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灵魂》 | 1.3 你是谁?
点击上方“与神对话读书会”关注我们
给你有深度的灵性
作者:(美国)迈克·辛格(Michael Singer)
译者:曾早垒
录音 | 彩虹
第一部分 唤醒你的意识
1.3 你是谁?
拉马那·马哈希(1870-1950),作为一位传统瑜伽的伟大导师他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获得内心的自由,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向自己真诚地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谁?”他说,这比读书,学习咒语,或是朝拜圣地都更重要。就只需要问问,“我是谁?当我在看时,是谁在看?当我在听时,是谁在听?谁能意识到我有意识?我是谁?”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探寻这个问题吧。假想你和我正在进行对话。在西方文化里,典型的状态是,当某人走向你并问道,“对不起,请问你是谁”时,你绝不会警告对方说他竟然问了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你会告诉对方你的姓名,比如,莎莉·史密斯。但我会挑战你的这一回答,我将莎莉·史密斯这几个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扔给你。这就是你吗——某些字符的组合?这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的那个人吗?显然不是,于是你会说,
“好吧,你是对的。我很抱歉。我不是莎莉·史密斯。这不过是人们称呼我的名字罢了。这只是个标签而已。事实上,我是弗兰克·史密斯的妻子。”
这也不行,甚至在今天这样的回答在政治上都不算正确了。你怎么能是弗兰克·史密斯的妻子呢?你是说在遇到弗兰克之前,或是他死后,或者你再婚了的话,你都不存在吗?你绝不是弗兰克·史密斯的妻子。同样,这不过是另一个标签而已,是你参与的某个情形或是事件的结果而已。那么,你究竟是谁呢?这次你会回答说:
“好吧,现在我要谨慎回答你了。我的标签是莎莉·史密斯。我于1965年生于纽约。在五岁以前,和父母哈利以及玛丽·琼斯住在昆斯区。然后我们搬家到了新泽西,我上了纽华克小学。在学校里门门功课都是A,五年级时在绿野仙踪里粉演过桃乐丝。我在九年级开始约会,第一个男朋友叫乔伊。在罗格斯学院读书时遇到了弗兰克·斯密斯,然后我们结婚了。这就是我。”
等等,这是个很动听的故事,但我并没有问你从出生以来都发生过什么。我只是问,“你是谁?”你只是描述了所有的这些经历,但究竟是谁拥有这些经历呢?如果你去了别的学院读书,还会是现在的状况,还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
于是,你在心里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在生活中问过这样的问题,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含义。我是谁?这也正是拉马那·马哈希提出的问题。因此你更加认真地对此进行了思考,然后说到,
“好吧,我是占据这个空间的躯体。身高5.6英尺,体重135磅,这就是我。”
你在五年级扮演桃乐丝时,可没有5.6英尺,那时候你只有4.6英尺。那么哪个才是你呢?你是那个身高4.6英尺的人,还是这个身高5.6英尺的人呢?当你扮演桃乐丝时,你还是你吗?你说你是。那么在五年级扮演桃乐丝的那个人和现在试着回答我问题的还是同样一个人吗?都是同样的你吗?
