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 | 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点击上方“与神对话读书会”关注我们
给你有深度的灵性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这 也许是全书最重要的一条,因为本条将阐述如何克服影响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愿望的两大障碍。这两大障碍因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而存在, 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它们。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障碍让你难以客观地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难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理解人类大脑这部“机器”是如何运行的,就能明白这两个障碍为何存在,以及如何改变你的行为,从而让你自己更快乐、更高效、更擅长和他人交流。
a. 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我说的“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 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原始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 造,而颞叶处理情绪。因为你大脑的这些区域是你感知不到的,所以你几乎不可能理解它们需要什么,它们如何控制你。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地处理事务,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有利。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
更高级的意识源于你的大脑皮层,更具体地说是在叫作“前额皮 层”的部分。这是你的大脑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部分。相对于大脑得其余部分,人类的前额皮层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大。你会通过这一部分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称为大脑的“执行功能”),在应用逻辑和推理。
b.“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这就像化身博士一会儿是杰基尔博士,一会儿是海德先生一样,只不过较高层次的你意识不到较低层次的你。这一冲突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足够仔细地观察,你确实能看到人脑两个不同部分争吵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感到愤怒”时, 他的前额皮层在和杏仁核(或者大脑其他较低层次的部分[1])争吵。当一个人问“我怎么放任自己把这一整块蛋糕都吃了”时,答案是:“因为较低层次的你战胜了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你。”
一旦你理解了“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是如何交战的,你就可以设想,你的“两个你”是如何同也有“两个自我”的其他人打交道的。这很复杂。较低层次的自我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而较高层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这很容易让人困惑,因为不管是你还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脑里有这些较低层次的“野兽”,更不用说这些“野兽”在试图绑架所有人的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因为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你会变得愤怒,尽管你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明智的时候。当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愤怒行为时,这些解释令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在你愤怒时,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于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性地解释“你”的行为。
连最聪颖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很令人遗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c. 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另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等等。
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没有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不知道识别规律和综合分析是怎么回事,就像一个色盲不知道能辨色是怎么回事一样。与人类身体功能的差别相比,人类大脑功能的差别要不明显得多。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 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人们觉得,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必有一个是错的。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得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适应和进化有三种途径:(1)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2)利用辅助机制(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
想法的不同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 有创造力的人通常持发散思维,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信靠,而线性思维者往往更值得信赖;一些人更情绪化,另一些人更理性;等等。在任何复杂的计划中,缺少拥有互补性能力者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成功。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而假如人能弥补缺陷的话,这本可带来美好的结果。在我看来,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你想知道如何克服这两大障碍吗?你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告诉你方法。
