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的灵魂》 | 14 不再制造稳定的假象
点击上方“与神对话读书会”关注我们
给你有深度的灵性
作者:(美国)迈克·辛格(Michael Singer)
译者:曾早垒
录音 | 彩虹
14 不再制造稳定的假象
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精巧的,它经常会由于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充满了矛盾的力量。这样就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导致各种需求,担心和愿望产生。正是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我们所有不同的想法里,因为情绪和能量的因果联系,导致瞬间会产生出很多事件。因此,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挣扎着想要将这些东西都整合在一块儿。但每件事情还是在继续改变——情绪、愿望、喜好、热情、呆滞。这是需要全天候完成的任务,我们想保持必要的规律来创造出好像能够控制内心的假象。
当你迷失在所有的心理和能量改变的抗争中时,你就感受到了折磨。虽然在你看来也许不是折磨,但事实就是如此。事实上,要想将所有的东西整合在一块儿的这种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折磨。当外部世界开始崩溃时你尤其会注意到这点。你的内心一片混乱,你必须挣扎着将自己的内心整合在一块儿。但你究竟是在坚持什么呢?你内心里不过就是你的想法、情绪和能量的流动,没有什么是固定的。它们就像流云一样,在广阔的心灵空间里来来去去。但你却执著于此,就好像自己的坚持能让他们变得固定一样。佛教徒有一个术语来描述这样的状态“执著”。最后,执著就是心理关注的一切内容了。
为了能理解执著是什么,我们必须先要明白是谁在执著。当你进入到自己内心深处时,你就会自然地意识到自己有一部分自我是一直存在,而且从未改变过的。这就是你的感知,你的意识。感知感受到了你的想法,感受到了情绪的起伏,接受到了内心的意识。这就是自我的根本。你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你只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你也不是自己的情绪,你只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你也不是你的身体,你只是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身体,并且通过眼睛和耳朵来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你是有意识的个体,感知到自己感受到了内心和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
如果你对意识加以探寻,这也就是探寻你纯粹的感知力,你会发现它的确存在于这个空间的某个地方。而且,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物体上,意识就可以专注于一点。你可以意识到一根指头的感觉,也可以同时意识到整个身体的感觉。你可以完全沉浸在某个念头中,也可以同时感知到自己的想法、情绪、身体和周围的环境。意识就是感知的一个动态领域,既能够精确地专注于一点,也能够广阔地拓展开去。当意识非常专注的时候,就丧失了对于自我的更广阔意识。它就不再觉得自己是一片纯粹的意识领域,而是开始将自身更多地与自己关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当你完全沉浸在电影中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完全丧失了对阴冷、黑暗的电影院这样一个环境的意识。在这个例子中,你把对自己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关注转移到了对电影的关注上。你实际是迷失在了自己的体验中。这样的情形可以用来概括你对整个人生的感受。你的自我意识取决于你将自己的意识专注在何处。
但什么会决定你将意识专注在何处呢?从最基本的层面上看,取决于任何能够引起你意识的事物,因为这样的事物最突出。要明白这一点,可以想像自己的意识正在观察广袤而空旷的心灵空间。现在假想有若干物体正在轻柔地飘过这个空间:一辆车、一匹马、一个词语、一种颜色,或是一个抽象的念头。这些东西都零零散散地漂浮在你的意识中。现在让某个物体突显出来。这个物体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抓住了你意识的中心。你立刻就意识到,你越是关注这个物体,这个物体移动得就越慢。直到最后,如果你关注到一定程度,这个物体就停滞下来了。意识仅仅是通过集中关注这个物体,最终保持了这个物体的稳定。就好像是鱼儿能在水中游动,却无法在冰里游动一样,冰不过是集中凝固的水而已,因此精神和情感的能量模式在遇到集中的意识时会凝固起来。对某一特定物体的关注超过对其他物体的专注,这样的行为就产生了执著。而执著的结果就是某些经过挑选的想法和情绪就会长时间地呆在一个地方,变成构建心理的砖块。
