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延安的约定——来自日记里的故事

无锡教育 2021-03-05

今年暑假开始之时
第十六批延安支教教师告别了工作一年的黄土高原回到无锡
一年的支教时间他们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让我们翻开他们的日记读一读他们的内心


初心,来自教育,又回馈教育

这是顾春年第二次来延安。2002年,老校长潘祥根带领一批无锡骨干教师领办延安市第一中学的时候,顾春年就是其中一员,一直到2005年才结束支教任务返回无锡。十多年过去了,顾春年一直想“回去”看看,“支教工作结束了,但一颗牵挂的心还留在那里”。
2019年,顾春年再一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第二次进入延安一中,感觉很不一样,老区教育在大跨度发展,学校融合衡水二中教学模式和杜朗口经验,研究出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这让我很惊喜。”

无锡近20年不间断地选派支教教师,让延安一中从一开始缺教师、缺学生、缺设备、缺经验,需要手把手地教老师怎样上课、怎样与学生相处,到如今,教学设施设备与无锡基本同步,学校的管理也日渐成熟,不少延安教师在无锡支教教师的影响下,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顾春年感叹:“变化真的很大,我们无锡教师真正影响了延安一代人。”
这一次支教虽然只有一年,但是顾春年说,“我不想只做一个过客,更想实实在在为这里的学生做一些事。”每周22节课之外,顾春年在物理学科建设上也发挥着自己的最大作用,提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式和具体内容,力图将无锡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传递给当地的老师,帮助他们更好地站稳讲台,上好每一节课。
“我们生而平凡,但是支教事业光荣而伟大。我很高兴,我是这伟大的事业中平凡的一员。”平凡,孕育了顾春年的成熟和执着,见证了他那颗为了支教事业而奋斗的永远年轻和火热的心。



我与延安有个约定


“到延安去!”支教教师杨俊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有生之前,一定要到延安去一次。那里有中国革命的根与魂,那里留存着青年人的热血和梦想。”
2019年8月,杨俊生如愿成行。
从小生活在皖西大山里,杨俊生对“贫困”并不陌生,但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还是颠覆了他的想象。在一户扶贫对象的家里,他看到一张红色的卡片——《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卡是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监制,内容很详细,家庭的收入、帮扶的收入一目了然。
环顾四周,大概30平方米不到的地方,土灶和床放在一起,中间一个桌子吃饭,还是用果园的树枝烧土灶,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
“我不知道我带的学生中,还有多少人住在这样的窑洞里。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教好书,帮助他们把成绩提上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延安一中,杨俊生教两个班的语文。他发现,有一个班的学生阅读量很大,知识面很广,这些得益于之前的语文教师打下的阅读基础。他决心延续这样的阅读传统。黄土高原走出的作家路遥成了杨俊生的首选。
他带领学生一起读《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还读厚夫的《路遥传》,让学生对作者路遥有感性的认识。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教师唤醒他们沉睡的内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还有什么理由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
更令杨俊生惊喜的是,2019年10月14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一时之间,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大家都在利用课余的时间在手机上听获奖作品《主角》,“学生喜欢读书,教师喜欢听书,这种场景我多年都没有见过了……这,就是延安。”
在延安一中的支教结束后,杨俊生为自己的“支教日记”画上一个顿号:“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过客,只是一位普通的支教人员。但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曾在这里‘用心’支教过。这一生,我不仅去过延安,还曾是延安的一员。”接下来,他将代表宜兴市教育局前往延安市延长县支教,并挂职延长县高级中学副校长。杨俊生的“支教日记”,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刚刚抵达延安一中所在地洛川县,支教教师吴云鹏就在日记中写:“黄沙漫天。从外面走一圈回来,脚上、鞋上、裤管上全是黄土。地理老师第一次踏上地理课本中著名的‘黄土高原’,原来这就是‘黄土高原’。”
其实,吴云鹏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受黄土高原带来的震撼。开学不久,他和其他5位支教教师都将迎来一个共同的挑战:无锡教师公开课示范周。这是一项传统,是无锡教师到了延安之后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在那个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会有延安当地的老师“推门听课”。在那一周里,听课教师有的时候比教室里的学生还多,这让年轻的“90后”教师吴云鹏感到“压力山大”。