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点,你就能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但假如你不知道,你将持续不断地栽在相同的问题上。换言之,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试图指出的威胁或机会确实存在,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愉悦地探求事实。奉行头脑极度开放的话,较低层次的你就无法控制你,而始终是较高层次的你在观察和考量所有不错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只要练习你就能),你将能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是“头脑极度开放”,他们只是把头脑开放理解为“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
a.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 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大多数人做出糟糕的决策是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是对的,不让自己看到确实存在的更好的选项。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知道,找到问题的所有答案很重要, 但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向其他聪明人请教也很重要。他们明白,如果你不在一种“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你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决策。这是因为,与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东西相比,“不知道”区域里的东西要重要得多,令人兴奋得多。
b.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大多数人不愿考虑与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不符的信息。当我问其原因时,常见的回答是:“我想自己做决定。”这些人似乎以为,考虑对立观点会威胁他们自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绝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自由,只会让你在决策时有更宽广的视角。
c.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人们通常在其实没有办法的时候试图证明自己有办法。人为什么会做这种毫无成效的事情?这一般是因为他们相信一种常见的荒谬观点:厉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没有任何缺点。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会阻碍他们成长。致力于做出最佳决策的人,很少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最好的答案。他们承认自己有缺陷和盲点,并总是试图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点。
d.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与“吸纳”(学习)相比,“产出”(表达想法和制造东西)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就算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产出”,这也是一个错误,因为不“吸 纳”的话“产出”也不会好。
e.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头脑开放不是指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无所谓,也不是顽固、不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考虑其他人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其他人告诉你错在哪里。
f.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如果你真的客观看待事物,你就必须承认,你总是拥有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最好的答案,在未经其他人考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信。所以,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自问一下: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有极大的缺陷。
g.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如果双方水平相当,争论就是合理的; 如果一方在这方面明确比另一方更有知识,就应该让一方做老师,另一方做学生去请教。要做好这一点,你必须理解“可信度”这一概念。我定义的“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很好的解释。
假如在某个问题上有一个人可信,或者至少比你可信(例如当你和医生讨论你的健康状况的时候),而你和他的观点不同,你就应该清 楚,你是在提问题,因为你是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相反,如果你显然是双方中更可信的人,你就应该礼貌地提醒对方这一点,并建议他向你提问题。
所有上述策略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做法。如果你想要成为头脑极度开放的人,你就应该掌握。
3.3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当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时,很可能有一个人是错的。搞明白是不是你错了,对你有好处。所以我认为,你必须领会并感激一种技艺: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双方的动机都是真诚担忧错过重要观点。你们彼此要真正看到对方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你们两人“更高层次的自我”努力探寻事 实,这样的交流使双方受益匪浅,并能释放出巨大的未被发掘的潜力。
要做好这一点,你的沟通方式应该要让对方觉得,你只是在试图理解。[2]你应该提问而不是作出陈述,以平心静气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对方也这么做。记住,你不是在争论,而是在开放地探求事实。你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对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静,平等对待对方,尊重对方,效果就会好得多。练习可以让你更擅长这么做。
在我看来,人们在发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分歧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学习的机会。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是输家。这不是说你应该盲目接受其他人的结论。在我看来,你既要头脑开放也要坚定:你既应该考虑和思索各种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也应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想法,接受可能正确的东西。有的人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却不行。一种检验你做得好不好的方式是,把和你有分歧的人的观点,向对方复述一遍。如果他说你复述得对,就说明你做得很好。我还建议双方都遵守“两分钟法则”,两分钟内不许打断对方,以便对方有时间把想法说清楚。
