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巴顿”—廖耀湘(三)

2016-10-18 国民大参考

廖耀湘的军事生涯身经百战,百分之九十的胜利,都是在与日寇的搏杀中获得的。他威震中外的一战,是率领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反攻中,歼灭了在中国乃至整个南亚犯下滔天罪行的“南亚丛林之王”———日军第十八师团。抗战胜利后,他的部队更是成为接受日军投降的部队。

那么,廖耀湘在黄埔军校上学时为何直闯蒋介石官邸?在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他是如何侥幸生还的?昆仑关一役,如何助他扬名立万?率领远征军二十二师翻越野人山时,他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死里逃生的他又是如何率军在反攻缅北战役中消灭日军王牌师团的?国共内战中,这位手握美械精锐军团的悍将又怎会败给林彪?本期军史解密,李涵为您讲述:“中国的巴顿”——廖耀湘(三)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在缅北会战中,廖耀湘指挥新二十二师以少胜多,一举歼灭了有“南亚丛林之王”之称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替中国人民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中惨遭这个师团蹂躏的人民报了仇。

一九四四年八月,廖耀湘获得了国民政府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晋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下辖新二十二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跟廖耀湘并肩作战、战功同样卓著的孙立人晋升为新编第一军军长。这两支王牌军乘胜追击,于九月中旬展开大兵团作战,对敌人在缅北平原的各据点进行扫荡,打通了滇缅公路。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因为日寇攻陷贵州独山,兵锋直逼陪都重庆,廖耀湘奉命率军以空运的方式回国弛援,结束了他的异域征战生涯。孙立人则留在缅甸继续追杀日寇。一九四五年一月中印公路全线筑通,缅北反攻战以完胜告终。

纵观廖耀湘在缅甸的战绩,收复失地八万多平方公里,歼灭、俘获敌军十万余人,非但替国人报仇雪耻,而且大大改善了中国军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他本人不仅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并且还挣到了一个外号:“中国的巴顿”,可谓扬威异域,驰名国际。因为他的威名,当新六军被空运到云南沾益时,在独山的日寇听说廖耀湘快来了,顿时忘记了武士道精神,竟然立刻撤退。

一九四五年四月,抗日战争的最后决战雪峰山战役开始了。尽管已进入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但深知日寇实力的蒋介石丝毫不敢大意。为了保证胜利,他下令陈纳德将军用“飞虎队”把廖耀湘的新六军三万多人空运到芷江,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虽然没能用上,但威慑的目的实现了,倒也暗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为首的日军代表在湖南芷江向国民政府乞降。随后,日本在南京正式向国民政府投降。

谁来担任受降仪式的警戒呢?美国的魏德迈将军对蒋介石说:日本人一贯嚣张,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真的失败了。所以现场警戒的部队,得是日本人很害怕的一支部队,这样才能镇得住场。蒋介石觉得有道理,经过考虑之后,他决定把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新六军。几天后,新六军就被空运到南京。日本人看到这支打败了他们“丛林之王”的军队站在面前,不免有几分心虚,在整个受降仪式中表现很老实。廖耀湘在国内的声誉也达到了顶峰。


一九四六年二月,廖耀湘带着新六军远赴白山黑水,跟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战场上较量。东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毗邻苏联、蒙古和朝鲜,俯视华北,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全国最发达的重工业,进可逐鹿中原,退亦足可自保。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各自投入了精锐力量。

毛泽东派出的是林彪。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的,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学生。在杜聿明屡次败于林彪之手时,蒋介石曾对他大发脾气,质问他这个黄埔一期的为什么打不过黄埔四期的。

林彪打仗,精于算计,灵活多变,打法巧而刁,属于最难对付的那类将领。毛泽东派他去经营东北,显然是充分相信他的能力,同时也是给他这个心腹爱将放手大干的机会。蒋介石派出的也都是顶级战将———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陈明仁都上阵了,甚至连跟他有宿怨的白崇禧也派去了。

在战争初期,廖耀湘的新六军表现得勇猛无敌,多次以一个团打赢民主联军一个师或者一个军。新六军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是一个因素,装备精良也是一个因素。廖耀湘充分利用火力强大的因素,制定出一种新的打法。他规定,攻击部队在炮火停止五到十分钟内要冲进对方阵地,不给对方还手机会,实质就是利用炮火优势缩短冲锋时间。