执著是人类最原始的行为之一。因为当一些事物经过意识时,某些事物会残留在意识中,你的意识就会更关注这些残留下来的事物。你将这些事物看成定点,由此在不断的内心变化中产生出方向感、关系和安全感。这种对方向的需求扩展到了外部世界。虽然你执著的是内心事物,却将它们和自己感觉中的各种外部事物联系起来。于是就产生出了将所有事物放置在一起的想法,并且执著于这整个结构。你最后就会非常强烈地依赖这样的内心结构,你将自己的整个自我感觉都建立在这样的内心结构之上。因为你执著于此,所以它就变得停滞不动。由于其停滞不动,你就会用它来参照其他的一切事物。这就产生了心理。在空旷的思维扩展过程中,你执著于某些想法,于是造就了一座非常明显的稳固之岛。一旦出现了某个停留下来的念头,你就会靠在上面休息。然后,随着你越来越执著这些念头,你就为意识建立起了一个可以关注的内部结构。意识越是关注这样的精神结构,就越容易利用它来定义自我概念。执著产生出砖块和灰浆,让我们建造起概念化的自我。在广阔的内心世界里,你仅仅用转瞬即逝的念头,就建立起了可以依赖的稳固的结构。
那个迷失的你,为了能让他人发现你而建立起自我概念的你,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代表了精神的本质。你永远都不会在自己建立起来的定义里找到自己。你不过是那个建造这一切的人。也许你搜集了最令人惊奇的想法和情绪;也许你真的建立起了美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有趣而充满活力的结构;但很明显,这并不是你。你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的人。因为你让自己的意识远离了自我意识,于是你就变成了那个迷失、害怕和困惑的人。在这种令人恐慌、迷失的状态中,你学会了执著,你紧紧抓住那些在你面前经过的想法和情绪。你用它们建立起了个性角色、自我概念,并以此来定义你自己。意识停靠在这些感知到的物体上,以为是自己归属的家园。因为你有了关于自己是谁的模式,所以能够很容易地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做出决定,如何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如果你大胆地审视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整个人生建立在围绕着自己建立起来的模式上。
我们再说得具体些。你尽力想要在自己的思维中保持一系列一致的想法和概念,比如“我是一位女性。”是的,即便这也是你思维中固有的念头或是概念。你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你只是坚持这个想法的个体。你的意识听到了这个想法,于是你在镜中看到了一位女性的形象。但你却紧紧地抓住了这些概念。你会想,“我是个女性,我处于某个年龄阶段,信仰某些观点,而不信仰其他的。”你实际是在自己所相信的一切基础上定义自己:“我相信上帝或者不信上帝。我相信和平与非暴力或者我相信适者生存法则。我相信资本主义,或者相信社会主义。你在脑海中设立了一整套想法并坚持它们。从这些想法中发展出了相当复杂的关系结构,并且将这些内容打包呈现出来,就像表明自己是谁一样。但这并不是你。这不过是围绕着自己在试图定义自己的想法而已。你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你迷失在了内心中。
基本上说来,你是想试图在内心里建立起一种稳固和坚定的感觉。这就产生出了一种虚假的,令人欢迎的安全感。你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你希望周围的人保持足够的稳定状态,这样自己就能预测他们的行为了。如果他们不能保持稳定的话,就会令你感到困扰。这是因为你已经将预测他人的行为看成自己内心模式的一部分了。这种对外部世界的信仰和观念的保护壳隔绝了你与周围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你能预测他人行为,你会觉得更安全和更有控制力。想想看如果你将整个围墙都推倒的话,你会觉得多么害怕。没有这种保护,你会允许谁直接进入到你真实的内心自我呢?没有任何人,甚至你自己也不行。
人们总是在外部呈现出不同的层面。他们甚至承认某一面会比另一面要更真实。你工作时,迷失在了职业生涯中,但是接着你就会说,“我就要回家和家人朋友们呆在一块了,我会做我自己。”于是你工作的一面变成了背景,你放松的一面却浮现出来。那么究竟谁才是你呢?是那个将各面都变成一面的你吗?没有人可以达到这一点。因为这样就太可怕了。这样的情况令人难以应对。
因此我们都会执著,然后构建起自己的心理。有些人更擅长一些。在大多数的社会环境中,你会因为自己的执著和构建的成功而得到奖赏。如果你将这样的模式发挥得完全正确,每次都能保持一致的行动,那么你就真的“创造”出了某人。如果你创造出的这个个体是他人希望和需要的,你就变成了受欢迎和成功的人。这种观念在你非常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你从来没有怀疑过。你对这个创造某人的游戏真的非常拿手。如果你创造出来的那个人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受到欢迎和取得成功,你就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说这就有什么不妥。很显然,人人都在这么做。但这么做的你到底是谁呢,你为什么又要这么做呢?
