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留学日本的青岛女孩江歌于2016年11月3日凌晨在东京中野区公寓被杀害,年仅24岁


“如果江歌的善良就这么被践踏的话,所有知道江歌这件事情的人,会有一个对人性的颠覆性的认识。”

——江歌妈妈


文/凤三

 

留学生江歌去世294天之后,江歌妈妈江秋莲经历了无数次要求见面和解释而不得的煎熬,终于见到了她的室友刘鑫。

 

2016年11月3日,青岛女孩江歌在日本公寓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当时刘鑫因为先一步进门而躲过一劫,江歌却倒在了自己的家门口。

 

随着《局面》对江妈妈和刘鑫的采访播出,江歌妈妈那一句悲恸的天问,也成了很多网友愤怒的焦点:为什么江歌进不了门?刘鑫说门没有关,那为什么进不了门?

 

刘鑫没有回答。看到江歌妈妈最后失控痛哭,刘鑫试图抱住江歌妈妈表示安慰。但微博上却有了解营销的人指出:“(刘鑫的)言语和发言还有动作,都很像是有团队指导的。或者一定是事先演练过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她需要一个‘与江妈妈和解了’的标志动作,仿佛一个套路戏,或者一个官方新闻。要一个定格的瞬间,以用来发通稿。”

 

人性可不可靠?也许你看了这个采访后,也有了同样的疑问。在两人会面前,江歌妈妈说过一句话——“如果江歌的善良就这么被践踏的话,所有知道江歌这件事情的人,会有一个对人性的颠覆性的认识。”


江歌妈妈接受媒体采访  图/《局面》视频截图

 


人们最怕的是,危难中见人性之恶

 

有人说,江歌事件的凶手是陈世峰,而不是刘鑫,在此案中刘鑫也是受害者,因此不必过于追责于她。但这次舆论传播的焦点却在于,陈世峰的罪责是最没有疑问的,反而是刘鑫的作为——尤其是事后的作为——经不起道德的追问。

 

著名刑法学家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Prof. Dr. Dres. h.c. Urs Kindhäuser)在《刑法总论教科书》中讨论过一个案例:X没有救助Y,尽管X认为,作为好朋友有一种特别的义务救助Y。此时如何衡量X的责任?

 

他的回答是:X并不属于监督者保证人(如附近的保安或警察),也不属于保护者保证人(如Y的亲人),严格上来说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X依然应该按照适用于每个人的“帮助义务”承担责任。而江歌妈妈追究的也只是最基本的良心责任:“她不应该来面对我吗?(王志安:你觉得这是她的责任?)是,做人的责任。”


刑法学家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Prof. Dr. Dres. h.c. Urs Kindhäuser)在《刑法总论教科书》中讨论人的救助义务与责任


当一个人面对的是陈世峰那样的变态杀手,怯懦和自我保护都可以谅解。人们最怕的是,当自己身处同样的危难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却忘记了此前的情义,不但没有设法施予援手,还把他们和家人当作是“灾星”,避之而不及。

 

不久前,cos圈还曾爆料:一位90后摄影师去塞班帮好友拍外景,意外溺亡。当死者父母到达塞班时,这位好友开始时还跪下来表示要负责,但很快就以“没有钱”为由脱身,扔下1000美元回国去了,甚至把死者手机、电脑、照相机和此次商拍的内容删除,并屏蔽了死者父母的朋友圈,从此失联。

 

刘鑫和江歌妈妈见面后,还给她一张江歌的照片,上面P了有一句话:“有姐妹就是辣么拽!”然而这只是江歌交友不慎,她以为相识相知,其实只是她自己交浅言深。

 

刘鑫交还江歌的遗物,其中包括一张江歌生前的照片 图/《局面》栏目



人性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


最近10年,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留学生在国外遇害的事故也频频见于报端。

 

2012年4月,留学生瞿铭和吴颖在美国南加州大学附近遭到枪击丧生;2012年7月,南加大留学生纪欣然在学校附近被西裔青少年殴打抢劫,被棒球棒击中头部致死,原因是听说中国人有钱;2015年9月,留加学生孙鹏被邻居张天一设局绑架杀害;2016年5月,留德学生李洋洁出门夜跑后被一对情侣强奸和杀害;2017年6月,留美学生章莹颖在去校外公寓的路上失踪,同校学生克里斯滕森被指控绑架并杀害了章莹颖,但章莹颖的遗体至今仍未被找到……