一九四六年二月初,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集中了八个团,有三万人,向辽河以南的沙岭村发起进攻。防守沙岭村的是国民党新二十二师第六十六团和师属教导营,总共三千人。双方兵力对比是:十比一。结果打了一个白天三个晚上,民主联军伤亡两千一百余人,不得不撤退。这场战役也成了四纵的耻辱。

因为国民党新六军展示了如此之强的杀伤力,在四平保卫战中,林彪最后下定决心,不惜违反毛泽东“化四平为马德里”的命令,下令撤退。四平保卫战成了林彪的一次惨败,前后损失四万人。在白崇禧的督战下,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指挥军队一路猛追,迫使民主联军主力退到松花江以北。林彪甚至做好了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东北眼看就要被国民党控制。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蒋介石却做出了两个令人大感意外的决定:一是下令停止追击。二是把白崇禧调离东北。这就给了林彪喘息的机会。

白崇禧是力主追击到底的,他的构想是:乘林彪部队溃不成军之际,穷追猛打,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满洲里等重要城市。然后组织民众编成三百万民团,保卫地方,彻底肃清中共势力。再调五个机械化师回华北,消灭聂荣臻部。

这个构想的可行性很强。因为孙立人已经率领新一军兵临哈尔滨城下。以当时民主联军的实力,是难以守住哈尔滨的。哈尔滨一下,整个松花江以北都在掌控之中。林彪只有跑到苏联或者蒙古打游击去。东北一旦掌控在手中,蒋介石把他最精锐的部队抽调回关内,中原的局势就会马上发生变化。


但是,蒋介石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把政治权衡凌驾于军事谋划之上。他不愿意让白崇禧建立这个不世之功,更担心白崇禧在东北坐大,于是把白崇禧调回。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比他强,几次公开跟他唱过对台戏。而孙立人是非黄埔出身,偏偏军事才能又非常拔尖。白崇禧要是把他拉过去,两人合力,会是很大的麻烦。

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不但让白崇禧心灰意冷,连前线的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也感到不可理解。孙立人更是向上级力争。但蒋介石做出的决策,下面的人再如何反对,都难以更改。当然,蒋介石做出上述决定,是基于一个前提判断:那就是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已垮,再也构不成威胁。

这个判断显然大错特错,因为东北民主联军虽然元气大伤,但是,绝地反击向来是中共的强项。当年红军在湘江损失极其惨重,又遭到了蒋介石的万里追杀,还是奇迹般地在西北生存下来。林彪又是个罕见的军事奇才,让他获得任何反击的机会,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蒋介石又一次低估了对手。他想把彻底扫平东北的大功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杜聿明去立。

杜聿明继承了蒋校长的派系主义,刚接手东北军权,就把远征印缅战场时不听自己调遣的孙立人排挤走了。后来杜聿明因病辞职,继任的陈诚又出了两大昏招:一是把跟他不和的陈明仁排挤走了。这样,东北最能打的三位国民党战将,只剩下廖耀湘一人在独撑。二是下令解散从伪满洲国接收来的四十万伪军。结果这支拥有日本军备、受过良好训练的部队精华被林彪吸纳过去,让他在短时间内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实力还比以前有所增强。虽然他还是守在松花江以北,但是,那股杀气已经冲过大江,直指辽西。


孙立人、陈明仁被迫黯然离开东北,廖耀湘却是春风得意。他先是在四十二岁那年成为了国民党最年轻的兵团司令,统领第九兵团。孙立人离开新一军不久,廖耀湘奉命组建西进兵团,收编了这支精锐之师。这样,国民党最强悍的两支现代化部队:新六军和新一军,都归他统领。如果蒋介石能够让廖耀湘掌握东北最高军事指挥权,放手让这位国民党悍将跟林彪对决,那么,无论胜负如何,在东北战场上都可能上演人类战争史上精彩绝伦的一幕。双雄之战,实在让人期待。