也许在我们回到这个核心问题之前,要稍微将时间往后推一点,多问一些问题。当你在10岁时,有没有照过镜子,看到一个10岁的身体?和你现在看到的成年人的身体是同样的吗?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已经改变了;那么你自己呢,那个凝视镜子的人改变了吗?这样的存在有没有持续性呢?那个在岁月流逝中照镜子的自己是同一个人吗?对此你得好好思考一下。还有另一个问题: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做梦吗?是谁在做梦呢?梦境又意味着什么呢?你的回答是,“嗯,就像是我在观看头脑中播放的动画片。”是谁在观看?“是我!”这和照镜子的你是同一个人吗?那么阅读这些文字的和照镜子的,以及观看自己梦境的,也是同一个你吗?当你醒来时,你知道自己看到了梦境,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持续性。拉马那·马哈希也同样提出了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当你看时,是谁在看?当你听时,是谁在听?是谁在观看梦境?是谁看着镜子中的影像?是谁拥有这所有的体验?如果你试着给出诚实而本能的回答,你会简单地答道,“我,就是我。我在当下体验到所有的感受。”这就是你能给出的最好回答。
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并不等同于所看到的一切物体。这正是主观——客观的经典例子。正是你,主观的物体,在看待这些客观体。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穷尽宇宙中的所有物体,然后说明这些物体都不是你。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概括说如果你是观察到某物的那个人,那么这个某物肯定就不是你。因此现在,你一下就明白了自己不是什么:你不是外部世界。你是那个在内心里看着这个外部世界的人。
这很容易明白。至少现在我们排除了若干外部事物。但你是谁呢?如果你不是被外部的所有其他事物包围的那个人,那么你又是谁呢?你必须留意并且意识到,即便所有的外部事物都消失了,你仍然存在着,感知着一切。假想一下自己会感受到的害怕的感觉。你也有可能会感到沮丧,甚至愤怒。但是是谁感受到了这些呢?你会再一次回答说“我!”这个答案完全正确。同一个“我”感受到了外部世界和内心情绪。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假想自己正在看一条狗在户外玩耍。突然你听到身后传来了某个声音嘶嘶的声音,像是一条响尾蛇!你还会像刚才那样饶有兴致地看着狗玩耍吗?当然不会。你一定会在内心里感觉到强烈的恐惧。尽管这条狗仍然在你面前玩耍,而你却已经完全被恐惧的感觉所取了。你所有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了自己的情绪中。但究竟是谁感受到了这样的恐惧呢?感受到恐惧的你和看着狗的你是同一个人吗?当你感受到爱的时候是谁感受到了爱?是不是这样的爱如此强烈,让你蒙蔽了双眼?你沉浸在美妙的内心感受里,或是恐惧的内心忧虑之中,难以关注外部事物。简言之,内心和外界的事物在竞相吸引着你的注意力。你处在同时体验到内心情感和外部事物的状态之中——那你究竟是谁?
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得再回答另一个问题:你是否有时候感受不到任何情绪,而只有内心的平静?你仍然存在,但你只感受到了平静的安宁。最终,你会开始体会到,外部世界和内心情绪的流动是来来去去的。但是你,作为体验到所有这一切的那个人,会有意识地去体验在自己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那么你究竟身处何处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你的思维中发现你。笛卡尔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但果真如此吗?辞典对动词“思”的定义为“产生思想,用思维来考虑概念和做出判断”(微软电子百科全书2007)。问题在于,是谁在运用思维来产生思想,并控制这些想法,转变为概念或是判断?当这些想法都不再有时,对这些想法的感受者是否还存在?幸好你不必对此冥思苦想。没有这些思想,你也会无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存在感。例如,当你进入到深度的冥想状态时,思维就停止了。你了解这样的停止状态。你不会对其进行“思考”,你只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思考”。当你结束冥想时会说,“噢,我刚才进入了深度冥想的状态,我的思维第一次完全停止了。我达到了完全的安宁、和谐和平静的状态。”如果你在思维停止时仍然能感受到这样的平静,那么你的存在也就并不依赖于思考这一行为了。
思维可以停止,也可能会变得异常嘈杂。有时你会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思绪纷飞。你甚至可能会对某人说:“我的思绪都快让我疯掉了。自从头脑中有这些事情之后,我就无法入睡了。我的思维总是停不下来。”这是谁的思维呢?又是谁注意到了这些念头呢?难道不是你吗?难道你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吗?难道你没有意识到这些想法的存在吗?事实上,难道你无法消除它们吗?如果你产生了什么自己不喜欢的念头,难道你无法让其消失吗?人们总是时刻在自己的念头中挣扎。意识到这些想法的人是谁,而在这些想法中挣扎的人又是谁?同样,你和自己的各种想法之间是一种主体——客体的关系。你是主体,而这些想法就是你能意识到的另一个客体。你并不是自己的思维。你不过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思维而已。最终你会说:
“好吧,我并不是外部世界里的任何物体,我也不是什么情绪。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客体总是来来去去,而我感受到了它们。而且,我也不是这些想法。想法可以很平和,也可能会很嘈杂,快乐或是悲伤。想法不过是我可以意识到的东西而已。但我究竟是谁呢?”
