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老外这样“羞辱”后,他和团队成就了中国又一个壮举!

蚌埠青年 2020-09-24

蚌埠青年

你身边的蚌埠共青团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了

这座大桥跨越伶仃洋

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

总长约55公里

集桥、岛、隧于一体

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但是背后的故事,

你又知道多少?


天降大任,无人敢扛


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自豪、喜悦。至此,港珠东西,长虹卧波,天堑南北,通途无阻。


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会诞生在中国的东南一角?



时间拨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但现实情况是,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望及国际水平。


如此情况下,国外媒体都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


在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而在此基础上,光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就吓退了无数前来应标的公司!


可这个重担,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师林鸣身上。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必须要突破三个难点:


一: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三:技术力量不够,钱也不够。


作为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为了准备这个工程,2007年,林鸣带着工程师们,去全球各地桥梁工程考察,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


当时,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但在安装的部分却全靠欧洲人提供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时,就向接待方诚恳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却被拒绝了。


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


作为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从釜山回来后,林鸣更加坚定一个决心: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于是,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


自主攻关!


因为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资询费用,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


林鸣没有绕开这个问题,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没有经验,外国人都在看,中国工程师到底行不行?


当然行!2013年的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



林鸣和他的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5天4夜没合上眼,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这是个高风险的事情,林鸣每一次安装,离开房间的时候,他都会回头看看那个房间,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发。



死神对林鸣的第15个“孩子”——E15——发出了通告,在第 15节沉管的安装时候,他们碰到了最恶劣的海况,珠江口罕见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顶上。


尽管如此,工人还是护送沉管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坞内。当时起重班长说:回家了,回家了,终于回家了。命是捡回来了,可E15的安装计划却就此搁浅。


第二次安装在2015年大年初六,为了准备这次安装,几百个人的团队春节期间一天也没休息,但是当大家再一次出发,现场出现回淤,船队只能再一次回撤。


当时压力很大,只装了15个沉管,还有18个沉管要装,这样下去这个工程还能完工吗?拖回之后,许多人都哭了。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只有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公分,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


他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大国工匠”


清晨五时许,林鸣又开始了自己风雨无阻的长跑。


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途经淇澳大桥,最后到达伶仃洋上的淇澳岛,来回10多公里。


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林鸣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众多桥梁。但对他来说,珠海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读大学前,林鸣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曾经到工厂做学徒,拿着锉刀或者锯条,练习锉、锯、凿、刨等基本功,学当铆工和起重工。后来,才到西安交通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


在同行看来,他的动手能力无出其右,在工地上,他是拿着榔头、扳手等工具给数以千计的工人一个个讲原理,讲方法的。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


向他迎面而来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标语。在他看来,高品质的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这个“最美”,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还要有益于他人,并得到社会认可。2010年,大桥下白海豚大概是1200头。2018年是多少呢?2600头,翻了一倍多。


蓝天为卷,碧海为诗;深海白豚,踏浪伶仃。2018年10月23日的港珠澳大桥上面,林鸣又来了一次奔跑。



延伸阅读:

什么让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微笑迟来150多天?


在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中,全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设是工程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


这条隧道是由33节巨大的管道拼接起来的,由于要沉放到海底,所以叫做沉管。一个标准沉管长达180米,重约8万吨,并且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在安放编号为E15的沉管时,三次出航,两次无功而返,几经波折终于完成安装。

📹 戳视频↓揭秘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视频: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一波三折的沉管吊装

安装在即 海底淤泥回流到沉管位置

2014年10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施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即将开始安放编号为E15的沉管。因为有了之前几节沉管的经验,安装团队信心满满。庞大的工程船队按照计划,直奔施工现场。

就在安装工作就要开始之时,他们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全部用巨大的预制沉管在海底安装拼接而成。为了保证安装质量,沉管底部必须是经过清理平整的海床。而潜水员现场勘查却发现,被清理开的海底淤泥又大量地回流到了E15沉管的安放位置。

沉管运输遭遇最恶劣海况

这并不是简单的回撤,因为巨大的沉管海上运输,同样要承担巨大的风险。E15沉管在运回的过程中,就遇到了所有沉管运输中最恶劣的海况。

有了这次的教训,大桥工程部门加强了对海底泥沙的监测,建设者们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清理海底淤泥。 

海底淤泥再次回流 第二次安装取消

2015年2月23日,E15沉管再次起航,展开第二次吊装。

然而,这一次,船队还没有达到指定区域,现场再度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海底淤泥再次大量回流,现场已经不具备安装条件了。

最大的面积回淤厚度是50-60公分,手摸着一个胳膊插下去都摸不到底。

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我们这个船队,可能要回撤。

回撤,这个命令下得万分艰难。回撤,这个任务更是难以接受。然而,紧凑的工期并没有留给工程人员怨天尤人的时间。

擦去失望的眼泪,等待他们的是再一次向困难发起挑战......

这一个笑容,迟到了150多天

2015年3月25日,E15沉管开始第三次安装开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副总工王强报告,“现已顺利完成水底压接,测控系统显示,首尾段轴线皆满足设计要求”。

△ E15管节第三次安装

2015年3月26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编号为E15的沉管安装就位。建设者们露出了略带疲惫的笑脸上,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笑脸,迟来了150多天。

如今,港珠澳大桥6.7公里的海底隧道已经畅行无阻,E15号沉管只是33节沉管其中之一,当你开车驶过时,甚至分辨不出它的具体位置。但这却是所有建设者们无法忘怀的记忆。

150多天的煎熬,三次出航两次撤回,这是人类海底工程历史中艰难的一小步,考验的是技术和装备能力,更是建设者必胜的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与耐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做到了。


为大国工匠点赞!

为大桥建设者喝彩!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这就是你的创业故事!第六届蚌埠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宣传片来啦!

中国军宣视频在推特上火了!美国人:我想加入解放军

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请屏息观看,5分钟后高能!

—— THE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ID :zqbcyol 编辑:张力友)综合,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作者:木蹊)、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人民日报 

编辑 | 小杰

蚌埠青年 十万蚌埠人在关注喜欢,就为我标星    


快分享给你爱的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