一些人担心这样做太费时间。通过了解分歧来解决问题确实颇费时间,但你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才叫物有所值。关键是你要对花时间干什 么、和谁花这时间进行排序。很多人都会和你产生分歧,但你不应该考虑所有人的观点。跟任何人都头脑开放不一定有好处,你应该花时间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讨观点。
如果你们发现讨论陷入了僵局,就商定一个你们都尊重的人,让他帮着主持讨论。最没有成效的方式是你在自己脑子里试图把事情想明白(这是大多数人的倾向),或者在讨论收效已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浪费时间。发生这样的情况时,你们应该转向更有成效的方式——达成相互理解,这不等于达成一致。例如,你们都同意保持分歧。
为什么人们通常不用上述方式来讨论?因为大多数人本能地不愿表达分歧。例如,如果两个人去到一家餐馆,一个人说他喜欢这家餐馆的菜,另一个人通常会说“我也喜欢”,或者什么也不说,尽管他心里不喜欢。不愿表达分歧的原因是,“较低层次的你”误以为分歧是冲突。所以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并不容易:你必须自学这种技艺,在交换意见时努力让你和对方都不出现这种反应。当年鲍勃、吉赛尔和丹告诉我,我让别人感觉他们被轻视时,我就在努力掌握这种技艺。
观点错误并据其作出糟糕的决策,而不是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 歧,这是人类的最大悲剧之一。如果人们能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将很容易让所有领域的决策大大改善,包括公共政策、政治、医药、科学、慈善、人际关系等。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我既单独询问专家,也鼓励专家在我面前展现深思熟虑的意见分 歧,而且我可以问问题。通过这么做,我既降低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 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我和专家有分歧,或者专家彼此之间有分歧时, 效果最为明显。拥有这种能力的聪明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比站在黑板前例行公事授课的教授要好得多。我经常把由此获得的知识总结为原则并不断改进,以应用于未来出现的类似情况。
有时问题太过复杂,我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这时我会让在这方面知识更丰富、可信度更高的人帮我做决策,但我仍然会旁听他们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发表不同意见。我发现大多数人不这么做,而是更喜欢自己做决定,即使是在他们没有在这方面作出相应判断所需能力的时 候。他们这是在向较低层次的自我屈服。
这种审视多个可信者的观点的做法,能对你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 响。我知道在一件事上,这种做法对我构成了生与死的差别。2013年6 月,我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做年度体检,医生说我出现了一种癌症前期症状,称为巴雷特食管高度生长异常。组织生长异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状,演变成食管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5%。食管癌是致命疾病,所以如果不治疗的话,很可能在3—5年里我就会患上癌症并死去。对待我这种情况的常规治疗方案是切除食管,但因为我的一些特殊病情,这种治疗方案不适合我。医生建议我先观望病情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开始为最终的死亡做准备,但也奋力求生。我喜欢:
a.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以尽量使其不那么糟糕。我感到很庆幸, 因为这一病情预断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来做安排,以确保我最关心的人在没有我的情况下依然安好,并在仅剩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体味生活。我可能还有时间和我刚刚出生的第一个孙子混熟,但我不敢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但正如你所知,我不喜欢简单听从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专家的意见,相反,我喜欢和可信的人一起审视各种意见。于是我也让我的私人医生格莱泽安排我与另外4位研究这种病症的专家会面。
第一个见的是一家大型癌症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她说我的病情正在快速恶化,而和第一位医生的说法不同的是,她说有一种手术可以治愈我:切除我的食管和胃,然后将我的肠子接到我仅剩的一点食管上。她估计,我在手术台上死亡的概率是10%,导致终身残疾的概率是70%, 但这样我继续活着的概率更大,所以她的建议显然值得认真考虑。很自然地,我希望她能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那位医生谈谈,他曾建议我观望。于是当着她的面,我给那位医生打电话,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彼此的观点。结果让我眼前一亮。尽管与我单独会见时,他们对我说了完全不同的情况,但当他们通过电话交谈时,他们试图尽量缩小分歧,以给对方面子。他们重视的是职业礼貌,而不是各自畅所欲言,以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他们的观点仍有明显的分歧,听他们通话也加深了我对问题的理解。
次日我见了第三位医生。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专家,在另一家声誉卓著的医院从事研究工作。他告诉我,只要我每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内窥镜检查,我的情况就基本上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问题。他解释说,这就像皮肤里边的皮肤癌,只要持续观察,一出现新的组织生长就切除,不使病情转移到血液循环里,我就没事。他说,按这种方法来监控的病人和切除食管的病人,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简而言之就是不会因为患上癌症而死亡。他们的生活会保持正常,只是需要定期检查和诊断。
简单概括我在48小时里经历的一切:先是好像被判了死刑,然后出现了治疗的希望,实际上相当于把内脏掏出来,最后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只是稍微有些不方便的疗法,即观察有没有发生变异、在导致损害之前切除。最后这位医生说得对吗?
我和格莱泽医生又会见了两位世界级的专家,他们都表示,走这种检查程序就不会有任何事,于是我决定采取这种做法。在检查过程中, 他们从我的食管上切下一些组织,送到实验室检测。几天后,恰好距我64岁生日还有一周的时候,我得到了结果。结果太令人震惊了:检查完这些组织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任何高度生长异常!