但是,蒋介石始终没把最高军事指挥权交给廖耀湘。杜聿明生病了,就换来陈诚。陈诚不行了,又调来卫立煌。卫立煌虽然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但非蒋介石嫡系,对东北部队难以自如指挥,而且跟中共方面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说蒋介石不信任廖耀湘吧?廖耀湘是他一手栽培的,而且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何况他又给了廖耀湘东北大部分军权。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始终没有把东北保安司令这个位置交给廖耀湘来坐呢?据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蒋介石始终没有摆脱旧式军队中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虽然廖耀湘能干忠诚,但他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这个黄埔六期生资历还是嫩了点,当个兵团司令已经是很破格了,要挂帅,还是得选杜聿明、卫立煌这样的资深大佬。二是蒋介石“分而治之”的思维套牢了他。终其一生,蒋介石都不会让哪个属下独掌大权,总是会派出其他力量进行牵制,甚至刻意制造矛盾,这样他就可以从容驾驭,不用担心谁会跳出了他的如来佛掌心。 

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领导艺术上确实高了蒋介石一层。争霸东北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对手实力强大,如果林彪还要为应付内部矛盾操心的话,那他必败无疑。所以毛泽东果断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集东北军政大权于一身,真正做到了事权无碍,指挥如意。而廖耀湘非但不能过问民政,连在军事上也要听命于杜聿明、卫立煌、郑洞国。

让廖耀湘最头疼的是,蒋介石虽然身在南京,却经常越级指挥。虽然蒋介石南征北战多年,通晓军事,但此时不在前线,许多命令可以说不切实际。偏偏蒋介石还要对廖耀湘下密令,要他可以不理会杜聿明、卫立煌,直接听命于他。

大将临阵,讲究的是方寸要稳。林彪上有毛泽东的放权,左右有罗荣桓、高岗、陈云这样的杰出人才帮他打理政工、后勤、宣传、民政、经济等事务,他可以专注于军事指挥。而廖耀湘却陷入矛盾漩涡中不能自拔。他甚至还要为劝蒋介石收回他那些乱七八糟的命令而跑到南京去。两大高手之间决战,一个心无旁骛,全力施为;一个不断有人在扯他后腿,胜负如何,可想而知。

在准备发动辽西会战时,廖耀湘考虑到辽西走廊山林沼泽众多,机械化部队行进困难,很容易受到对手围攻,建议由营口走海路登陆葫芦岛,会合东进兵团解锦州之围。但是他上头的东北“剿总”没有采纳。锦州失守后,“剿总”让西进兵团回师沈阳,而南京方面又有不同意见,双方反复研商,迟迟未做决定,害得廖耀湘停滞于新立屯数天。等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黑山、打虎山形成合围后,国民党高层又命令廖耀湘挥师东进,等于送进对手布好的口袋阵,最终导致国民党最精锐的力量被堵在了东北,全军覆没。

 

综合以上因素,廖耀湘兵败辽西,不是因为他缺乏指挥才能,也不是西进兵团战斗力不行,而是多头指挥让他陷入了困境,用他老部下的话说,是对蒋介石的愚忠害了他。

但是,廖耀湘兵败辽西,作为主将,他肯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他本人性格中的一些因素制约了他的发挥。作为大将,他缺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概。这一点,无论是孙立人还是林彪,都比他强。孙立人不用说了,在杜聿明下令进军野人山时,他断然抗命,使自己的部队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林彪是在毛泽东的关照下成长起来的,但他认为毛泽东指挥有误时,竟然会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而廖耀湘只要蒋介石一发火,就立刻屈服,明知是错的也去执行。他的忠诚确实让蒋介石放心,保证了他在军中的一帆风顺,但这种忠诚最后变得没有原则,成了愚忠,最终断送了自己辛苦训练出来的军队。


第二,廖耀湘很大程度是败于情报战,以致于不肯原谅那些当过间谍的共产党人。其实作为熟读古代兵书的廖耀湘,应该明白谍战是兵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年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时,在廖耀湘的策反下,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廖耀湘由此获得民主联军实力大损的关键情报,大胆猛追,最终将民主联军主力逼退到松花江以北。但后来他也被东北野战军的情报人员搞得晕头转向。第三,廖耀湘终究没能修炼到心如止水的兵家最高境界,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失去了往日的沉着和耐心,不采用密语,而是用无线电明语指挥部队,这等于是把行动路线通知给解放军。最后兵败,也属必然。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廖耀湘在辽宁黑山以西被俘,几次寻机自杀,以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都被看守人员发现制止。他当了十二年战俘,期间被请到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为高级班授课四年。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日,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名将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北京,终年六十二岁。

下图红圈内的人物是谁?他曾独占四分之一中国,影响中国最终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人不是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而是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