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克:对抗还是合作?

2017-01-25 鲁克 理性的主题歌

可口可乐和百事之争


如果问你,中国最有名的软饮料品牌是什么?大家立刻会想到加多宝!可是,加多宝前身是王老吉,在之前可能是哇哈哈系列的。那你有没有听说过崂山可乐呢?或者乐百氏?或者那个东方魔水,健力宝?这些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饮料品牌,如今都销声匿迹了。


很多饮料品牌更是昙花一现,能像世界品牌,百事和可口可乐那样,做到百年老店,仍然在世界前几位的,几乎没有。也许你会好奇,两家公司几乎同质的产品,不变的口味,却能让人类喝了一个多世纪?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饮料市场,他们怎么做到的?


据说,在可口可乐公司的一次市场部的会议上,总裁突然对大家发问,“你们知道,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吗?”下面的人面面相觑,心里犯嘀咕,老板今天怎么了?问这么简单的问题?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百事!”有人大声答道。


 总裁没有回应,沉默了许久.....



“NO! ” 他摇了摇头!


啊!啊!啊! 不是啊?大家伸长了脖子。


“不对,我们竞争对手不是百事!“


”我们和百事一样,都要争取那些不喝碳酸饮料的人。”


他接着说,“我们首要目标是照顾好自己的客户,再开发非碳酸饮料的客户!”。


不喝碳酸饮料的人,才是总裁要争取的。你别小觑他的这句话。


就因为这句话,市场部改变了品牌互掐的战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如何让客户回头以及如何吸引新客户。


抢客户或抬高自己,打击对手的策略,弊大于利。当你给别人脸上“甩泥巴”的时候,也要时刻准备着被别人甩。这有点属于恶性竞争,只有一方出纰漏,就会被对手的粉丝客户放大,影响到品牌的声誉。有精力在抢市场上发力,不如去拓宽市场。



自那以后,可口可乐和百事之间的合作多于互掐。你去超市就会发现,两家公司从来不会同时促销。道理很简单,同时促销就是互相伤害,促销效果等于零。消费者不会突然改变倾向,公司又没有额外的利润,还要承担促销造成的损失。你到超市看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家在促销,另外一家很安静。等它促销完了之后,另外一家拉高了嗓门,又是打折又是送礼品。这就是市场上理性的互利,同行并不见得要作冤家。



理性利己并不构成冲突


我记得有一次与朋友逛街,当时有点累了,想找一个星巴克歇一歇。结果进去一看,里面高朋满座,很失望。出门,对面有一家太平洋咖啡,斜角60米处还有一家漫咖啡,都有位子。以后我知道了,这里附近约人肯定没错,不怕没位置。


很多创业者担心自己的产品竞争不过别人,以为别人做了,自己就没机会了,你看在一条街上都可以容下这么多咖啡店,你担心什么呢?你不是要比过竞争对手,你的重点应该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



彼得·蒂尔也是安兰德思想的追随者


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 就不相信竞争的重要性。他说,当我年轻时,我相信竞争的重要性,但现在我一点都不相信竞争了。比如年轻人非要进入斯坦福、哈佛这样的大学就是一种过分竞争,因为这并不是提升个人独特见解的最好途径了;同理,和其他公司过分竞争也不是建立垄断的好方式。通常,我们不竞争是出于理性,而竞争只是因为这是一种令人上瘾的行为。


市场的优胜劣汰,听起来很残酷,其实只不过是,夸大了成功上的障碍,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你要的是什么?你要取得的价值是什么?你喜欢你从事这份事业吗?。市场不是一个零合博弈的赛场。你眼中的对手,可以看为入行的师父,你可以学习他们好的地方,改善自己的不足,他们恰恰是你成长的土壤。



同类型的店铺扎堆开的例子很多,比如,数码城里都是同类产品,比如,小吃一条街,比如服装城,玩具城,茶叶城。要赚钱,就要有充足的客源,获得客源就需要提供足够的选择,集中在一起,客户过来选择成本降低了。而商家获客的成本也低了,大家默认了这种互利共赢的途径。


交易本身也是共赢的。你花2块钱买一瓶水。买卖当时,你看重的是水,而对方看重的是2块钱。大家各取所需,幸福感增加。你把水喝完了,就不能说,那2块钱被店家赚去了,应该是你的 。这就非理性了。交易不是零合,没有人夺走你2元钱。你和店家都是自利公平的交易。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人的自利行为会让社会变得更好了。虽然,他并不认为自私本身是好事。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安兰德,则认为人的目的在于自身,获取人生的幸福是人唯一的道德使命。理性是实现这个使命的手段。她认为,人的自利不会使得人与人处于互相战争的状态,财富是人创造的,人们通过交换价值获得所需。她说,“人的理性利益并不互相冲突……交易者通过自由,自愿,不强迫,不压制的交换方式和人打交道,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进行交换,这对双方都有利。”