专家也会犯错误。我的观点很简单: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和聪明人一起审视问题,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假如我没有努力征求其他意见的 话,我的生活就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我想说的是,以开放心态与可信的人一起审视问题,你将大幅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
3.5 识别你应当注意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
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很容易区分,因为二者的行为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线索,可以帮你辨别自己或其他人是否头脑封闭:
1.头脑封闭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他们通常会因无法说服对方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他们在把事情弄错时会产生坏情绪,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提出问题,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更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当其他人不赞同时他们不会发怒。他们明白自己总有可能是错的,值得花一点时间考虑对方的观点,以确定自己没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错。
2. 头脑封闭的人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可信度高的人有权作出陈述,但真正头脑开放的人,甚至是我认识的可信度最高的人,也经常会问很多问题。可信度低的人经常告诉我,他们的陈述其实是隐性的问题,只不过是被表述为低自信程度的陈述。尽管有时的确如此,但据我的经验,更多情况下不是。
头脑开放的人真诚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错的,提出真诚的问题。他们还经常权衡自己的相对可信度,以确定自己应该主要扮演学生、老师还是对等者的角色。
3.头脑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经常觉得有必要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4.头脑封闭的人会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可能错了……但这是我的观点。”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种典型暗示。这往往是一种敷衍性的表态,人们借此来固守自己的观点,还感觉自己是开明的。如果你的陈述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我可能是错的”或“你不一定信我的话”,那么你最好接下来提一个问题,而不是做出一个断言。
头脑开放的人知道何时做陈述,何时提问。
5. 头脑封闭的人阻挠其他人发言。如果在对话中一方看起来不给对方留说话空间的话,他就可能是在阻挠对方说话。为了应对这种阻挠,可以实行我之前提到的“两分钟法则”。
头脑开放的人总是更喜欢倾听而不是发言。他们鼓励其他人表达观点。
6.头脑封闭的人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他们让自己的观点独大,挤掉别人的观点。
头脑开放的人会在考虑其他人的观点的同时保留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他们可以同时思考两个或者更多相互冲突的概念,反复权衡其相对价值。
7.头脑封闭的人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谦逊通常来自人的失败经历,失败让人以一种开明心态积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头脑开放的人看待事物时,时刻在心底担忧自己可能是错的。
一旦你能区分头脑开放的人和头脑封闭的人,你将会发现,你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头脑开放的人。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你的决策效率,你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几个优秀决策者一起有效合作,效果要显著好于单打独斗的优秀决策者。即使是最优秀的决策者,若是能得到其他优秀决策者的帮助,也能显著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的头脑极度开放
不管你现在有多么头脑开放,你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为了练习头脑开放,你可以:
a.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过于坚持一个观点,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 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说明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你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可能有些难:大脑杏仁核会收缩,你也许会觉得它在踢你,你的身体会紧张,或者你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恼怒感,想发脾气。每当出现这些情绪时,你都需要注意,这些都是头脑封闭的迹象。意识到这些迹象后,你就可以将其作为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长期这样练习将增强你的能力,让“更高层次的你”始终处于控制地位。你练习得越多,你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b.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基本上,你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将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 从而冷静,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
当然,马上让人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你各种“较低层次”的情绪非常强大。但好消息是这种“杏仁核绑架”[3]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尽管你一时难以控制自己,你还是可以有一段缓冲时间,给“较高层次的你”以空间来进行高质量的反思。你也可以让你尊重的人来帮助自己。
