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 | 第三部分:生活原则 3.13 改进机器,解决问题
点击上方“与神对话读书会”关注我们
给你有深度的灵性
13
改进机器,解决问题
在你成功地诊断出阻碍你达成目标的问题后,你需要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而设计应建立在对问题深入和精准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诊断至关重要)。对我来说,一种出于本能的反应就是盯住问题不放,把问题带来的痛苦转变为激励创意的动力。
这就是负责客户服务的投资分析团队——特别是如今的桥水联合CEO、时任客户服务部负责人的戴维·麦考米克所经历的情况。根据诊断的结论,他迅速设计改进方案并付诸实施。他开除了那些导致公司标准下滑的人,对拟推行的新制度进行了深入研讨,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在遴选客户服务分析方面的责任人时,他挑了我们的一位具有极高工作标准的顶级投资分析师(这个人对工作标准下滑的情况直言不讳),还为这位分析师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后者知晓如何制定正确的工作流程,并确保想要做的事情能够按照计划推进。
但这还不是全部。在推出设计的时候,还要用一些时间周详思考, 确保你能从最高层面来审视问题。戴维知道,仅仅从该部门的某个方面看问题是不对的,因为此处的质量下滑问题还可能在别的地方再冒出 来。他需要以创新思维来提出设计的改进方案,以便在整个部门营造出一种全面覆盖、经久不息的追求卓越的氛围。所以,他发明了“质量日”方法:一年召开两次会议,让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做模拟演示和工作介绍,并相互评价,直接给出反馈意见。更重要的是,这种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回顾、评价质量控制过程是否满意的机会——在此过程中, 让一些要求严格、有独立想法的思想家来提供批评意见,把工作流程往好的方向修正。
当然,戴维关于改造该部门的计划还有很多其他细节。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心目中高层次的要求扩展为细化的规定和计划。只有在头脑中先设计好蓝图,才可能把具体要求再填充进去。你的任务就是提出这些具体内容,先写下来,以免忘记。
最好的设计来自对实际已发生问题的充分反思,而在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你通常会把设计建立在假想问题而非实际问题之上。因此,系统地跟踪梳理过往的问题(通过问题日志)和员工的表现(通过集点 器)是很有帮助的。你不必去猜测哪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你只要观察之前你自己和别人“击中棒球”的历史数据即可,便可理解并设计改 进,而无须从头再来。
我认识得最有天分的设计者,是那些在思考规划方面能做到与时俱进的人,他们广泛搜集关于各个小团队和整个公司员工的表现,准确地预测各种结果。他们非常擅长设计和系统化分析。因此,我在本条提出一个高于一切的原则:设计你的机器并使之系统化。在此过程中,创意和个性化十分重要,因为要想通过改进设计来规避最严重的问题是件很难的事,你需要从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入手,并有意愿采取艰难的抉择(尤其是涉及人事,以及安排谁来做什么工作)。
以下原则针对如何做好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13.1建造你的机器
如果你仅仅集中精力于手头的每件任务或案例,就会受困于逐一应对的局面。相反,你应该更多考虑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及其原因,从手头的事例中提炼出相关的原则,把流程系统化,从而相当于建造出一部机器。与完成手头的任务相比,建造机器要花费大约两倍的时间,但是一切终有回报,机器可以通过学习和提炼经验使得未来的工作更加有效。
13.2把原则和落实原则的方法系统化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原则,能够指导你把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经营决策之中,但如果你没能把它们系统化从而无法有规律地实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变成行为习惯,并帮助别人也这样做。桥水就有这样的文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工具加以推行。
a.认真思考你做决策所依据的标准,据此建造优秀的决策机器。任何时候做出投资决策,我都会三思而后行,并考虑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应怎么处理,并把行事原则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它程序化。对于管理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已经养成了做任何决定都按此操作的习惯。
