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福州这座老建筑终于回来了!还有这场大型论坛也备受关注……

福州日报 2020-01-31

城市是人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的容器”,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人的相处模式不断被更新,在打造美好生活,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城市升级再建的同时,如何保留城市记忆,保护和活化历史文脉成为了重要课题。近几年来,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区更新改造,就备受各界关注。2019年由仓山区人民政府、福州万科、HOMELAND家园共同发起的“温暖的街区”共建公益计划,引入多方力量参与,致力打造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烟台山。“温暖的街区”共建公益计划包含了“都市微改造”“社区营造坊”“城市更新论坛”3个项目,伴随街区改造进程,持续推进。


 

12月21日,2019“共建·新生”城市更新论坛,在老仓山人十分熟悉的仓山影剧院举办。中共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为论坛致开幕辞。他表示,此次论坛是仓山区全力抓好新时代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是推进新时代新仓山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写照。仓山区委、区政府将继续深入挖掘、活化利用,在“共建”中焕发“千年仓山”新活力,在“共创”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基因,在“共享”中珍藏榕城市民美好记忆。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仓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协办,邀请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参加。沉寂多年的仓山影剧院经过悉心修复,也重现芳华。

 

中共福州市委常委、仓山区委书记蔡战胜致开幕辞
 

“仓山影剧院·芳华重现”启动仪式现场
 

持续全天的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和改造团队,分享他们的城市更新改造与营造经验。上午以“城市更新”为主题,探讨不断向前的城市进程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改造,下午的“社区营造”则以众多案例来展示从更新后老街区的活化利用方式。
 

 2019“共建·新生”城市更新论坛由来自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巴晓光主持



论坛现场,还同期举办了“边界与转角”——烟台山环境营造工作坊成果展,展览由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针对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展开调研,最后以方案与模型,展示他们对于街区未来的想象。
 



 


论坛现场专家学者、

实践者们都分享了什么?



 
王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王辉是万科仓前九里项目的总建筑师,二十多年的建筑从业经验,并结合此次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经历,让王辉逐渐意识到建筑学基础概念的普及,对城市更新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此为契机,此次论坛,他以“解析风格与风貌——解惑城市更新”为主题,从建筑史切入,结合实际操作案例,用学术与实践两个视角为我们解惑城市更新。





在王辉看来,1750年以前大部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是自由的,它真正地解决了使用者的需求问题,而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建筑与设计更多地在于是对“风格”的学习,最终演化为一种风格的“菜单化选择”,直到现代设计的萌芽,人们才逐渐放弃风格选择,而主动地进行新风尚的探索,“建筑又回到按照原则来建房子的一件简单明了的事情”;接着,王辉以北京白塔寺周边四合院改造项目、天津美亚厂房改造项目等项目为例,引出关于“风貌”问题的讨论,王辉表示,风格概念与风貌的混淆会带来极大的建设性破坏,真正带来活力的不是风格,而是结合风貌的一种考量,让风貌变为一种更有力量感的东西。





城市更新在于引入一种可能性,在烟台山改建项目中,通过对烟台山风貌的系统化了解,团队最终才得以制定出具有烟台山历史文化基因的更新改造方案。王辉祖籍福州,外婆家就在烟台山,儿时在这里留下的回忆,让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参与项目后,他也不断在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本地人需要的改造。
 


 
张松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张松是此次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规划总负责人,也是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方面的专家。在演讲的伊始,张松教授便玩笑说,这次演讲的主题“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是他历来最长的演讲题目,他与福建有着颇深的渊源,从最早的土楼到如今的烟台山,他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经验。






张松首先梳理了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制度的建设情况,指出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特点,一方面通过地方立法展开,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意创业、城市重大事件来推动和促进。上海是个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的城市,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工业遗存,张松接着从宏观层面剖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状态,以黄浦江两岸、徐汇西岸以及杨浦滨江的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为例,并结合改造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上海在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方面的实践成果——如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世博会和城市空间艺术季等重大城市事件举办,使工业遗产得到保护,旧厂区得到再生。这些滨水空间的成功改造激活,也让大家对烟台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美好憧憬。



 
钱源
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

 

钱源很早就对烟台山着迷,他自告奋勇地接下烟台山项目,并以集群设计理念为出发点找寻设计师,至今,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街区更新改造项目已经持续四年。然而“作为一个主体,作为一个需要有市场投资模型的,作为一个需要长期去经营的人”,究竟如何看待城市更新,钱源分享了两个在深圳集群设计案例。





首先是“龙岗慢行系统——‘漂浮城市’”,该项目以将公共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作为出发点,通过全天候步行的天桥搭建,连通起不同的城市空间。钱源表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聚焦在城市建筑,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所有的基础设施,在改造过程中同样存在大量的可能性;接着,钱源重点分享了“南头古城 保护与利用改造”项目,南头古城一方面是个“脏乱差”的城中村,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多元建筑风貌、经历过大型文化事件的城市社区。借由在南投古城活化项目,钱源强调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内容”的重要性,他表示,通过多元内容的引入,吸引多样人群,带来丰富的资源,从而能更好地活化城市空间。

烟台山项目也是钱源集群设计理念的一个实践,钱源也表示关于“风格”和“风貌”的讨论是一种精神或一种选择,但对他而言,当以资本一方的身份介入城市更新项目时,一个对的商业模型的探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贾蓉
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大栅栏跨界中心发起人



