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高航 排版丨魏旭 校对丨文杨
主编丨井梦远 审核丨孙建梅
来源 | 中国青年报、创青春
你还记得那个经典动作吗?又酷又帅的“航母style”,辽宁号航母甲板上,两名“黄马甲”挥动信号旗:“走你!”一架歼-15舰载战机腾空一跃,直冲云霄。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母“辽宁舰”,一举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
从这一天起,中国战斗机实现了从陆地向海洋的跨越,中国海上没有舰载机的时代成为过去。
而51岁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航空工业沈飞掌舵人罗阳却突发疾病以身殉职,甚至没来得及喝庆功酒,来不及和家人说句再见。
十年过去了,很多人还记得那天罗阳离舰时疲惫的背影。
为了让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早日翱翔蓝天,在任务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心脏负荷达到极限。
生命的最后7天里,罗阳一直在航母上忙碌着,看着带领团队研发制造的歼-15首飞,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热爱、期待,同时又充满了无限牵挂。
罗阳生前常说,“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在“罗阳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青年加入到航空报国的行列中。
今天,已有15000多支年轻队伍活跃在航空工业一线,让中国战鹰高飞远航。
歼-20、运-20、歼-15、歼-16和空警-500、轰-6K等一大批主战装备集中亮相……战机呼啸,海天之间,罗阳从未远去。
而在这背后,凝结了新一代航空人的心血和汗水,罗阳精神就如同他们的精神航标,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早已渗入他们的血脉。
一支支“罗阳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担重任、冲锋在前。
战斗机是一种高精尖的特殊产品,精度要求往往超过机械加工极限。
38岁的方文墨是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为歼-15舰载机加工的零件,加工精度挑战着世界级水平,用手工精密锉削的方法创造了“文墨精度”,成就了航空领域的技能技术标准。
2018年,他又把精度提高到约头发丝直径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
今天的歼-15舰载机上,有近70%的标准件都是方文墨和工友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直径0.2毫米仅有3根头发丝粗细的铁丝,蒙眼穿过直径相差无几的针眼,只需要几秒钟,这是孙志强参加工作十几年每天都要练习的技能。
战机是高度集成的精密系统,很多时候在对飞机装配检修时,操作空间非常狭小,有的航电系统零件甚至无法直接看见,检修只能凭借经验和手感。
飞机线束被誉为战斗机的“神经系统”,担负着全机输配电功能和信号传输功能,直接影响战斗机的性能。
用一双双巧手为歼-20搭建“神经系统”的,是航空工业成飞的“娘子军”,这支由线束制造骨干组成的罗阳青年突击队,积极攻克线束制造“卡脖子”技术难点,以队长李玲钰名字命名的“屏蔽线剥线法和焊锡环加工法”已成为业界绝活。
每次听到“胖妞”的消息,胡洋都忍不住自豪感爆棚。
他带领团队负责运-20数字化装配任务,机身调姿对精度要求极高,他们通过对机器人的适配、调试,让运-20飞机50米长的机身,各个部位偏差不超过0.5毫米,顺利完成飞机的调姿、制孔等工序。
在沈飞的“神奇工厂”里,一件件形状复杂的金属零件不是切削打磨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长”出来的,这个被称为激光增材制造的技术,是我们常说的3D打印技术的一种。
就在歼-15成功着舰的2012年,李晓丹博士毕业后加入沈飞,她的航空梦想,就是推进新材料在航空制造业的应用,提高效率,提升性能,解放设计,让未来的战机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科技、人才、创新的“三个第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罗阳精神,以航空报国精神和科技创新引领航空进步,让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是新一代航空人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是罗阳牺牲10周年,11月12日,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写到,“你们以罗阳同志为榜样,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非常可贵。”
10年回首,在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在整个航空工业,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成为新时代最强音。
编辑丨高航 排版丨魏旭 校对丨文杨
主编丨井梦远 审核丨孙建梅
来源 | 中国青年报、创青春
你有“在看“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