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看望文艺、社科界别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在南艺引起热烈反响
NUA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我校广大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难掩激动的心情,纷纷围绕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畅谈体会和感想。
徐利明: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心十分激动。总书记的讲话时间不长,给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提出的四点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以“人民”二字为核心意涵,高屋建瓴,对为什么人,如何做,以及文艺工作者、社科工作者的自身修为,都作了精辟的阐发,并给予我们以热情诚挚的关怀与激励。我听了以后,深感作为文艺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一所全国著名高等艺术学府的教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要反复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化入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求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岗位上为人民、为时代多奉献精品力作。
南艺作为一所著名的艺术高校,艺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在全国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艺术理论研究本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我们要认真学习、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讲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艺创作、理论研究的大方向,以人民的情怀融入我们的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中去,融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中去。不仅要搞好我们自身的修为,同时教育与引领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与时代同步,有人民情怀的新一代艺术家与学问家。
当今社会浮躁风气很盛,文艺界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难以出精品;学术界时见学术失范,道德沦丧之例;教育界也常有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品行恶劣,造成很坏影响。“三俗”恶习已成社会之病,假恶丑大行其道,而真善美的发扬光大有待大家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正如及时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扶正祛邪,是我们反对种种社会乱象的强有力思想武器。我深切地感受到,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明德引领风尚,以深沉的家国情怀、炽热的人民情怀,坚持用心用情用功投入艺术创作、从事理论研究、搞好教学工作,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人民的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
杨明: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新时代强音,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鲜明指向和重要遵循,对发展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南京艺术学院承担着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要坚持与新时代同步伐。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承担新时代文艺事业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发挥高等艺术学府的优势,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转变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时代精品。我们的艺术教育、生产与实践必须具有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鼓励支持师生更多投身时代和生活,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努力通过艺术教育和创作成果为讴歌人民的伟大奋斗多作贡献。艺术院校的各项工作也要以师生为中心,我们要为老师施展才华、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我们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要全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莘莘学子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艺术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为培养新时代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贡献南艺人的力量!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他的讲话把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文化文艺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践行并完成为国家树形象,为民族铸灵魂这一伟大使命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如习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文化艺术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进一步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这一段话既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做出了高度总结,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高等艺术教育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如何使未来的文化文艺工作者们能够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高等艺术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其中既有新的挑战,但也有着更多、更广泛的机遇。
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的第一目标,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心中装着人民,肩上担着责任,扎根中国大地,放眼世界变化,那么我们的文化文艺事业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沈义贞: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对此,我不仅坚决拥护,而且深有感受。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对电影的现实品格的研究,但是在既往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我们的主张或呼声响应者甚少。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影理论界追逐各种热点,制造各种现象、话题,玩弄各种时髦的概念、术语,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地研究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仿佛一提现实主义就是过时的老土。创作界更是如此,这些年在大众化、娱乐化、商品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大多视票房为唯一追求,视类型为获取票房的灵丹妙药,而忘却了现实,甚至逃避现实。以致于绝大多数电影沉迷于各种古装世界之中,动聊穿越,游戏、戏说层出不穷,等而下之者还“三观不正”,不仅糟蹋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误导了今天的青年观众。殊不知,真正优秀的、经典的类型片其内在的精神都是现实主义的,也就是我们曾经强调的“类型其表,现实其里”。也正因此,我们认为,习总书记在本届两会期间对文艺界、理论界提出的重视现实的最新要求,可以说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为今后我国电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学派的建立,而且必将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均与这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灵魂。5000年铸就的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放眼世界,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的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的作为。
习总书记说: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切成就和荣耀都归功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我们要深入理解,做到实处,不断以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把70年中国发展进步和40年人民的精彩生活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理论界需要认真梳理,把握正确方向,有责任、有担当地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价值、中国艺术样式阐释出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培根铸魂”,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国文艺界和社科界工作者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我在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时深深体会到,发挥文艺铸魂的作用,就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起到唤起、吸引、感染、传导和引领人民奋进的推动作用。
“培根铸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艺指导思想,他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缺乏理想与信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的伤害。我们要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艺方针,乃是对“培根铸魂”浇注的一道道钢铁梁圈,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古典“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是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神之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根铸魂”,切中了当今我国文艺发展之肯綮,为打牢文艺创作的深厚根基夯实了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艺铸魂贵在根筋坚实,寻根探源的关键,贵在寻找到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源。
于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早在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后来又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最近的这个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个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奉献人民”的“精品”,应该是能够“引领风尚”的“明德”;而所谓的“思想精深”,也正在于能够“用明德引领风尚”。
“引领风尚”需要“明德”,而“明德”一词语出《大学》首句,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弘扬“明德”;而这个需要大力弘扬的“明德”,指的是精一、专一、惟一、纯一之德;这个德之“一”,用《大学》的话来说,叫做“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大学》告诉我们,修身先要正心,正心先要诚意,诚意先要致知,而致知在于格物。所谓“格物”,即“穷究事物的原理”,是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于《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宋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致这种人人具有、个个自足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将其扩展到万物事象之中。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明德引领风尚”是对艺术家提出的高标准,是艺术家在“格物致知”、在“致良知”的“修身为本”后才能实现的高境界。
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培根铸魂,即培育中华优秀文化思想之根,铸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魂。南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培根铸魂,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学术创新等领域,用中国话语创建中国理论体系,用中国理论体系解读中国的艺术实践,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文艺界、社科界着力之核心。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生活是艺术创作之源泉。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汲取艺术创作之灵感和养料,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聆听和记录新时代的声音,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这是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根本所在。
- 本期责编 -
排版 胖楠
- 推荐阅读 -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
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欢迎点好看!一起给南艺点1912个好看!
你点的每一个好看,南艺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