 

如果我们追究这些凶手的犯罪动机,很可能只是一次很小很小的冲突,或者仅仅是凶手个人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一个本来拥有美好未来的大学生就这样被杀害了,与之相关的几个家庭也从此破碎。


留美学生章莹颖在去校外公寓的路上失踪,遗体至今仍未被找到

 

在电影《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导演科恩兄弟展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代性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的犯罪出现了新的形态,即冷血杀手制造的刑事案件不断出现,人性变得越来越坏,令那些旧时代走过来的人无所适从。

 

现代犯罪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因为警察们越来越难根据凶案现场推测疑凶可能是哪个人、为什么凶手是这个陌生人、为什么受害者是这个人、为什么凶手要用这种手法,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上去寻找犯罪动机。

 

但是除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对凶手造成的影响,人性似乎还有更多噬人的深渊。在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美剧《心理猎人》(Mindhunter)中,FBI探员采访一个变态杀手时,该杀手冷静地说,自己那一刻的犯罪冲动就像是“打了一个喷嚏”,自然而然地就杀了受害者。

 

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美剧《心理猎人》(Mindhunter)剧中角色与现实罪犯对比


杀害江歌的陈世峰,犯罪心理究竟是怎样的,也许要留到案卷公布的时候我们才能下判断。科普作家@蕨代霜蛟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刘鑫自始至终表现出一种自私、缺乏同理心的人格,是否会在和陈世峰纠缠不清的时候,激化了陈世峰的疯狂?就像她不断逃避甚至反咬一口,最终逼使江歌妈妈采取披露隐私的方法,才与刘鑫取得联系。

 

追究凶手的犯罪心理,以及其他人对凶手的影响,并不是为凶手开脱,也不是加罪于旁人。而是希望知道,人性在极端情境中的崩塌,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早有预兆,到了真正紧急的时刻,我们可以信任身边的朋友、同事或亲人吗?



信人性,不如信政治正确、信制度、信常识

 

人性之不可靠,可以找到无数案例;人性之可靠,同样可以找到无数案例。人性不能全信,也不能全然不信。但我们可以相信一些更确切的东西,因为它们通常有利于人性。


信政治正确。不得未经允许进入他人私宅、不得随便捏孩子的脸蛋、不得对他人种族歧视……政治正确是现代人从过往经验和文明道德中总结出来的行事规范,是人与人得以和谐共处、彼此尊重、避免伤害的基础。在刘鑫与前男友的关系中,可见他们都缺乏群己界限的观念,因此刘鑫在没有处理好和前男友关系的时候就贸然搬入江歌家中,最终引狼入室。


信制度。如果江歌和刘鑫按照当地一般人的做法——遇到可疑的跟踪者或滋事者应该及时报警处理,而不是依照国内的人情世故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甚至试图与激动的陈世峰讲道理,也许江歌惨死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只有良好的制度能够改善社会的道德和预防人性的悲剧。也只有相信那些帮助人性向善的规则,拒绝岁月静好和没原则的小清新,人性才有可能变好。



2017年11月4日 江歌母亲独自赴日 准备江歌案开庭 图/《局面》栏目


信常识。一个平时与你有说有笑、有借有还的朋友,到了真正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却靠不住,为什么?因为你缺乏常识去判断一个人是否靠得住。父母也许很爱你,但他们转发的鸡汤、养生药方未必靠得住;朋友与你关系不错,但这无法说明他们的人格同样很好。


博主@大懒堂说,其实刘鑫就属于那种特别能原谅自己的人,而这种人在生活中为数不少,譬如那些在别人微博评论里被骂了后立即嘤嘤嘤地撒娇:“我是错了,但你一个大V也不应该挂我,这是网络暴力。”但很多人交朋友并不在乎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他们只看闺蜜情深、称兄道弟的交情。

 

如果这些都未能做到,至少你还可以信自己。如果江歌能够不被朋友的错误判断所干扰,坚持报警处理,或者自私一点不让刘鑫搬进来也罢,采取其他方法安置刘鑫也好,也许江歌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最近正在等双11的快递,里面肯定有买给妈妈的礼物。

 

如今对她和江妈妈来说,如果只能是如果而已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