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只知道赏月?中秋还能这么过!

2015-09-12 杭州发布


古代杭州人如何理解月亮反复圆缺这个现象?他们又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小微翻看了《西湖风俗》,为你解疑释惑。


月有阴晴圆缺,是兔子的杰作


关于中秋的民间传说,要从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天问》里说起:“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大意为,月神有何本事,能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要抚育一只兔子在怀里?

古人发现月亮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他们用肉眼看到了月球上的阴影,便十分浪漫地以为那里有只兔子!《天问》的诗句令人猜测,那时可能已有“嫦娥奔月”的雏形在流传了。

嫦娥奔月与杭州的月桂峰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着不断丰满的过程。早期的说法是,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便飞上了月宫;后来,又多了“吴刚伐桂”的故事;再来,又有人说“八月十五天门开”。

据说中秋夜里,月宫里的桂花树会降落桂子,地上的凡人拣到了,就会获得幸福。西湖边的月桂峰,据说与这个典故有关。

古代杭州人如何过中秋


1唐:《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在唐代已经蔚然成风。不少古籍中,可以读到唐明皇在中秋夜里游月宫的传说。据说《霓裳羽衣曲》就是他从月宫带回的。


2南宋: 设宴、赏月、夜市

南宋杭城的中秋风俗,吴自牧的《梦粱录》有生动记载: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次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大意是那时不管富人穷人,家家过中秋。一是家人团聚设宴;二是观赏月色;三是逛夜市,很多人通宵不眠。

3明: 月饼、联袂踏歌

到了明代,杭州人在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已经确凿可靠。且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除了亲友间馈送月饼外,那时的人们还习惯于在这天夜里泛舟湖上,或是在苏堤上“联袂踏歌”,异常热闹。

4清:中秋斗香

到了清代,杭城出现了“中秋斗香”的风俗,这是从中秋祭月衍化出来的一种样式。清代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中,就有提到:

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出售处以琵琶街为最多;即正月灯市,所售亦在是处也。大街店铺,多有供者。人家摆设,须于天井搭台,佐以各式灯景。亦有唱南词等书者。明月初上,极形热闹焉。

“中秋斗香”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风俗,只是如今已经不再见到了。

杭州赏月胜地


杭州人之所以特别喜欢中秋节,是因为这里的赏月胜景令人流连忘返。

1平湖秋月


康熙南巡时,亲笔在西湖湖畔题写了“平湖秋月”这四个字,后有人将其刻在了石碑上,这石碑立在白堤西端,于是那里就成为了一致公认的赏月胜地。

2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湖中的一个岛,岛的一侧,水面上有三个中空小石墩,在小石墩中间点上蜡烛,再用薄纸封住圆孔,烛光映入湖水,又成了水中之月,所谓“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分外别致。

3三生石谈月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西的坡地上,讲述着一则古老而荒诞的故事。说是唐代有一对好友,相约死后转世为人,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要在天竺寺相会。十三年后,他们信守诺言,准时赴会,于是留下佳话。

虽然这里称不上是著名景点,但中秋之夜到这儿,边赏月边说这段故事,也别有一番滋味。

4满觉陇闻桂赏月

中秋节选择到满觉陇赏月,桂花香则又给月光之夜增添一番变化莫测的景象,情趣盎然。

编辑/吴洁

版式/叶敏佳


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老师家底 | 人大代表 | 周末限行 | 地铁规划

钱江新隧道 | 中秋假期 | 杭州工资| 开学病

在杭州过中秋,必须是最ZAN的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