囚徒困境中的理性


传统的道德则教育我们,人不能太理性,太计较。尤其是宗教,里面主要教化人要懂得利他,不能自私自利。其中,反对安兰德的人说,个体理性建立自我原则之上,不会为了集体或他人做出让步和妥协。有人就举囚徒困境为例子,说明理性利己主义的严重后果。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囚徒困境的案例:


甲、乙两名嫌犯被警方逮捕,因为没足够证据指控他们入罪。于是,警方把他们分开囚禁和审问,并跟他们说:


— 如果你们其中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认罪者将获释,沉默者将判监4年。

— 如果两人都不招供,则两人都判监1年

—如果二人,都举报了对方,警方将判两人2年刑期。


也就是,下图:


(confess 是招供,remain silence 是沉默)


他们解释,在这种情境下,甲或乙如果都只以自我利益最大,风险最小考虑,很可能都在第一时间就坦白认罪了。结局,利己的目的实现不了,刑期至少是2年。假如他们以同伴利益为最高,选择沉默,一种情况是,他们二人至少有一人被释放,或者他最多判1年。利他的结果可以实现。


该如何解释,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最终实现不了利己的目的呢?


安兰德说的理性利己,是以理性为原则,是自然状态,而不是被限定的特殊状态。囚徒困境例子里隐含两个局限,迫使双方变成攻防的敌人。第一个局限,就是强制,两人被隔开,无法互动,无法合作。第二个局限,也是强制,嫌犯被控制了,如果以自己量刑最轻为目的,那么他就陷入了零合游戏。就如下棋,没有双赢,打平不是自己单方面掌握的。这两个局限或强制,造成了他们做出认罪决策,其实也是非理性的决策




为什么说认罪反而是“非理性”?


安兰德的思想很重要的一句就是,“人不能为他人牺牲自己,也不能为自己牺牲他人。” 这就是理性,所谓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嫌犯不希望对方认罪,那么按照安兰德说的这种理性来决策,恰恰就会选择沉默。


这里说的“理性”是哲学意义上的,是面对现实,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和推理及逻辑论证,整个思考和行动的手段。理性有程度之别,比如,连概念都没有形成的小孩或者土著人,他们行为当然有目的,但是理性程度很低。 安兰德的理性利己主义离不开人的智慧,理性是注重互惠互利,长期的发展的。


因此,无法以囚徒困境来证明理性利己的不足。


安兰德:我不会为人牺牲我自己,也不要别人为我牺牲


尤其在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不是隔绝的,人们一直在交换与合作。正因为合作,人类才有今天的文明。市场是人们交换价值,合作共赢的场所,没有诚实互信,没有互惠互利,市场就无法继续。很多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来注解人类文明,把人类社会比作弱肉强食,“他人就是地狱”的野兽丛林。这样一来,强权也有了正义的借口,可以以秩序为由来掌控零合游戏的财富分配。而道德家们则从另一个方向努力,试图通过宣扬利他主义来训化在“丛林”中的个体,以为这样就可以缓解人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当然结果,是强权和卫道士走到了一起,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强权的秩序服务。



但市场并不是在利他主义规则下进行,他们生产创造,本质上是为了自己更好。可是,在卫道士眼里是利己主义是肮脏的,交易也是可耻,只有牺牲奉献才是爱,才是高尚的品德。在这种理念下,市场当然是一个“不高尚”的领域,是一个零合的游戏场。那么你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不会在乎是否是不择手段了。

打价格战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形成的,互相杀价,你降低10%,我降低20%。本来想战胜对手,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竞相把产品和服务赠送。通过奉送获得的客户,多数是贪便宜的客户,为你消费的价值不大。


这种“我做不了,你也别想做成”的心态,损人不利己,结果两败俱伤。宁可自己亏损,也要逼一方退出的决策是非理性的。安兰德说,有创意的人(商人)只会被取得的成就感所激励,而不是靠打败别人来激励自己。


网约车的竞争


据说优步的创始人,阿卡尼克,是因为一次不愉快的打车经历,而萌发了的创业念头。优步是一个网络约车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司机,人人都可以成为乘客。也就是说,别人有机会从你那里取得价值,你也有机会可以从别人获得价值。在个体和个体的自愿交易之下,前面提到的管制和局限都给打散了。


的确,滴滴和优步有过恶性的竞争。滴滴视优步和其他网约车作为竞争敌人,不断烧钱,补贴乘客和司机,企图把对手踢出市场。于是,几家网约车拿着投资人的钱,不断地补贴的抢市场。平台用户都很开心,但投资人却是担惊受怕。他们担心,这样的竞争会让经营不可持续。