你是什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你执著于什么样的观点,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要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社会对此的评价已经太多。几乎每件事情都有其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社会行为——如何坐立、如何行走、如何讲话、如何穿着,以及如何感受事物。社会是如何将这些精神和情感的结构渗透给我们的呢?如果你做得好,就会得到拥抱和许多积极的赞美。如果你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惩罚,可能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
想想看,当人们的行为符合你的预期时,你对他们是多么友善。再想想看当人们不这么做时,你是如何封闭和退却的。更不要说你可能会对他们生气或动手了。你究竟在做什么呢?你想的是通过给他人的脑海中留下印象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你试图改变他们累积起来的各种信仰、想法和情绪,这样的话,他们下次就会按照你期望的方式来行事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对他人做着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意他人是否能接受我们表现出的那个样子?这些全都可以归结到我们为什么会执著于自身的自我概念上。如果你不再执著,就会发现执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放开自己的那些表面,不要试图用新的层面来取代,你的想法和情绪就会变得不安,然后渐渐从你的眼前流逝。这将会是非常骇人的体验。你会感到内心深处的恐慌,你无法找到方向。当外界某件重要的事情不符合人们的内心模式时,人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想法无法奏效,信念开始崩塌。当这样的层面无法再保护你时,你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恐慌。但是,你会发现,如果自己愿意面对这样的恐慌感的话,就有办法让这样的感觉过去。你可以进一步,回到让意识去感受这一切的状态,恐慌就会停止。接下来就是美妙的平静,就像是自己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一样。
但却极少有人知道:糟糕的状态是会停止的。噪音、害怕、困惑、内心能量的不断改变——所有的这些都会停止。你觉得自己必须要保护自己,因此紧紧抓住朝你迎面而来的事物,想要躲藏在其背后。你尽其所能地去抓住各种事物,你开始变得执著,只是为了能够建造稳固的状态。其实你可以放开所执著的东西,不再沉迷于这样的游戏。你只需要壮着胆子放开手,敢于驱使你的恐惧就好。接着你就会穿越那部分自己,这样的情形将会结束。一切都会结束——没有抗争,只有平静。
这样的旅程其实就是走向一直以来你挣扎着不愿意去的地方。只要你穿越过那混乱的状态,那么意识本身就变成了你唯一的精神家园。你就会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巨大改变。你就会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稳固可靠的,并且对这样的状态安之若素。你也会意识到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自己的面前展开,你既不需要去加以控制,也不必去迎合。你没有各种纷繁的观念、希望、梦想、信仰和安全感。你的心理模式不会再关心将会发生什么,但生活仍然会继续。你会对自己正在意识到的一切感到非常舒服。这样的时刻会接踵而至。这本来就是一直发生的状态。
每时每刻都在你的意识前经过。所不同的是,现在你会任其发展。你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看成是对正在经历的时刻的反应,而自己并不会对其加以阻止。也不会对其加以任何控制。你只是任自己的生命展开,不管是外部世界的还是内心世界的。
如果你踏上了这样的旅程,你就会明白地看清楚,生活的展开是如何带来恐惧感的。从清晰的角度来看,你能够感受到想要保护自己的强烈愿望。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愿望,是因为你的确无法控制,你感到非常不舒服。但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掉这样的习惯,你就必须心甘情愿地面对恐惧,而不要想着去保护自己。你必须明了,想要保护自己的愿望产生出了自己的所有个性。通过建立起精神和情绪的结构来逃离这种恐惧感,于是个性得以建立。你现在正面对着自己心理的根源。
