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为什么没回你微信?你的微信聊天方式,暴露了你的教养!

2017-10-05 每天学点情商学


早上刷微信的时候,看到高中同学发的一条朋友圈,于是随手点了赞。

 

没过几秒,收到一条消息:

 

如果你当我是朋友的话,请严格按照以下形式操作,我们的感情就会更好哦:

 

1、点赞请发10元红包;


2、评论请发15元红包;


3、点赞+评论请发18块红包。

 

这年头,出于礼貌给人点个赞,还要被逼发红包?

 

是我大意了。

 

人与人交往,无论动机如何,只要把关系量化成几块钱红包,那么你给自己的定价就只值那几块钱。

 

除了在微信中像“云乞丐”一般向人讨要红包的行为,还有以下这3种行为,让人非常想拉黑。

 

1


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


曾经问过身边的朋友,微信聊天中,最讨厌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结果:“不及时回复,却在朋友圈更新动态”这种行为高票当选No.1。

 

闺蜜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说她在美留学期间,和一个女生W在一个共同的合作组。


有一次教授布置任务,让他们组内讨论,自由确定主题,发表演说。


并且要在当天十二点前上交整个提纲。

 

这个五人小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闺蜜负责最后的提纲整合。

 

其他成员都在晚上八点前,按时上交了自己的任务。

 

只有W迟迟未能上交。

 

于是闺蜜私下用微信询问她的作业进度,但一直都没有得到回复。

 

闺蜜以为,她一定是太忙了,或者手头上有其他着急的事情,所以才没看到消息。

 

但是当她看到W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爆笑的新闻时,她炸毛了。

 

“原来她不是没看到我的微信消息,而是根本不想回复。整组人员都在等她交稿,但她竟然装作没看到,就算你当时在忙,但凡跟我说一句‘稍等’,我都不会这么生气。”


记得之前有一期《奇葩说》,辩手陈咏开说过:已读不回是最大的暴政。


不能同意更多。

 

我们最常用的社交工具微信,虽然没有“已读”这个功能,但是当对方不回消息,却发了一条朋友圈时,那种沉默就是一种暴政。

 

及时回复别人的消息是一种礼貌。

 

不回微信却发朋友圈,从礼节上来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就算来消息的时候你在忙,起码也要跟对方说一句:抱歉,请稍等一会儿。



2


不是熟人,却发60秒语音


朋友小C昨天跟我吐槽。

 

她下个月因为工作,要去香港出差。

 

不知道消息是如何泄露的,居然有很多陌生人来加她好友,而且备注是:某某某的亲戚。

 

让她帮忙代购一些化妆品。

 

怕驳了某些朋友的面子,于是小C全都通过好友验证了。

 

昨天小C部门开会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其中一位的语音消息。

 

礼貌起见,小C回复:对不起,我在开会,没办法接听,能否打字?

 

结果对方好像没看到小C的回复一般,继续发N多条60秒语音。

 

开会结束后,小C跑到没人的地方,听了一下对方的语音。

 

声音那头夹杂着小孩的吵闹声和车子启动声,根本听不清。

 

小C很无奈。

 

和小C一样,我也是不喜欢接听语音消息的人。


每次收到语音消息的一瞬间,还是会产生反感和抗拒:我们的关系真的好到可以随意发语音吗?


不可否认的是,语音消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带给我们便利。


毕竟和文字相比,语音更能直接地传递情绪,拉近双方的距离。


但这并不是只图自己方便、开心就发一串60秒语音消息轰炸对方的理由。


有次下班挤公交的时候,我身边有位男士在和他的朋友发语音信息。

 

因为他没带耳机,所以每次点开语音的时候,附近的乘客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聊了一会儿后,这位男士发给他的朋友一条语音信息:你不要发语音了,我在公车上,吵得根本听不到你在说啥。

 

结果对方回了一句:我也是在公车上,你发语音,我也听不清楚啊。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方面嫌自己听别人语音不方便,另一方面又嫌自己打字不方便。

 

发语音消息的时候,确实节省了我们大量打字的时间,但是通常效率都极低。


两三秒能看完的东西有时候非要用几十秒听完。

 


3


休息时间突然给人发消息


歌手巫启贤曾讲过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凌晨2点,他正睡觉的时候,微信响了。

 

原来是朋友给他弹了一个视频请求,他点了接受。

 

结果对方说:“老巫啊,我们在KTV唱你的歌,你听。”

 

他直接给挂了。

 

过了一会,手机又响了,对方再次发送视频聊天。

 

巫启贤还未开口,对方抢先喊道“不好意思啊,刚才收讯不好,所以我重打一次,你听你听。”

 

接着传来了KTV里的鬼哭狼嚎声。

 

巫启贤气愤地说:“这种人就该直接拉黑。”


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一直在别人休息的时间点,不停地打扰别人,这种行为真让人喜欢不起来。




在娱乐圈中,蔡康永应该算是最会聊天的人之一了。


很多明星说,跟他聊天你绝不会感到被打扰,而且还会被他附带的一两句小夸奖逗得心花怒放。


这样的人有一种善良与真诚的魅力。


而人际交往中,不管是微信上的聊天,还是面对面的聊天,无不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教养。

 

不尊重对方,一直给他人带来困扰的人,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尊重。

 

如果你中了以上的几条,请及时改正,不然迟早被拉黑。



回复消息这件事,还有一个焦点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它比是否回复本身更影响关系。


人们更在意的是回复的质量、回复的内容,而不是回复这个动作本身。有时候即便你得到了回复,你却并不舒服。


你收到了那么多“哈哈哈哈”,那么多“嗯”,那么多“哦”,那么多动图表情,多到可以出一本书,其中又有几个让你真心觉得被理解被关注?


