走一步,研究者都临深履薄、战战兢兢,任务之繁重大大超出预期,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错误。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王荣鑫第一次遇到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在朋友圈感叹:“这套书出版过程之艰难,是我职业生涯以来从来没有的。如果一本书的难度是D,那么一个有250本书的项目,难度不是D乘以250,而是D的250次方。”
团队成员都说,古文献研究就是要定得住,在坐“冷板凳”的日子里,唯有保持定力,默默躬耕。
胡铁球、李义敏、张涌泉主编《兰溪鱼鳞图册合集》(全250册)前不久,这套由胡铁球、李义敏、张涌泉主编的大型文献丛书《兰溪鱼鳞图册合集》(全250册),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发布。全书以兰溪市档案馆藏清同治兰溪鱼鳞图册(746册)为主体,又广泛搜集散落在其他公私机构及个人手中的兰溪鱼鳞图册,原书总计752册,20余万页,精心整理编纂后,汇编成250巨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出版的以县为单位的基本完整的鱼鳞图册,也是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丛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的出版,仅是第一步。”主编胡铁球教授说,透过这些鱼鳞图册,土地产权制度、农田制度、租佃关系、土地交易、赋税徭役……古代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被鲜活还原。而大量鱼鳞图册公之于世,必将推动古代土地管理、赋税制度的研究取得更多成果。多名专家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发文,介绍《兰溪鱼鳞图册合集》绝大多数古地图,只是简单勾勒城市与乡村的地貌,缺乏细致的方位、面积、形状等信息,既不详细,也不准确。而鱼鳞图册的出现,为“复活”古城古村提供了关键依据。以清同治兰溪城区鱼鳞图册为例,10册鱼鳞图册,3000余号土地,山川、河流、街巷、宗祠、寺庙,整个县城的田土数据被完整保存,每一处遗迹都能被重新点亮。浙师大鱼鳞图册研究团队尝试使用文献考证、数据分析、田野考察等多种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拼合散落在册籍内的一块块细图,第一次复原了清末兰溪县城的全貌,为古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课题组据此撰写的报告《历史视野下的古城古村保护与开发》,入选国务院参事室内刊《国是咨询》(2021年第3期)。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鱼鳞图册的编纂与保护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如何让这批珍贵的档案古为今用,为今天的土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等提供助力,这方面的工作却刚刚开始。目前,兰溪鱼鳞图册已入展杭州国家版本馆,浙师大与央视联合制作的《兰溪鱼鳞图册》3D数字展厅,可以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兰溪鱼鳞图册、汤溪鱼鳞图册联合申报参评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已通过初评;兰溪市档案馆正在筹建鱼鳞图册特展馆,作为“十四世纪末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制度”,鱼鳞图册应当被更多人认识……未来,鱼鳞图册将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