如果你足够深入的话,就能看到心理结构建立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自己正处在虚无的无限空间中的某一点,所有的内心事物都流向自己。各种想法感觉、对俗世体验的印象都涌入到了你的意识中。你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想要对这些涌现出来的事物加以控制,以保护自己不受冲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想要探身过去抓住那些正在流动的人物、地点事件的某些印象。你会发现如果自己专注于这些精神上的印象,它们就会变成超负荷的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虽然本来它们什么都不是。你会发现自己仍然执著于10岁时发生的某个事件。你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提取了所有记忆,将其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放置在了一块儿并由此定义自己是谁。但你并不是这些事件的组合,你不过是感受到了这些事件的个体而已。你怎么能将自己定义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呢?事实上,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你就感知到了自己。你是做了所有这些事,看到所有这些事和体验到所有这些事的个体。没有必要以构建自己的名义来执著于这些经历。这是你在内心中构建的虚假的自己。这是你用于隐藏自己的概念上的自我。
为了尽力将所有的事物保持在一起而苦苦挣扎,你躲藏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多久了?在你构建起来的关于自己的这个保护模式中,只要出了什么岔子,你就会为了能让事情恢复原状而加以防御和推理。除非你能够妥善处理这个事件,或是这件事情因为什么原因过去了,不然你的思维就不会停止挣扎。人们总是时刻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威胁,于是就总是会抗争,争辩,直到自己拿回控制权为止。这全都是因为我们想要建立起其实并不存在的稳定。所以现在我们就得努力抗争以使事物保持一致。但问题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抗争中不会有安宁,也不会有赢家。你知道不能将房屋建在沙地上。那么,这样的情形就是沙地。事实上,你将自己的房屋建立在了虚无的空间中。如果你还继续执著于自己所建造的一切,那么你不得不继续永远捍卫自己。你必须要让每个人每件事都在现实中和自己的概念模式保持一致。这将会是一场持续的战斗。
精神上的活力意味着不要参与这样的战斗。意味着此刻发生的事件只属于此刻。并不属于你,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你必须停止保护自己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让这些事件自然地发生和消逝。不要让这些事件在你的内心里留下印象。如果之后你发现自己还在想着这件事情,那就放轻松。如果某件发生的事情不符合你的概念模式,你发现自己在挣扎,在推理,想让事情符合自己的模式,那么就留意自己正在做什么。宇宙中的某件事物不符合你的模式,并且造成你内心中的困扰。如果你能够只是去留意这一点,就会发现这个事物实际上打破了你的模式。你会到达自己喜欢的状态,因为你并不想保留自己的模式。你会认为这样很好,因为你再也不愿意将精力都花在构建和稳固自己的模式上了。相反的,你会乐于让事物干扰自己的模式,将其用作打碎模式和解放自己的动力。这就是精神上的活力。
当你真的在精神上变得充满活力时,就会和他人截然不同了。人人想要的,你不会再渴望。人人都抗拒的,你却能全盘接受。你希望能打破自己的模式,你重视事情发生时给你内心带来的困扰。何必要让他人的言行给你带来困扰呢?你所处的星球正围绕着绝对的虚无在旋转。你来到这个星球只是做几年短暂的停留,然后就会离开。你怎么能一直生活在每件事情的压力之中呢?不要这样做。如果有什么东西会带来内心的困扰,正说明它击中了你的模式。说明它击中了那部分你,也不过是击中了你为了控制自己定义的现实而建造起来的那部分。如果你的模式就是现实的话,为什么又和你感觉上的现实不相符合呢?你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不会成为现实的。