程序化能保证让原则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我相信,系统化的、有证据支撑的决策将会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如果管理者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使用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标准,并被个人情绪喜好所左右,这就难以产生最优的决策。想象一下,依据高质量的决策原则/标准,用机器对高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会产生什么效果,就好比车载GPS,其作用无法估 量,无论你是否遵循它给出的行车建议。我相信这些工具会在未来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写作本书之时,距离网上出现此类工具应该已经不远了。
13.3好的计划应该像一部电影剧本
你对于场景的设计想象越生动丰富,演出效果就越能符合你的计划要求。要考虑好,谁在何时做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你在头脑中为机器设计的蓝图。有些人擅长想象和设计,有些人则不然。要准确评价你自己和他人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以便启用最有能力的人去设计方案。
a. 让自己一段时间置身于“痛苦的位置”,更深入地理解你为了什么而设计。通过字面或亲身体验(借助阅读报告、职位描述等),暂时把自己放进工作流程中,以更好了解你将要处理的事务,你就能够把学习和经历应用到设计上,并对机器进行合理的改进。
b. 设想其他可能的备选机器及其运行的结果,然后做出选择。优秀的设计师能以各种方式反复对机器及其运行结果展开设想。首先想象一下,哈里、拉里和莎莉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办法,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然后,再想象一下,如果用乔治来替换哈里等,或者改变其他配置方式,考虑清楚产品、人员和资金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在每个情景下会有什么变化,再做选择。
c. 不仅要考虑第一轮的后果,更要考虑第二、第三轮的后果。第一轮的后果可能是你想要的,而第二、第三轮的后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只关注第一轮的后果——人们都有此倾向——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问我想不想取消雨天,我可能会说好的,如果我不考虑第二、第三轮后果的话。
d. 定期召开会议,让公司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运行。定期召开会议能提高效率,确保重要的交流互动和未来规划不被忽略,也能消除不必要的低效协调,改进运营效率(因为重复能够起到精益求精的效果)。把会议议程标准化,在每次会上征集对同样的问题的反馈(例如,问会议进行得是否高效)会有很好的作用,针对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召开非标准化的会议也有帮助(例如按季审查预算)。
e. 一部好的机器要考虑人可能并不完美这一因素。在设计时,要确保机器即便在员工出错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好的结果。
13.4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满意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有一个“不断努力”的阶段
“不断努力”的阶段包括检验各种流程和人员,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在不断重复中学习,逐步实现理想的系统化设计。即使你心中对未来设计有很好的愿景,但实现美好的“未来”必然要经历犯错误和学习提高的过程。
人们经常对此类重复过程有所抱怨,因为现实情况是,人往往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而不愿意有不完美的感觉,即便接受不完美事物更符合逻辑事实。这类想法是不对的,不要被其转移注意力。
a.懂得“清洗风暴”的力量。清洗风暴是罕见的自然奇观,能荡涤所有在正常情况下过度生长的生物。这类风暴对森林的健康成长有好处, 如果没有这种风暴,就会长出很多弱小的树木,其过度生长会扼杀其他生物的生长空间。对公司而言,此类风暴也是有益的。经历一些困难时期能够使公司瘦身,让能力最强、最重要的员工(或公司)存留下来, 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也很有帮助,即便在当时看上去有些可怕。
13.5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
给每个部门赋予一个清晰的工作重点,并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利于实现目标,这使得针对资源配置所做的诊断变得简单直接,还能够避免角色错位。举个这方面的例子,我们有一个营销部(目标是做市场推广),还有一个客户服务部(目标是服务客户),两个部门所做的工作类似,把它们合并起来也许会有一些好处,但是营销和客户服务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如果把这两个部门合并,则部门管理者、营销人员、客户顾问、分析员和其他人员就会收发相互矛盾的反馈。如果问为什么客户服务质量相对下降了,人们会回答:“上头鼓励我们提高销售业绩。”如果问为什么没能提高销售业绩,合并后的部门可能解释说,他们需要多为客户服务。
