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0年,塘厦石潭埔麒麟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大年初一
又到了看龙狮麒麟表演的时节
威风八面的麒麟
活泼可爱的狮子
带来的不仅是新年的喜庆热闹
更带来新年的吉祥与祝福
但你可知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它们轻巧闪挪腾移背后
有着怎样的付出?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
了解塘厦久负盛名的石潭埔麒麟队
看看精彩的舞麒麟是怎样炼成的
近期,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半,石潭埔社区居委会大楼三楼的非遗传承基地,石潭埔麒麟队的队员都在抓紧时间训练,为春节期间的演出做准备。七十多岁的总教头和六十多岁的教练都泡在这里,一招一式纠正着年轻队员的动作。从不足十岁的幼童,到十几岁的少年再到二十来岁的舞麒麟主力,个个神情专注,一趟趟练习莫家拳套路,以及麒麟玩耍踢青、竞采等动作,拳脚生风,喝声大振。
据了解,来教授技艺的师傅以及参加练习的学徒们,都是牺牲自己业余时间前来参与这项活动。而支撑他们付出如此热忱的,是石潭埔舞麒麟载负的文化传统以及深深的荣誉感。
石潭埔麒麟队
石潭埔舞麒麟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民间传统,1949年以前为村民组织的民间麒麟队,逢年过节开展活动。1964年,石潭埔麒麟队成立,设麒麟武馆,有队员40多人,不久停止活动。1983年,石潭埔麒麟队重建,并设武馆,有队员30余人。随后,诸佛岭、龙背岭、莲湖石头岭麒麟队相继成立,麒麟表演活动在塘厦再度盛行。1988年,各村麒麟队停止活动。2002年7月,石潭埔麒麟村第三次成立,有队员60余人。
舞麒麟是塘厦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1949年以前即有部分村组织民间麒麟队,逢年过节开展活动。而此间,石潭埔的舞麒麟又比较突出和知名,声名传播到周边地区。
石潭埔麒麟队的三位老教练,跟小编谈起几十年前的往事,他们都参加过以前走村串寨舞麒麟表演,一时非常感慨。
(老队员黄荣华介绍石潭埔麒麟队历史)
改革开放前塘厦是地道农村,土里刨食的农民收入不高。每到过年时节,村里那些平日练武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便组织起来,扛起队旗舞着麒麟,挨家挨户开始拜家门,想以此来增加一笔收入。但这个利是也不是那么好得的。麒麟有取青的设定,有时候农户会用青菜或者其它东西系上红包当作那个“青”,设置难度来考验拜家门的麒麟。老队员黄荣华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户人家拿着利是在二楼阳台上让他们来取,阳台离地面足足有六七米高。没办法,他们只得一个站在一个肩上,叠了三层罗汉去取。毫无保护叠了三层罗汉本已很危险,但那户人家还觉得不够刺激,每当麒麟头去取利是时,便一提溜将利是高高甩起,就是不让取走,来回逗,反反复复四五次,累得最下面垫底的人大汗淋漓快支撑不住,而最上头的人顶着麒麟头,视物不清,摇摇晃晃还得做动作,说吉祥话,也是苦不堪言。
(1983年春节,石潭埔麒麟队外出拜家门)
“就觉得我们好像是乞丐一样耍,去乞讨,要那个红包,自尊心很受不了”黄荣华说,费尽力气讨来的红包,多是一毛、两毛、五毛,偶尔能有几块钱就已经很了不起。那时候也没有汽车,他们走村串寨都靠走路,一天走的路加起来有五六十里,加上打拳、舞麒麟费的力气,一个春节要瘦四五斤,“最后每个人大概能赚到100块钱,够买一包化肥”想起过去吃的苦,又看看现在眼前的光景,黄荣华爽朗的大笑起来。
(非遗传承人黄汉光参加元宵汇演)
72岁的黄汉光,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每次只要他亮相表演现场,都会赢得大家热烈掌声。他是石潭埔麒麟队能坚持到今天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塘厦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形势向好发展,黄汉光便开始帮助自己的师傅重新恢复麒麟队。没人,自己三十多岁还上场表演,游说村里的青壮年;没钱,找旅居香港的黄姓同乡赞助,靠6000元港币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纷纷奔向经济发展第一线,麒麟再一次遇冷。
进入2000年,随着塘厦经济地位提升,政府重视文化发展。2002年7月,随着塘厦经济地位提升,在当时社区的支持下和黄子敬等多名企业家的赞助下,石潭埔麒麟队第三次成立,大规模发动村民、学生进行麒麟和莫家拳武术训练,吸纳了60余名队员。此后,石潭埔麒麟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石潭埔社区麒麟武术团及莫家拳传承基地于2010年10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塘厦舞麒麟于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基地于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麒麟队进行支持,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平台使其发展,邀请专家对麒麟队进行指导、提升。石潭埔麒麟队一改过去纯靠个人奉献和坚持的情形,有了强劲的发展支撑。
塘厦镇府大力扶持舞麒麟传承保护工作,形成了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社会管理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镇文广中心从2009年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保护规划,重点是发掘、保护、发扬舞麒麟。
近年来,塘厦镇每年对成立龙狮麒麟队的社区给予资金扶持补贴,大大提高各社区龙狮麒麟队的积极性,并利用考核方法等各种方法监督社区把补贴资金用到实处,促进龙狮麒麟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全面发展。(新闻链接:塘厦8支社区龙狮麒麟队同台考核,精彩不容错过!)