关于北京的印象,除了现代的一面,很多人也会联想到诸如故宫、长城、胡同、什刹海等城市文化地标。北京城在纵横方正的棋盘里,留下了不少历史遗存。八十年代确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和国内的城市一样经历大拆大建“粗暴”式的城市更新,是在北京申奥前后才真正迎来北京老城的改造活化。2009 年,贾蓉参与的大栅栏有机更新计划,并将城市策展引入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十年过去,北京国际设计周,也成为北京老城更新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十年间参与在第一线的贾蓉从大栅栏跨界中心离开,创办CitylinX 设计联城,带领团队依旧参与城市更新活化,促进多元跨界。





拥有十多年城市更新活化经验,在此次讲演中,贾蓉首先通过大栅栏更新项目的实践,展示了老城活化的具体操作方式,老城相较于一般城市复杂多倍,通过顶层设计,并以集合影响力的方式集合各类利益主体,在共同目标的动态系统中不断寻求最优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同时,贾蓉强调了城市策展与设计介入的重要性,在探索创新城保护复兴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化创意产业的跨界复兴和社区建设,这两类群体作为社会创新集合影响⼒中最重要且最容易被感知的社会⼒量,往往可以被当作是复兴和活化⽼城更新的两种有效途径。
 


 
尤扬
上海城事设计节发起人



上海本身就有很好的城市基础,上海的街道行走体验感位于全国前列,上海够开放、够丰富,但又保有自身独有的城市味道。在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的当下,上海迅速发布了“十五分钟生活圈”“街道设计导则”的指导性文件,全面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包括最先在上海实行的垃圾分类,这些政策的发布和推行,都是上海在日趋接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近年来在城市微更新领域更是出现了不少活跃的团体,能看到城市策展、社区营造、社区微景观等不同层级的团队,其中尤杨发起的城事设计节,成为上海城市更新领域的重要事件。





最早介入城市微更新时,尤扬团队就集结了一群年轻的设计师和品牌,在工作室所在的愚园路进行了三个小型改造项目尝试,通过对一些小商铺的更新改造,探求其新的存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与其他设计师团队的合作,进行小型空间改造。第二年,他们参与了深圳南山区的“城中村唤醒计划”,项目围绕“社区标示系统”“社区家具”“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艺术装置”等展开一系列社区再生设计实践及空间运营,赋予了城中村新的定义。与此同时,也在上海成立了“大鱼营造”的非盈利组织,并开始转变思维深入社区,以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重新审视“微更新”。经过两年的实践,尤扬团队意识到伴随微更新实践而来的许多问题是难以突破的,不仅是流程的难以预计、改造成果的难以维持等,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经验教训。到了第三年,他们调整方向做了一系列符合政府需求的小型项目,包括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广告牌改造项目。除此之外,他们也通过论坛、社区杂志等渠道进行发声,向外辐射能量,同时尤扬也表示,“当微更新开始想要撬动一些社会关注时,后续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刘昭吟
乡愁经济学堂秘书长



贾蓉与尤扬的分享可以感受到多方力量参与的社区营造,有着丰富的操作方式。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大家都在不懈地推进城市与社区的发展。在泉州进行着社区营造工作的刘昭吟博士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进行着她的实践。“我们的故事比较像‘底层设计’”。论坛现场,她首先解释了“赋权”和“赋能”在社区营造语境下的意义,这两个词涉及到政府放权和自我能力审视方面的问题。






泉州的社区营造在2017年才正式启动,在泉州古城办放权给他们之后,她与团队便开始开辟“自下而上”的途径,打破就模式壁垒,进行了譬如将“改变直接指定试点”改为“竞争上岗”的机制创新,针对每个社区营造环节可能遇到的困难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慢慢孵化出项目。“流程不会自动起作用,除刻意的赋权和赋能”,刘昭吟表示关于社区营造的模式是无法照搬的,另一方面,通过今年11月份亚洲遗产联盟的泉州一行,刘昭吟也强调,团队本身也要随时保持一种社区营造状态。
 

 
圆桌对谈



此次论坛的最后环节是一场特殊的圆桌对谈,邀请了三位“杂志主编”,他们分别用他们的方式在挖掘本地呈现本地,同时也在参与营造。来自上海的金静是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的副理事,最近他们刚刚做了一本街区刊物《新华录》;来自西安艺术家、出版人、设计师、策划人宋群,2007年他创办了《Local本地》书系,一直以民间角度记录西安的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2011年以来,以“艺术介入城市”方式,发起多个融合在地文化与艺术的城市文化项目,持续进行城市变迁与发展研究,并深度进行城市更新实践,创建了一系列“本地文化与艺术”主题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主持策划与设计过多个旧城改造与文创园区项目;最后一位是来自福州的《HOMELAND家园》杂志副主编许灵怡,同时她也作为本次圆桌的主持,与对谈嘉宾分享了创刊十四年以来,家园对城市更新的关注与尝试。



     




金静以“创造一条街、一个节、一种生活”主题做了分享,他们的社造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真实需求和改造愿景展开,具有极强的在地性,通过“大鱼食堂”、“美好社区节”,为社区营造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即使改造结果有时不尽人意,金静相信,“改造刚刚结束,这表示营造才刚刚开始”。








而基于西安特殊的城市气质,宋群首先讲到了他创办的《Local本地》杂志书,他们试图捕捉城市背后的人文故事,以图文方式记录街区、记录城市片断、记录城市更新。同时将阅读体验进一步延伸,宋群团队做了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展览,同时为了有一个场馆能更好地重新展览,宋群借由参与一些城市老建筑和老厂房改造项目的机会开始寻找场地,最终在2016年建立了一个“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除此之外,宋群与团队也参与了大量的老街区改造项目,以正在进行的老菜市场微更新改造计划为例,宋群提到改造过程中关于形式和内容的把握问题,在他的理念里,城市微更新“内容的更新可能是所有更新里最重要的一环”。



END.


 


撰文=杨金华
摄影=陈铤宇




本文系企业推广,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