a. 自上而下地建设组织。一个组织与一幢大楼正好相反:组织的基础位于顶端。因此,必须先招聘管理者,再招聘管理者的下属。管理者能帮助设计机器,挑选人员来补充各个岗位。部门的负责人既要有战略性思维,又要能从事日常管理。如果他们无法预计将要发生的事,日常管理就会危机频发。
b. 每个人都必须由一位具有可信度的、奉行高标准的人来监督。缺乏严格的监督,就可能导致质量控制不到位、培训不足、对优异业绩缺乏认可。不要盲目地相信人们自然地能把工作做好。
c. 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应当有管理直接下属的技能和专注力,并对下属的工作有深入理解。几年前,在桥水,有人曾建议让技术部门主管来同时管理后勤部(由负责楼宇、餐食、办公用品等设施的人员组成), 因为技术和后勤两个功能有所重叠(计算机也属于设施,也涉及用电 等),但让负责杂务、餐食的人员向技术部门主管汇报是不恰当的,让技术人员向负责后勤的人汇报也同样不合适。这些职能虽然从广义上讲都属于“后勤”,但工作性质完全不同,要求的工作技能也不同。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我们曾讨论把负责客户协议的部门与另外一个负责对手方合同的部门合并,归由一位管理者来领导。那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与客户签合同所需的技能完全不同于与对手方签合同所需的技能。把这两个部门混合到一个笼统的“签合同”名下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d. 在设计组织时,运用五步流程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不同员工能在不同步骤发挥良好作用。要按照人的不同秉性把人分配到不同的步骤里。
例如,有大局观的人应去负责制定目标;擅长“品尝汤的味道”的人应去负责识别问题,并不能容忍问题存在;逻辑思维强、不畏惧质询他人的侦探式人物应该去做诊断;有丰富想象力的策划者应负责方案的设计和改进;值得信赖的能手应该确保把计划执行好。当然,有些人擅长上述一种以上的本领,一般而言能把两类或三类事情都做得很好,但几乎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办好。一个团队应该具备所有上述能力,并知道谁负责哪个步骤的工作。
e. 不要让一个机构去适应员工。管理者通常假设机构里的员工是给定的,并努力让机构去适应这些员工,这是个落伍的想法。相反,管理者应该假设机构是最好的,然后确保找到最合适的员工。要根据工作要求来设计工作岗位,而不是基于员工想做什么或者有哪些人可用。你总是可以从外部找到适合特定岗位的最优秀的员工。先要设计出最好的工作流程,然后画出组织架构草图,并设想各部分如何协作,明确每个岗位的人员资格要求。只有在这些事情做好后,才能去招聘适合的人员。
f. 要考虑机构的规模多大为宜。你订立的目标规模必须能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例如,一个机构可能不必大到必须分设营销部门和负责客户投资分析的团队。桥水从最初的人人全能的单一细胞公司成功地发展成多层架构的企业,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保持了集中精 力、提高效率的能力。
临时分担和轮换资源是可以的,但与职责混同是两回事。另一方面,随着人员数量增加和/或复杂程度的提升,机构的效率会有所降低,所以要尽量保持架构简单。机构规模越大,信息科技管理和跨部门沟通就越重要。
g.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以最合乎逻辑的办法来划分业务部门及其下属部门。一些部门之间很自然地拥有更紧密地联系。这种“万有引 力”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或共同的技能要求、工作流程、物理位置等。如果不考虑这些部门之间的引力而强制推行你设计的部门架构就会导致低效。
h. 让各部门尽可能自给自足,以便控制所需的资源。我们这样做是不希望形成一种官僚作风,迫使各部门竞相从某个没有自身工作重点的资源池争夺资源。
i. 为保证联络和沟通顺利,高级管理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比例、基层管理人员与其直接下属的比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一般来说,这个比例不应超过1∶10,最好在1∶5左右。当然,比例合不合适是变化的,它取决于直接下属的人数、工作的复杂程度、管理者同时管理多个或多个项目的能力。一个有效机构的规模,受制于该机构从上到下的层级数量,以及管理者与直接下属的比例。
j. 在设计中要考虑继任计划和培训安排。我要是能在早期职业生涯中考虑到这个问题就好了。为了确保你的公司有持续良好的业绩,你需要建造一台“永动机”,即便你不在也能很好运转。这不仅仅涉及你自己的退休安排,也涉及怎样遴选、培训和管理接班的新管理层,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这方面我见到的最好的办法来自通用电气、3G资本,它们构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接班通道”,在其中,下一代领导人与当前的领导人一起思考、一起做决策,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接受考验。
