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州首个!2000多封来自海外的家书!集体亮相!

福州日报 2021-05-08

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

在海外的福州人

如何寄书信和钱回家呢?

就在福州这里

2000多封侨批

集体亮相!


海外侨胞寄给国内亲友书信的信封以及汇票。林双伟 摄

批,在福州方言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过去海外侨胞寄给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近日,福州首个民间侨批展示馆——白眉侨批展示馆对外开放,展示马尾侨乡文化,记录马尾海外侨胞的艰辛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白眉侨批博物馆展出的侨批。欧阳进权 摄

白眉侨批展示馆

坐落于马尾区亭江镇白眉村内

馆内有五个展厅

已打造好的两个展厅

分别展陈侨批和侨批文化

主题书法作品

还有侨批书籍阅览厅、

华侨物件展示厅、

闽南及潮汕侨批展示厅在筹建


白眉侨批展示馆正式开放。林双伟 摄

“‘批’是福建、潮汕等地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期,历时一个多世纪,主要分布于闽粤两省。”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小川说。他从2008年开始搜集、研究闽粤地区的侨批,至今已收藏2000多封。他说,马尾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漂洋过海谋生者络绎不绝。他们有着强烈的“根”意识,艰苦打拼,稍有积蓄便想方设法寄回家。


“杨人月金铺汇庄”的侨汇单。林双伟 摄


最开始,侨批通过民间渠道寄送,因而出现职业投递人“水客”。随着出国谋生的人增多,侨批局、银信局等侨批业专门机构应时而生。在那个年代,侨批从业者凭着诚信、敬业、重义,在侨胞与侨眷间建立起跨越山海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

侨批业务由银行接办

民营侨批业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时代变迁

科技进步提升了通信效率

也代替了一纸侨批

2013年,侨批档案

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游客了解侨批文化。林双伟 摄


一纸侨批见证家国情怀

令人不禁怀念而感动

展示馆展陈了数十件

从民国到20世纪90年代的

闽粤地区侨批

其中马尾的占大多数


馆内墙上挂有与侨批文化有关的书法作品。林双伟 摄

这些泛黄的侨批里

既有家长里短的倾诉

也有家国情怀的感叹

汇款单金额大小不一

有的寄给亲人用于日常生活

有的则是给家乡修公路、建学校

……


两封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陈景仲的侨批,引起了乌山君的注意。一封讲述了施文清初到美国谋生的艰难,诉说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封则写到施文清为新建白眉小学而在海外乡亲中募集资金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见闻分析了中外教育差距,字里行间饱含着家国情怀。


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寄给同乡长辈陈景仲的侨批。林双伟 摄


他在信中嘱咐道:“将来学校建成后,建议尽可能统一校服,然后拍几张照片寄给我们,算是我们为家乡作的贡献。”



今年70岁的陈景仲

曾任白眉小学校长

他是施文清的邻居、老师

两人情谊深厚

20世纪90年代

施文清随家人到美国打拼

一开始在餐馆打工

后来逐渐站稳脚跟开了餐馆

虽相隔万里

施文清始终牵挂故土


20世纪90年代,施文清给他寄了十几封侨批,除了诉说自己的近况和问候长辈外,就是了解家乡情况。数年间,施文清不仅发动侨胞捐资新建白眉小学,还主动捐资修建白眉村到前洋村的水泥路。



如今的白眉村。林双伟 摄

马尾区侨联主席林长干

则回忆道——

20世纪60年代,他的父亲赴美国打拼,当时通信不发达,只能通过侨批了解彼此近况。每隔两三个月,他父亲就会往家里寄钱。侨批从大洋彼岸出发,要两个礼拜才能到村里,之后由专人送到家里。某家收到侨批领了钱,四邻八舍都知道。在一封封侨批中,除了报平安、问候、嘱咐的话外,还记录了钱物的分配方案。当时侨胞在外赚钱不多,在给亲属分配时,尽量做到人人都能获得适当的数额。



亭江镇党委书记阮斌说

侨批不仅是时代的记忆

更是亲情、乡情、家国情的记录

见证了侨乡发展的变迁


华侨捐资在白眉村修建思乡亭。林双伟 摄


如今,马尾在海外拼搏的侨胞

有15万人到18万人

承载着几辈人鲜活记忆的侨批

成为马尾侨文化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马尾区白眉村村口的石头牌坊,由乡贤出资建造。林双伟 摄

每一封侨批

都是一个故事

侨批不单是华侨家书

更是几辈人集体的记忆遗产

小小侨批背后

饱含着大大的感动!



关注下方公众号
发送“招聘”获取最新招聘信息▼




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马丽清 林双伟

编辑 林学晨

审核 刘宝英

监制 程仁山 黄而海


往期推荐


福州人返程必看!预警!预警!
多地官宣:继续免费!
福州人的“夜确幸”来啦!全套安排!

觉得好看,你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