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今天,这位福州人被中央表彰!!让我们自豪的是……

福州日报 2019-02-14



福州人的骄傲!

     今天上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名单中共有3位来自福建,其中一位是来自福州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陈景润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


陈景润成果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57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境界。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其后,他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


陈景润传奇式的学习成才之路,使人们深刻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起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景润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

平均每天只睡四小时

由昆说他的理论是

“睁着眼睛就是还不困,就应该工作”



他的贡献有多大?

他的发现有多牛?


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


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66年证明“1+2”的论文手稿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他从小独爱数学

历经挫折仍坚持梦想


陈景润,生于闽侯,1938—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1949年,他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陈景润参加福建师大附中120周年校庆


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讲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和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得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我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


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名人轶事


理发的故事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被锁图书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当年幸福的一家三口


医院遇到爱人由昆

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


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邓小平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


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


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


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和妻儿在一起


1980年,陈景润和由昆结为伉俪。婚后三年,由昆才从武汉军区调到北京。


嫁给这位鼎鼎大名的数学家,一定会有所牺牲,由昆在做决定时已有所准备。不过,与许多人的想象大相径庭的是,他们的婚姻生活让由昆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满足。 



陈景润在科学研究中


生活中,由昆和陈景润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陈景润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办公室”,即家中的书房里,研究生也是来家里上课。而由昆要到医院上班,还时常值夜班。但让由昆感到暖心的是,上班前,陈景润一定要和她道别;下班回家,陈景润听到脚步声,一定会从书房出来,拍着手欢喜地说,“由回来了!由回来了!”“由”是陈景润对妻子的爱称。


由昆始终难以忘怀的是儿子出生时的情景。当时,需要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可陈景润无论如何不肯签,一定要院方保证不出现任何危险。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陈景润认认真真地在别人签“同意”的地方写下一行字:“务必保证我妻子由昆术后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医生又问:“一旦出现问题,保大人还是孩子?”“当然是大人!”陈景润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这一句,让由昆感动至今。“当时就觉得,这辈子嫁给他,没有错!按道理,他当时年纪大了,孩子对他有可能比我更重要。” 


陈景润的墓碑


而不幸的是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顾自己的病,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病逝时有两大遗憾

儿子继承父志也选数学专业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用脑过度再加上两次意外伤害的诱因,陈景润的病越来越严重。去世前的12年间,陈景润几乎一直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


对于由昆而言,和先生在一起的记忆都是美好的,只有1996年3月19日的那一天。“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有时真的非常奇妙,那天凌晨我心里特别乱,根本在床上躺不住。凌晨4点钟,我把儿子叫起来去医院陪先生。”


到病房后,看到先生状态还不错放心了很多。然而到了中午11点先生的状态开始越来越不好,弥留之际的先生仍然不能瞑目,由昆知道他心中有两个巨大的遗憾:一是放心不下才14岁的儿子欢欢,另一个就是没亲手证明“1+1”。


由昆伏在陈景润的耳旁轻声说:“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孩子培养好。您听懂我的话就动一下手指。”陈景润动了一下手指,由昆为他合上了双眼。


欢欢如今已经长成了身高一米八几的大男人,而且他同样选择了让父亲魂牵梦萦了一辈子的数学专业。由昆满足地说,“我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守护着我们娘俩呢。”


看完陈景润的故事

我们再看另外两位

杰出的福建人


厦门航空事业的开拓者

吴荣南



吴荣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6月出生,福建厦门人,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党委原副书记、总经理。


吴荣南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厦航发展,带领厦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探索出一条具有厦航特色的发展之路。率先在中国民航改革重组中实施有偿兼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厦航的发展壮大,被视为中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和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相结合的成果,成为当时全国民航系统“政企合一、航港合一”体制改革的创举。1998年厦航被评为全国民航系统唯一的“金雁杯”三连冠单位,成为福建及厦门特区改革开放的亮丽名片。荣获福建省“突出贡献企业家”称号。


吴荣南带领厦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探索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创造了我国民航史上诸多第一!


第一家地方办航空公司的成功典范,经营业绩稳居行业前列


率先在中国民航改革重组中实施有偿兼并


率先打破“铁饭碗”,实现全员合同制


率先提出“以诚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


开民航之先河,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抗击非典,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以“合群、钻研、开拓、奉献”的南山精神,成功击退SARS;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奖励。


他首次提出“隐匿性哮喘”的概念及简易的哮喘治疗方法;在禽流感的防治上创新了检测、治疗及保护性肺通气战略,多篇论文收录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持制定我国非典型性肺炎、H5N1、H1N1 、H7N9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


作为呼吸界第一个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主导申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立项,并建立了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及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老中青传帮带方式,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


点击看详情↓↓↓

全名单改革先锋称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标星置顶福州日报

一秒找到乌山君

综合福建日报、中国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厦门广电、人民网等


编辑 刘宝英

监制 程仁山 吴文霖

推荐阅读
这里是晋安
国家级!世界级!福州再传好消息,一连串都是!
这里是马尾

想了解更多关于福州的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掌上福州

客户端

福州人都下载

福州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福州人都关注

福州新闻网

手机版

看新闻都用它

觉得赞,你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