k. 不要仅盯着你自己的工作,还要关注如果你不在场,工作会如何开展。我在本书前面提到过关键人物风险,最适用于描述那些职责非常广的人,特别是机构的领导者。如果是你,你应当授权你的继任者干一段时间你的工作,接受评判和考验。相关工作情况应当书面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遇到车祸时,能够参阅。如果机构的所有关键人物都能做 到,你就有了强大的“后备军团”,或者至少明白了机构的脆弱性,需要制定应对预案。记得我说过,一个类似忍者的管理者要能够停下来看看风景,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乐队演奏家。如果你总是能招聘到跟你一样优秀或比你还优秀的人,你就能把自己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些其他事 情,构建你的接班通道。
另外,思考谁来接你的班也是一个启发、高产的经历。除了考虑你自己的工作状况、琢磨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你还会思索怎么安排你手下最出色的人,可能还要创造出某些新职位。既然你让他们在不受你干预的情况下完成你的工作,借以检验他们的能力,你还要有动力在检验他们之前为其提供合适的培训。当然,压力测试会帮助你了解、适应情况,也能发挥好作用。
l. 为确保正确完成关键任务,宁要“做两遍”而不要“二次确认”。二次确认的错误率比做两遍的错误率高。做两遍指的是让两个不同的人各自独立完成同一项任务,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结果。这不仅可以确保产生更好的答案,也能让你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和能力的差别。我在公司的关键领域,例如财务部(涉及大量资金,可能存在风险)实行了“做两遍”策略。
考虑到只有审计师本人知识经验丰富,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审计, 要确保让能够胜任“做两遍”的人去进行二次确认。如果负责二次确认的人自己都不会从事某项业务,他怎么可能准确地做出评价呢?
m. 使用顾问要明智,防止过度依赖顾问。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设计,你需要雇请外部顾问,你可以由此获得所需的大量专业技能来解决某个问题。当你把任务外包时,你就不必担心管理的问题,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优势。如果某个职位不是全职的,且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 我宁愿交给顾问或外部人。
但同时,你需要当心不要太过频繁地雇用顾问来完成本该由员工承担的工作。这会使你迟早付出代价,也不利于维护你公司的文化。你还要确保不要让顾问换种方式做事。他们几乎肯定还要按照自己惯常的方法行事,他们的老板也会要求他们这样做。
在评估是否需要聘请外部顾问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质量控制。如果是你的员工从事相关工作,你要对其工作质量负责。但如果为你做事的人来自另一家公司,你就要依赖对方的工作标准,因此要知道对方的工作标准高不高,或者是否比本公司的标准更高。
2. 经济上是否划算。如果相关工作需要一名全职人员,肯定是设一个岗位招一个人更加节约开支。每天支付给顾问的费用累加起来要远远超过一个全职员工的工资。
3. 知识的体制化。长期在你公司工作的人,将会比外部人更能了解和认同你公司的文化。
4. 安全。让外部人从事相关工作将大大增加你公司的安全风 险,尤其是在你看不到他们工作的时候(无法监督他们是否遵循适当的谨慎原则,例如不要把敏感文件放在办公桌上)。
你必须考虑是将工作外包,还是在内部培养工作人员。尽管临时工和顾问有助于迅速解决问题,但不能培养公司的能力。
13.6描绘一幅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图,任何两条由塔顶向下连接塔底的线不应产生交叉
整个机构应该看起来像一系列金字塔,但要限制级别数量,使组织架构的层级最小化。
a. 当遇到跨部门或跨附属部门的问题时,让金字塔交汇点上的人来处理。把组织架构图想象成一个金字塔,其中包含许多小金字塔。
当问题涉及的人不在金字塔的同一部分时,一般最好由金字塔中处于相关部门交汇点的共同上级介入,他拥有更全面的视角和相关的知识来权衡利弊,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b. 不要替别的部门的人完成工作,也不要从其他部门抽人来为你工作,除非你征得该部门管理者的同意。如果大家对此有异议,要由金字塔中的上级解决。
c. 防止“部门错位”。这是指支持部门的职责是提供支持,它们却误把自己的职责当成决定被支持的部门的工作应当如何做。这方面的例子有,后勤部误认为它们能决定配备什么设施。虽然支持部门应当知道被支持部门的工作目标,并就可能的选择向其提供反馈意见,但不应当由它们来决定业务部门的规划。
13.7必要时可建立“护栏”,但最好不要有“护栏”
尽管你认为招聘到的人很适合你的设计,也还是会有些时候需要在他们周围建立“护栏”。人无完人,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虽然你招人很挑剔,但是你还是不可能找到一个人满足你的所有期望。所以,要从高处俯视你的机器和你为相关岗位招的人,考虑在哪些地方还需要额外增加人手或制定流程,以确保每项工作做得很好。
要记住,建立“护栏”是为了帮助那些基本上能够把工作完成得不错的人——意在帮助能干的人做得更好,而不是帮助失败的人去努力达标。如果你想为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建立“护栏”,以帮助其完成工作, 你最好还是解雇他就是了,应该再去找别的能力更强的人。