最后,优步主动提出与滴滴合并,退出中国市场。阿卡尼克眼中没有敌人,不是优步没有钱烧,而是他想把服务做好,如果滴滴占据了市场,做得也不错,就让他去做,自己持股一样可以享受利润,没必要搞得两败俱伤。


阿卡尼克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心胸,因为他受了安兰德的影响。他曾经把她的书《源泉》作为自己推特的头像,挑战那些指责他扰乱出租车市场的人。 而那些仇恨他的人,恰恰是被零合思维束缚了头脑。中国也发生过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对付网约车的事件。这其实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在作怪。企图通过暴力或强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源泉》的封面被阿卡尼克拿去当推特头像)


中国商人的集体主义思维方式非常严重。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说什么民族企业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企。好像做生意是打仗。试想,如果西方跨国公司也以民族主义或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他们来中国投资办厂,岂不是牺牲了本国工人的利益?


商业无国界。这样的企业家和政府,是看不到合作带来更大的机会。他们眼里都是斗争,这样的思维模式,怎么可能做出智慧的决策呢?


宝洁并购吉列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例子。


在2005年商界最大事件是,宝洁公司以540亿美元的天价并购了吉列,被业界称为珠联璧合,强强联手。股神巴菲特把这次并购称为“一次梦幻般的商业并购”,为此,巴菲特增持了宝洁公司1亿股。而撮合这场并购的是,吉列公司总裁克尔特斯(Jim Kilts),当然在这次并购中,他个人获利1亿6千多万美金。

这次并购好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宝洁产品多数是女性护理品,而吉列以男用剃须刀见长,业界称是新娘娶了新郎一样。其实,他们联手的好处远远不止业务上的互补。首先,宝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和销售的优势,吉列在产品创新上有自己的特色;从现金流角度,合并后的公司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联合利华,对竞争对手形成压力,加大对上下游合作者(如沃尔玛)的谈判地位;而且,两家合并后共有21种10亿美元的品牌,也就是说他们的主要业务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扩大,有利于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


宝洁和吉列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新的宝洁因此有了更好的前途,宝洁和吉列的股价上升利于投资者,新的宝洁为市场提供更优的产品利于消费者,没有人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受害,反而更多的人因此收益。




为什么克尔特斯能发现这样好多赢的机会?


这就是商业哲学的问题了。克尔特斯参照的是安兰德的哲学,不仅如此,他还把她的商业伦理贯彻到了实践当中。他看到视他人为自己的价值,同时,更注重长远地利益和发展,他说,“这次并购让两家公司在力量,文化和愿景上形成互补,为公司提供了可持续成长的机会。”


运用安兰德的商业哲学,他在商业上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90年代,他通过开发小产品,让纳贝斯克糕点公司,卡夫食品两家公司起死回生。2001年,他接管吉列公司后,对公司的产品,广告,价格,物流等方面做了大的调整。短短四年的时间,这家公司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管理更为严谨,股价上涨了20%。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安兰德主张,人应该把追求卓越,作为人生的目标。”




同样是安兰德粉丝的,前美国BB&T银行CEO约翰埃里森,也是如此。在他执掌BB&T的20年中,公司从45亿的区域银行,做到全美前10大的金融机构,市值1520亿。约翰埃里森始终稳健持守原则,通过并购,优势互补,去除合并后的冗余机构和人员,把他们的业务拓展到美国各地。



安兰德商业伦理里最重要的是理性,真正理性自利者是友善的,注重互惠互利和长期利益。他们不担心竞争,而是在市场中尽可能地寻找机会。他们以追求利益为荣,视他人为价值,而不是敌人他们独立,打破常规思维。他们关注产品和自身的利益,而不被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口号所左右。


安兰德在她的小说中提出理性英雄必备的几大素质,被她的追随者归为商业伦理看重的价值:合乎理性,独立, 正直,诚实,公正,创造力 , 骄傲。而她则被认为是美国商业文明的守护神。


 作者:鲁克  

 于  2017.1. 23






鲁克注:刚看完科幻片《降临》。故事很奇特,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人类和外星人,为了避免战争 ,双方开始交流,但问题是语言不通。在尝试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用下棋和博弈来应对,因为概念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以为外星人要对地球发起战争 .....。回想,中英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也是因为双方思想理念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争吵之前,不如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你需要一个友善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就应该视对方为自己的价值点,不要在意为“自己这份价值”付出,这不是牺牲,而是你本来想要的。你的人生,就是要取得你想要的价值。




理性的主题歌,本公号旨在继承和传播安兰德强调的理性,希望读者在此有所收获。本公号的长期运营,需要你的支持,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