你必须学会和心理困扰和睦相处。如果你的思维变得过分活跃,只需要对其加以观察即可。如果你的心脏开始加速跳动,那么就让其经历这必经的过程。如果是通过构建自己模式的方法那就永远没有出路了。要达到内心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观察的个体,也就是自我。自我只是观察到思维和情绪是分开的,没有要努力将它们纠缠在一起。
当然,这么做会很痛苦。你构建整个心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痛苦。如果你让这样的结构崩溃的话,就会感受到自己当初构建时努力逃避的痛苦。你必须心甘情愿地去面对痛苦。如果你因为害怕面对痛苦而将自己锁在堡垒之中,那么只要你想体验更完整的感受时你都必然会面对恐惧。堡垒并不能保护你,它只会囚禁你。要想获得自由,要想真正地体验生活,你就必须走出来。你必须要放松,经历这个能让你心灵自由的净化过程。只需要将心理看成是心理就可以做到了。通过意识来找到出路。不要将困扰的思维定义为消极的感受;只需要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在这样的思维之后放松。当你的思维感到困扰时,不要问,“我该怎么办?”而是要问,“当我注意到这样的困扰时,我是谁?”
很快,你就会意识到,你用来观察困扰的中心再也不会受到困扰了。如果你感觉到困扰,只需要留意是谁在关注它即可。最终困扰会消失。接下来你就可以停靠在自我的深处观察思维和心灵产生出的最后阵痛。一旦你达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超越意味着什么了。意识超越了自己所意识到的一切。就好像光线与发光体之间的分别一样。你就是意识,你也能够在意识之后放松,将自己从所有意识中解放出来。
如果你希望获得永久的平和,永久的愉悦,以及永久的幸福,就必须要穿越内心痛苦到达彼岸。你才会体验到这样的人生:爱的波浪会在你希望的任何时候从内心中涌现。这就是自然存在的你。你只需要穿越到心灵的彼岸就可以达到。只要放开执著的愿望就可以达到。不要用思维来建造稳定的假象就可以达到。你只需要下定决心,不仅一次而且每次都是,要不断地在旅途中放轻松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整个旅途就会变得非常轻松。你会超越一直以来害怕死亡的那部分自己,你会发现那部分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努力地要让所有事物联合在一起。如果你不再滋养那部分自我,如果你保持放松,不要执著,你最终就会离开稳定的假象。但这不是你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在你身上的。你的唯一出路就是去观察,去感知自己的意识来保持轻松。如果你正在经历黑暗和抑郁的阶段,那么就问问自己,“是谁正在感受到这样的黑暗?”这正是你穿越内心成长的不同阶段。你只需要保持放松,意识到自己还在那儿就好了。当你放开那个黑暗的心理,当你拥有轻松的心理,那么你就再也不会执著于任何东西了,你就会到达将所有发生的事物抛在脑后的境界。你过去总是会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事情。现在却意识到,在自己意识之后,有一个宇宙存在着。
但这并不是说你好像将任何事情都抛在了脑后。因为你过去一直专注于用眼前的想法和情感来建造自己的模式,没有意识到内心世界里的广阔。回头看看身后,整个宇宙都在那儿。你只是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来看世界罢了。如果你愿意放松,就要退到意识之后,眼前敞开的就是一片能量的海洋。你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充满了光明。再没有黑暗,心灵中是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时刻,你都会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能量流动在支撑你,滋养你,引导你的能量流动。你的内心世界中仍然会漂浮着各种想法、情绪和自我概念,但这些都只会是你感受到的非常小的部分。在自我的意识之外,你不会觉得自己等同于任何事物。
一旦你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就再也不会担心什么事情了。创造的力量会在你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创造出一切事物。虽然你对此心存敬畏,但你会超越这一切,漂浮在平和爱与包容之中。当你能与自我真正存在的自然和平共处时,你也就不再需要稳定的假象了。
待续……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谢挺】老师答疑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