好的“护栏”一般体现为增加一个团队成员,他的能力可以弥补原先那个团队成员的短板。好的“护栏”关系应当很牢靠,但不要很僵化。最理想的情况就像两个人跳舞——他们实际上是在彼此推来推去,但相互之间交换了很多意见。当然,与其为某个员工寻找“护栏”,不如找到可独立做好工作的员工。应该向这个状态努力。
a. 不要指望人们能意识到并消除自己的盲点。我经常发现人们形成错误的观点、作出不好的决策,尽管他们此前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甚至他们都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逻辑而且有害无益。我曾经想过,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盲点,也许就可以避免掉落陷阱,实际却非如此。我很少听见有人说,因为自己不具备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而不宜提供意 见。别指望人们能拯救自己,要主动为他们建立起“护栏”,或仅让他们从事某些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他们不可能就自己不懂的领域做出任何自己不应该做出的决策。
b. 考虑“三叶草”式的设计。当你试图为一个工作找到优秀的责任人(这是最好的情况)而无法达成时,要任命2—3位可信度高、肯努力取得工作佳绩、不惧相互争辩并愿意在必要时把分歧向上提交的责任人。然后设计一种制度,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尽管这不是最优的模式,此类系统至少可以确保有很大的概率把问题甄别出来,以便进一步检查和解决。
13.8保持战略规划布点,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战术微调
自从成立以来,桥水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就没有变过(通过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创造佳绩,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保持有意义的人际关 系),但随着公司经过40多年从只有1人演变为有1500名员工的大机构,公司的人员、系统、工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当年轻一代取代年老一代,它们仍在持续变化中,但公司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不变。对家庭如此,对社区如此,对机构来说都可能做到。为了强化这种认识,最好继续强调传统和理性的作用,并确保让接班的领导者和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受到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的感化。
a. 不要让权宜之计超越战略目标。人们经常告诉我,他们无法处理好长期的战略问题,因为他们当前有太多紧要的事情需要应付。但是, 在拖延的同时,匆匆做出一些临时的决定不啻自寻死路。高效的管理者会同时关注已经暴露的问题和尚未暴露的问题。他们经常感受到自己有被带向战略路径的倾向,因为他们恐怕自己无法达成最终目标,所以决定继续探索直至达成目标。尽管他们可能无法马上给出答案,也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得出结论,但通过创造力和意志力的结合,他们最终会回归到达成目标所需的向上轨迹。
b. 同时考虑大局和细节,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要避免陷入不相关的细节中。你必须确定在每个层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例如,假想一下你在设计一座房子。首先,你需要有个总体的蓝图:你的房子坐落在一片土地之上,你要想水从哪里引入,房子怎样连接电网等。然后你需要确定屋内有几个房间,门怎么开,在哪里开窗户等。设计图纸时,你需要把这些事统统考虑到并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亲自到实地去挑选门上用的合页。你只需知道要安装一个带合页的门以及在房子的哪个位置装这扇门即可。
13.9保持适当的监控,让谎言没有可乘之机
不要假定员工都是在为了你而非其自身的利益奔忙。有的人一有机会就会欺骗,这种人的比例高得超出你的想象。很多人如果有机会选择公平待人和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的话,都会选择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即使有一丝欺骗都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你的快乐和成功取决于你能否实施适当的监控。在这方面我有过多次惨痛的教训。
a. 进行调查并让员工知道你将开展调查。进行调查并告知员工你将开展调查,别搞突然袭击。安全监控不应当被视为对个人诚信的怀疑, 这就像银行的柜员并不会因银行派人检查他抽屉里的钞票数量(而非仅仅相信柜员自己报的数量)就认为银行怀疑他不诚实。要向员工做出解释,让他们理解。
但是,即使最好的安全监控措施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与很多其他美德一样),诚信是值得赞扬的美德。