c.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假如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又在自己有盲点的领域形成了一种观点,结果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花点时间记录一下,你经常在哪些方面因为看不到别人看到的东西而做出糟糕的决策。可以请其他人帮你,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东西的人。列一张单子,钉在墙上,仔细盯着看。每当你准备在这些方面自行作出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的时候,你都要明白你是在大冒险,不会实现想要的结果。
d.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一定要客观!虽然也有可能你是对的,他们都错了,但你应该从吵架模式转换到“提问”模式,比比你和其他人的可信度,在必要时同意让某个你们都尊重的中立第三方来打破僵局。
e. 冥想。我经常练习“超验冥想”,并相信这让我变得更加头脑开放,能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镇定自若,富有创造力。冥想能让人看到慢节奏的画面,所以即使面对混乱,我也能保持平静,就像一场街头斗殴中的忍者一样。我不是说必须通过冥想才能形成这种思维,只是分享我和许多人的体验,并建议你认真考虑尝试冥想。
f. 重视证据,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大多数人并不仔细观察现实,通过客观审视证据来得出结论。他们基于隐藏的潜意识作决定,然后筛选证据,使之符合自己的这些欲望。你可以通过训练来意识到这种潜意识过程的发生,并引导自己,或者让其他人帮助自己学习如何依据证据行动。在准备决策时问问自己:你能说出是哪些明确的事实(即可信的人不会质疑的事实)让你形成这种观点吗?如果你不能,你就很有可能不是在依据证据行动。
g.尽力帮助其他人也保持头脑开放。平静理性地表达观点有助于避免对方产生“战还是逃”的动物性(杏仁核)反应。你要理性,并期待其他人也理性。请他们指出支撑自身观点的证据。谨记,这不是争执,而是开放地探寻事实。如果你能证明你正在考虑对方的观点,这将是有好处的。
h.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这些原则的目的是帮助你控制较低层次的动物性自我,让更理性的、较高层次的决策头脑处于主导地位。
假如你能让大脑较低层次的部分停止工作,将一个决策计算机连到大脑,由其提供以逻辑为基础的指示,就像我们用桥水的投资系统做的那样,你觉得如何?假设这个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机器的决策质量比你的好得多,因为它拥有更强的逻辑能力,能更快地处理更多的信息,在决策时不被情绪左右,你会这样做吗?为了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 我已经打造了这样的工具,而且我相信,假如没有它们我绝不可能这么成功。我毫不怀疑,未来这样的“机器思考”工具将继续发展,而聪明的决策者将学会用它们来思考问题。我建议你了解这些工具并考虑使用它们。
i. 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独立思考,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都是很重要的,但总会有些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这会很难,但保持头脑开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最终对你也更好。假如你无法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恰好是你的盲点。如果所有的证据、所有可信者的观点都与你的观点相反,你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你就是在危险地带一意孤行。
事实是,尽管大多数人能变得头脑极度开放,但有一些人不能。就算在不断误以为自己的决策正确,因而遭遇了很多痛苦之后,他们依然学不会。[4]学不会头脑极度开放的人就不会经历从蛹到蝶的蜕变,大大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自己的谦逊就是惨痛失败教给我的,尤其是1982年的人生低谷。变得头脑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决断能力,事实上,因为这样做能降低人的犯错概率,所以应当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我自1982年大失败以来的经历就是这样的,因此我才能以更小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成功。
成为真正头脑开放的人需要时间。和所有真正的学习一样,这也主要是一个养成习惯的问题,反复多次练习之后就会变得像本能一样,不这样做反而无法忍受。如前所述,这通常需要约18个月,与人的一生相比,这个时间不算长。
在我看来,人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只有一个:你愿意努力探寻真相 吗?你是否深信,找出真相对你的幸福至关重要?你是否真诚地渴望弄明白自己或其他人有没有犯下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错误?如果对上述问题你的回答都是“不”,那你肯定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而如果你愿意迎接挑战,成为一个头脑极度开放的人,那么第一步就是客观看待自 身。在“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中,你将有机会这么做。
[1] 大脑是一个内部连接高度紧密的器官,有很多不同的构造,负责产生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动。我在讲述这些情况时采用了一些通俗说法,如情绪性的“战还是逃”的反应只有杏仁核 产生,尽管精确的神经解剖学更为复杂。我将在下一条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
[2] 一种方式是问对方这样的问题:“你更愿意我坦率表达想法和问题,还是把它们埋在心里?”“我们是要尽力说服对方自己是对的,还是开通地聆听彼此的观点,以尝试发现事实,并 决定如何行动?”“你是在和我争论还是在寻求理解我的观点?”
[3] “杏仁核绑架”这个术语是心理学家兼科学媒体人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若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平台近期活动
精彩灵性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与神对话读书会”千聊直播间,收听灵性著作的分享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