4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看电影,我习惯性把手机静音放在包里,她习惯性开震动模式,只要有消息过来无论电影多么精彩她都会立刻拿起手机查看回复。


我问她:“周末也要处理工作吗?”


她说:“不是啊,不知道谁发来的消息,但是不回复不礼貌,至少说一句‘嗯’或者‘收到’。”


相比起来,我是个不够“礼貌”的人,比如看电影或者有其他需要专注的事情,我一般都不会即时查看消息。说来惭愧,有的时候即便有时间回复,我可能也不会秒回。


在那时那刻,我就是不想回复,不适合回复,这些理由不太说得出口,所以我一般会“编造”一条,对不起,我没带手机,对不起,手机没电了,对不起,手机掉水里了。


说出这些真相,会不会被人打死?


没回复消息是有前提的。


第一种可能,当时的确没看到。

第二种可能,看到了但是这条消息跟当下的事情比不够重要紧急。

第三种可能,就是不想理你。

第四种可能,不知道该回复什么。


前两种客观原因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但我不怕死的想聊聊第三种和第四种可能,我为什么会不回你消息?


当我感觉到我不想理你,不想回复你,是因为在那个当下,我最需要照顾和关注的人是我自己。我有还没处理好的情绪、想法,暂时不能跳脱出来关照到我以外的人和事,我需要先搞定自己。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我刚跟朋友吵了一架,我不想回复发来消息的你,是我怕把愤怒传递给你;


我正从紧张的工作中偷闲喘口气,我不想回复发来消息的你,是我正需要休整和调试,这种情况沟通起来我累你也累;


我手头有一堆复杂的事要处理,我不想回复发来消息的你,是我担心焦虑也会感染你。


生活已经很艰难,真是不好意思,我得先照顾好我自己。


就是出于这样的感觉,我没有办法秒回,没有办法迅速调适到回复你的状态,我需要一点时间。


至于不知道该回复什么,也常常让人左右为难,最后选择了暂时的沉默。


那条消息可能是一篇文章,可能是一首音乐,可能是一张照片,我猜不到你想表达什么。又或者它是我能理解的文字消息,但我感知不到那是怎样的情绪和背后的言外之意。


“我今天上班又迟到了?”我该询问原因,还是表示安慰。

“我刚看完一本书。”我是该问那是什么书,还是问有什么感触。

“大学同学某某来北京了。”我该问要不要聚会,还是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当消息无背景无缘由无情绪,接收到消息的人,的确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说起。


不然,我等一等你把话说完,或是等一等我找到合适的语言?


你会发现,这些复杂的心思都在说明一件事,不回复消息的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安全感,还很矛盾。


他们担心回复不恰当无法取悦他人,又担心过多照顾别人情绪无法抚慰自己。他们内在的依恋类型是矛盾型,既怕靠得太近又怕离得太远,他们总想找到一个满意的平衡点,所以总是在取舍之间焦虑又彷徨。


5


说这些不回复消息背后兜兜转转的心思,我也能理解发消息的人得不到回复会想些什么。


有些人愤怒,“你凭什么不回我消息?”

有些人紧张,“我是不是不该那么说?”


有些人哀怨,“TA不想理我……”

有些人无所谓,“没回就没回,我也不理你就是了。”


愤怒之下是对别人的控制欲——谁都应该及时回复我。

紧张之下是对自我的怀疑——我说错做错,是我不好。


哀怨之下是对自我的否定——我是个不重要的人。

无所谓之下是过高的自尊——我不允许被忽视。


这其中,也同样涌动着不安全感。这些人的依恋类型是恐惧型,迫切渴望别人能及时给予回应,得不到回应便恐惧又焦虑,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多疑又腼腆



当不回消息的矛盾型依恋者遭遇需要秒回消息的恐惧型依恋者,往往一条消息就能引起一场重大的误会。


他们看起来像是在沟通回复消息这件事,但其实他们都是在唤起自己的依恋模式与彼此对话,矛盾型依恋者想要的是平衡又感到舒适的人际距离,恐惧型依恋者却需要无时无刻可以取得联系的亲密距离。


种种关于不回消息的争执,都像是过往经历的再现。


不回消息的人可能经历过种种被要求事无巨细汇报、毫无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要求秒回消息的人可能经历过不被关注、多次拒绝的早年成长创伤。


每个人要解决的都不是一条消息,而是一种创伤。


其实事情本来的样子应该是:无论是否回复,是否得到回复,都该视作平常,它不影响你自由呼吸,也无法说明你不被人在意。



6


前几天我坐地铁,旁边坐了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他嚷着问妈妈,我们到哪站下?但是母亲一直看着手机,最后敷衍地说,快了快了,马上了。


这位母亲的确回复了孩子,但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她既没有回答问题,又带着情绪。


她说“快了快了、马上了”的言外之意是“你不要吵了,不要着急,别烦我”,她把自以为的孩子的情绪放进了回复里,不如不回复。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位妈妈,自以为明白了对方说什么,自以为回答了对方,但真相是我们根本没听进去对方的问题,始终在自问自答。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说些指向不明的话。


像我刚才提到的一张图片、一首歌、一句简单的文字,这个时候也的确很难得到你想要的回应,因为对方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何谈真正的回应?


你不说清楚,谁又能透彻理解你需要什么?


很多人说自己不会聊天,不擅长人际交往,还有人觉得自己在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可是有些无法沟通真的是我们自己在制造着误会,要么没说清楚,要么没听清楚。


如果能多一点清晰的、高质量的回应,我想不会再有那么多消息就搁置在对话框里无人回应,而那时候沟通本身也不再裹藏着过去的创伤,它将是光,照进生命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