b. 要知道如果没有警察(审计人员),法律就毫无意义。审计人员应当向被审计部门以外的人汇报,审计程序也不应当向被审计单位透露。(这是我们极度透明的几个少数例外之一。)
c. 当心橡皮图章。当某人的职责是查验和审计其他人所从事的巨量交易或其他业务时,就会存在橡皮图章的风险。一个风险特别高的例子是费用开支审批流于形式。要确保你有办法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d. 按你的要求花钱的人在花钱上可能会大手大脚。这是因为(1) 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2)很难知道正确的价格应该是多少。例如,某个员工提出要为咨询项目支付125000美元,要想弄清楚市价是多少再商议一个更低的价格,会令人很不愉快,也比较麻烦和难做到。但是,同样是这个不愿意与咨询公司讨价还价的人,在雇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时肯定会猛烈砍价。因此你需要进行合理的监控,或最好让公司的某个部门负责此类监控。你公司的支付对象有时是个人,有时是企业。只要有可能,尽量与企业打交道。
e. 通过“杀鸡儆猴”阻止不良行为。不管你设计的监控多么小心,执行起来多么严格,有些恶人和非常粗心大意之辈还会弄出事端。所以, 当你抓住那些违反规定和监控要求的人时,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明了处理的结果。
13.10报告路线和职责描述要尽可能清晰
这个要求适用于一个部门内部,也适用于部门之间。双重汇报会造成混乱,打乱优先级,使工作目标不清晰,模糊监督和问责关系,特别是听取汇报的人身处不同部门时。在需要双重汇报时,管理者应当知 情。严禁不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者协商而擅自调用该部门人员完成某项任务(除非该任务耗时在1小时左右)。但是,在一个部门或下属部门任命联合管理者对工作也有好处,只要两位管理者能达成共识,并能优势互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联合管理者协调得当,双重汇报会有较好的效果。
a. 不要根据头衔,而要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人员的能力分配职责。这是因为某人负责人力资源、招聘、法务、编程等工作,并不一定意味着他适合做与这些岗位相关的一切工作。例如,虽然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帮助招聘、解聘和安排薪酬福利,但是让他们决定招聘谁、解聘谁、给员工什么福利却是错误的。
b. 要不断思考如何产生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机构里的杠杆与市场上的杠杆不是一回事,要想办法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收获。在桥 水,我一般在工作中运用50∶1的杠杆,意思是说每当我用1个小时与下属讨论工作,他们都要花大约50个小时来推进相关项目。我们在讨论 时,会整体把策划和可交付的成果过一遍,然后他们开始推进,然后我们来审查进展,之后他们根据我的反馈继续推进——我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我的下属与他们的下属之间也是这样工作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用时比率一般处于10∶1—20∶1。我总是很希望看到员工像我一样努力工作(理想的情况是比我做得更好),这样就可以把我1个小时的产出最大化。
科技是实现杠杆效果的另一个了不起的工具。为了让培训事半功 倍,要把最常见的问题和答案通过音频、视频或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指定专人整理装订成手册,并定期更新完善。
原则本身也是一种杠杆形式——可以提升对形势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你就不必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花费同样的精力。
c. 雇用少数聪明人才并赋予他们最好的技术手段,要远胜于雇用大量普通人并配给一般的技术。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二者都能提高效率。在一部设计优良的机器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将对机器有极大的改进作用。
d. 使用助手来提高效率。杠杆助手是指那些能有效地将概念思维转化为实际效果,并能最大限度地将你的想法付诸实施的人。概念思维和管理所需的时间只有其实施过程时间的大约10%,因此,如果你拥有优秀的助手,你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13.11要知道几乎做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比你预期的要多
几乎没有一件事能够完全按计划进行,这是因为先前的计划并未考虑过失败的情况。我个人假定,每件事与计划相比实际都要花费1倍半的时间和1倍半的金钱,因为这是我所经历的典型情形。你的预期将取决于你及你管理的人员表现如何。
平台近期活动
精彩灵性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与神对话读书会”千聊直播间,收听灵性著作的分享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