这就变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是谁?拥有所有这些身体上的,情绪上的,以及精神上的体验的,究竟是谁?”因此你会对这一问题再进行深一步的思考。放开所有的这些体验,注意留下的是谁。你会开始注意到是谁在感受这些感受。最后,你会意识到这一点,在你自身的范围内,你意识到自己作为体验者,具备某种特质。这个特质就是意识,知晓是对存在的一种直觉感受。你知道自己的存在。
你不必对此加以思考;你就是知道。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对此加以思考,但你也知道自己正在对此进行思考。不论你有没有思考,你都存在。
为了能对此有更加直观的感觉,我们来进行一个意识试验。随意地扫一眼房间,或是窗外,你会立刻看到在自己眼前所有东西的一切细节。你会毫不费力地意识到所有的物体,不论远近,都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不用转动脑袋或是眼睛,你就能观察到自己看见的所有物体的精妙细节。你能看见所有的颜色,不同的光影,木质家具的细微颗粒,建筑的结构,以及树上不同的树皮和叶片。注意,你是同时关注到所有这些东西的,没有经过刻意的思考。没必要进行思考:你就看到了这一切。现在试着用思维来分别标注和描述你所看到的这一切的精妙细节。和意识中那瞬间就记录下所见的一切相比,你头脑中的声音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将所有的这些细节描述出来?当你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想法,那么你的意识就会毫不费力地感受到,并且完全理解其所见的一切。
意识是你能讲出的最高等的词汇。没有什么比意识更高级更深刻了。意识就是纯粹的感知。但感知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做另一个试验。我们假设你现在身处一间屋内,看到一群人和一架钢琴。现在说服自己,钢琴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存在。这么做有什么问题吗?你会说,“没问题,我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我并不关注这架钢琴。”好,那么,接下来让自己相信,这一屋子的人都不存在。你还能做到吗?你能应付吗?你会说,“当然,我喜欢一个人呆着。”现在,再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识也不存在。将它关掉。你现在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的意识不存在,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事实上非常简单——你也就不可能在场了。你就没有“我”这个概念了。不会有人说,“噢,我曾经在场,但现在不在了。”你也不会有存在的意识。没有存在的感知,或是意识,就是虚空。那么还有客体存在吗?谁知道呢?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客体的存在,那么存在与否就完全没有关联了。不论眼前出现了多少事物;如果你关闭了意识,就只有虚无。但如果你有意识,你的前面就有虚无存在,你充分意识到了这样的虚无。这个情形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而是非常有启发性。
因此,如果我现在问你,“你是谁?”的话,你会回答说:
“我是那个用眼睛看的人。从这里往后的某处,我向外观望,我意识到在我眼前的所有事件,想法和情绪。”
如果你继续深入,就会到达你的所在。你所在之处正是意识的所在地。无需任何努力或是意图,你就能感受到真正的灵魂所在地。正如你毫不费力就能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一样,见到所见的一切,最终能够在内心里保留出足够的距离,观看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情绪,以及外部世界中的一切形式。所有的客体都呈现在你面前。而你一直都有意识地接收这所有的一切。
现在你正处在自己意识的中心。处于一切事物之后,你只是去观察。这是你真正的家园。即便拿走所有的事物,你仍然还在,只是意识到一切外物不复存在。但如果将这意识的中心拿走,就什么都不会留下了。这个中心就是自我的所在。从这一所在,你意识到存在着各种想法、情绪,以及在你的各种感知中出现的这个世界。但现在你意识到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佛教的自我的所在,印度教中生命本源的所在,以及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灵魂的所在。一旦你深入到这所在,伟大的奥秘就此发现。
待续……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谢挺】老师答疑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