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6位手艺人拼匠心,138岁的弥陀寺“活”了

2016-05-12 杭州发布


弥陀寺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36位老师傅,历时8个月,复活了138年历史的弥陀寺古建筑群。修复后的弥陀寺将成为一个市民公园,最快本月底就可以和市民见面了。

7幢古建筑修旧如旧


体育场路弥陀寺巷,旁边是晓风书屋。顺着巷子往里走个200米,就能看到弥陀寺了。弥陀寺创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2005年,弥陀寺建筑群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从去年9月开始,弥陀寺修缮工程启动,至今所有7幢古建筑均已修复好,包括山门、大佛殿、念佛堂、藏经楼、老厅、新厅、法雨庵。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弥陀寺项目设计师郑殷芳说,“我们参考了弥陀寺的老照片,以及借鉴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基本原则是按照原工序、原材料、原工艺修旧如旧。”


按照规划,弥陀寺将成为一个市民公园,不能烧香拜佛。眼下,弥陀寺公园正进行景观提升,包括巷子口的道路改造、补种景观绿化、安装景观灯、路灯等,最快于五月底完工。


复活的古建筑里有哪些变化?


弥陀寺的最南面,就是著名的摩崖石刻,它属于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24米长,约5米高,相传清代高僧妙然法师云游到杭州,觉得这个地方有灵气,遂请来才子沈善登誊写经书——《阿弥陀经》,花了53天写完,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再雕刻而成。


3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面绿蒙蒙的墙,崖壁上爬满了青苔,还有各种污渍,字迹模糊不清。清理并不容易,工人们用蒸馏水和毛刷一点点把青苔刷下来,少的三遍,多的五遍,8个工人分成4组,整整清洗了半个多月。


如今,墙面露出了砖红色的底色,墙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接下来还考虑涂上防氧化的保护剂。


山门大殿两边,新做了2个镂空的圆形砖漏窗,直径1.6米,厚52公分,里面是个石刻的麒麟,栩栩如生。这是工匠师傅花了一周时间,打磨出来的。



往房梁上看,两边各盘着一条龙、立着一只狮子。这用上了古建筑修复中的技艺——堆塑。



堆塑,就是师傅们用水泥、白灰、麻筋等材料,通过捏、贴、雕、塑等技法,将手工捏塑成型的半成品一点点堆出来。每一个龙头,需要老师傅花8至10天才能做出来。



大佛殿入口两边,是一大块浮雕,上面有人物、莲花等元素、还有各种回纹,很逼真。据说这两块浮雕,花了20多个老师傅20多天时间。


36位老匠人精雕细琢

弥陀寺的蜕变,离不开36位民间匠人的付出。修复弥陀寺的师傅,是项目施工单位从东阳、临海等地请来的。因为这些地方木雕工艺比较高,艺人们手上有活。



来自台州临海的张道标,今年67岁,已经做了49年的木雕,曾参与复原了大大小小10几座古建筑。这一次,大佛殿上面的门楣修复,就出自他之手。


修缮老房子,每一栋都有大量的旧木。最难的地方就是要把原来已经腐朽的、坏掉的木构件,照原样加工修补上去。


“瞧!这块梁柱为了保留它的原貌,我们要把木块中被虫蛀的部分,经过劈、抛、打洞等环节,将它修复。”张师傅说,一根梁柱最少也要花3天时间。为了赶工,师傅们每天早上6点半就进场,天黑了才收工,一天要忙10个小时。



雕刻上面的花卉、人物等图案,一般要经过三道工序。第一道是描花,照着原来的木雕花纹画出来,第二道粗雕,最后一道是精雕。如果是大件或者更精细的木雕,需要更多的工序,花更多时间。


文字/毛长久

摄影/李忠                                                        

编辑/陈阳希

版式/黄晓好


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幼儿园招生 | 杭州一年总用水量 | 说话礼仪

 市民摄影节| 风情小镇 | 茶叶妙用

如果你也期待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城市公园,那就点ZAN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