(黄汉光在石潭埔麒麟队陈列室)
但不是有了政府支持就可以一劳永逸,黄汉光明白,要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还必须要与时俱进,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他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引导下,开始了对石潭埔舞麒麟的改良之路。
“传统的舞麒麟只有一条麒麟,视觉效果单调,节奏也比较缓慢,年轻人不喜欢”,他将一条麒麟独舞升级为2条、4条、6条甚至9条,表演节奏也提速,增加动作,制造冲突看点等等,还吸取舞狮、舞龙的一些元素,提升表演难度,“以前人说麒麟不上高台,只有狮子才有,但为什么不能呢”,在他编排下,麒麟上高台、登大鼓,取青环节也增加了竹叉、盾牌等进行挑逗,将武术表演融合进来,让麒麟表现力更加丰富、立体。在麒麟的造型上,他们也进行了改良,麒麟头造型更加轻便,造型增加“萌感”增强观众缘……
而且,为了让年轻后生迅速掌握舞麒麟的节奏,黄汉光通过整理和归纳,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把乐谱“写”下来。他将锣、鼓、唢呐、麒麟等等舞麒麟涉及到的东西用不同符号代表,遂将上一辈只能口口相传的曲子“写”下来。后生们看着谱子能进行默记,再加上实演实训,学习效率较以前提升两三倍。
石潭埔麒麟队在塘厦的名头越来越响亮,从镇走向省市,拿下了不少有分量的奖项。
石潭埔麒麟队获奖记录
2010年:2010年东莞市第四届龙狮、麒麟运动大赛(舞麒麟)一等奖;
2011年:广东省第三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创新组)金奖;塘厦镇2011年麒麟舞比赛(金麟献瑞庆中华)金奖;
2012年:广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大赛中凭借“塘厦麒麟绽放七彩光“获得(创新组)金奖;
2013年:黄洞村2013年新春麒麟大汇演(优秀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塘厦舞麒麟);
2014年:黄汉光被认定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塘厦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广东省首届麒麟文化麒麟舞比赛—根与魂—麒麟·清溪(传统组)金奖;
2016年:石潭埔麒麟武术团团长黄子敬同志经东莞市民间文艺协会塘厦分会研究决定,特聘为东莞市民间文艺协会塘厦分会会长;
2017年:荣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参加2017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开幕式表演及世博会三日游园活动;2017年塘厦镇武术比赛青少年集体 银奖;2017中国(深圳)首届“麒麟王”争霸赛 银奖;
2018年:迎国庆·2018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 银奖;东莞市民间文艺家——黄汉光。
2017年,石潭埔麒麟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上进行表演。《麒麟舞吉祥》锣鼓奏响,麒麟献瑞,翻飞舞动的麒麟展示的是中国风情、中华武术,吸引了大量周边场馆的参观者聚集围观、合影,世界各国的观众纷纷为石潭埔的“汉子”们点赞!
身后悬挂的是鲜红的国旗,每一个外国人过来观看时,说的是“China”、“Chinese Kung Fu ”,民族自豪感不由得在每一个队员心头油然而生,他们此刻代表的是广东,是中国,每一个动作不由得要做得更到位更有力,那是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正是这份责任感、自豪感,让舞麒麟的老一辈不计报酬努力向后背传授技艺,也正是这份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后生们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吃苦流汗去跑去练,他们希望这个东西,会经由自己之手代代传承。为了更好地将麒麟舞和莫家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现在,石潭埔麒麟武术团利用假期和晚上开办小学生培训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好爱,发掘好苗子。同时,这些老教练摒弃陈规旧俗和门户之见,不限男女,不分本村人外地人,敞开大门,只要愿意学麒麟舞和莫家拳,都可以来免费学。
基地的墙上有一副非常醒目的书法,飞扬的大字写着:笨鸟先飞早出林,笨人勤练武艺精。这是进入基地学习的孩子在上第一课时都要求铭记在心的警训。也许靠的就是这份自认笨拙、勤学苦练的劲,石潭埔的麒麟队才如此虎虎生风,做事与做人都是同一道理,没有捷径。
文图:雪芬、继伟
编辑:秋平、雪香
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