“‘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洛川的苹果享誉世界,因为这里特殊的自然条件,早晚温差高达二十多度,可以使得糖分有效积累,这是洛川苹果独特风味的奥秘,又何尝不是我当前磨砺的写照。压力越大成长越快,我要加油!”日记本上,吴云鹏用洛川特产给自己打气。
每天晚上的延安一中,灯光最亮的是无锡老师的房间,熄灯最晚的也是他们。“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每一分成绩的背后,都是老师千万次的打磨”。新教师如此,老教师亦如此。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吴云鹏悄悄地松了口气,却又忍不住写下,“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教师是碗良心饭


临出发前,陈海的儿子哭得“撕心裂肺”,甚至“扬言”要把爸爸“锁在家里”。但是从报名支教的那一刻起陈海就知道,到延安去支教,是艰难而光荣的使命,像一颗追求崇高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浇灌。
在延安一中,陈海遇到的第一关是“教材关”。延安与无锡教材不同,陈海需要重新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准备符合当地教学要求的课件。
“我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流水的兵’,不管是教一年还是教几年,只要上我的课,就是我的学生,我就要把他们教好!”陈海默默写下这些话,深深地藏在心里,揉揉眉头,又开始备课。

高质量的课堂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没有课的时候,他们喜欢围在陈海身边,听他讲江南的风土人情,讲英语背后的有趣故事,他们偷偷地把苹果放在陈海的办公桌上,在他回乡的行李中塞满亲手折的“千纸鹤”。
“教师是碗良心饭。”陈海说,“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一名共产党员,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走上神圣的课堂,面对求知的学生,我永远是一个乐观向上、不知疲倦、踏实工作的援教教师。来延安的目的,就是要奉献我们的青春热血、能力和知识,为老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年可以不过,学不能不上


2020年2月10日是原定的无锡中小学春学期开学的日子,但是各项工作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按下“暂停键”,“在线学习”成为“新网红”。在无锡中小学线上课程全面开课的同时,受到疫情影响无法前往延安一中的支教教师们也开起了“网课”。
“当时很困难,因为延安与无锡的教材不一样,我们手头没有延安的教材。”为此,朱浩天建议,请延安的老师把教材和讲义拍照发过来,他们收到之后打印出来,再与无锡本地的老师一起商量备课。老师们虽然宅在家里,但是依然延续了提前两天把教案准备好的习惯。无锡本地教师的“倾情”加入,也让线上的教学糅合了更多无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年可以不过,但是学不能不上。无论是在哪里,我们的心与学生们在一起”。
2020年4月初,朱浩天终于再次回到了延安一中的校园,不用再隔着屏幕与学生们相见了。“下车看到孩子们主动过来帮我们拎行李,很温馨。支教是艰辛的,但更多的是成就感。”



与陕西的另一种缘分


2019年,陕西人艺来到无锡,演出话剧《平凡的世界》。丁永华买了票,计划暑假有空的时候就去看。没想到,票在手里已经捂得发烫,却依然没能来得及欣赏这部经典剧作。
暑假还未结束,丁永华已经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延安,他笑称,这是他与陕西的另外一种缘分。虽然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现实并不会因此而变得美好:环境陌生,饮食不惯,语言不通,加上丁永华又是支教团队中年龄较大的一个,适应起来花费了不少时间。
“不能后退”!“既然来支教,我还是想着能把我在无锡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带到延安”。

早上六点就要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宿舍。“强度很大,跟无锡完全不一样”。尤其丁永华还应学校的要求担任了班主任,每天都几乎泡在教室里,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关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过年前,他让学生写好期终考试总结和给家长的一封信,带给家长看。今年学生返校后,他也自掏腰包,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奖励。
2020年4月15日,丁永华写道:“冬去春来,延安一中校园内的树渐渐冒出了新绿,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日子如流水,三点一线的中学生活随着支教似乎又回来了”。

今天
援疆霍城教师启程
8月26日
第十七批延安支教教师也将启程
让我们期待更多动人的故事




往期精彩回顾





无锡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