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

周星 刘伟冬 南京艺术学院 2022-05-17



周星、刘伟冬对谈: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之路与综合性素养的趣味追求

/ 周星(特邀主持)  刘伟冬


结识刘伟冬教授很早,在他任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称“南艺”)副校长主管本科教学的时候,我因为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深入南京艺术学院考察,那时年轻的刘校长精明能干、顾全大局的细心和周到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执掌南艺,在学校发展的全面性把控以及整体的学科专业的拓展上,也显示了周到长远的瞩望性。我们又同时在早期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担任出题专家,相处了10年之久。在一些不同的学术组织中,我们也常有各种学术探讨、碰撞的机会。他的幽默、机智和多才多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不时探讨一些历史掌故,向他请教一些外语的问题,还有对美术史论相关知识的求教中,我都获益匪浅,我们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中相互帮助。现在,借这一次与刘伟冬校长对谈的机会,我想会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办学理念、他的学术成果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建党百年与百年南艺





周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我们一代人都是在党的培育下成长的,伟冬校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的南京艺术学院的校长,是如何看待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关系,以及对南艺党建和建党百年关系上有什么样的认知?


刘伟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到今天,将中国成功推向了世界,带入安定且持续向上的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有坚定的价值观,把握着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发展方向。党始终把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这也和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的目标一致。包括我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南艺的发展,都受益于党的培育和引导。伴随着中国建设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南艺不断前进。没有中国共产党,南艺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蓬勃发展的局面。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包括南艺作为全国出色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体制建构等方面的成效就无法实现。所以,在党的百年生日之际,我们由衷地感慨,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也是使我们每个人生活得越来越好的历史。而我们也应为能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和人民的艺术文化事业奉献一点力量而感到自豪。


其实,作为百年老校的南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期的韩乐然教授,在192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曾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在上海工作,是我党在艺术界最早的党员之一。从该校走出来的黄镇、沙飞、吴印咸和武石等红色艺术家,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贡献了力量。黄镇的《长征速写》、吴印咸的《挥手之间》等优秀作品都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些伟大瞬间做了永久的定格,让今天的人们依旧能够通过生动的图像走进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由我主持的2019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研究”,正是呼应建党百年这一光荣的时刻,用学术研究成果来彰显党的光荣历史。


周星:的确,就如刘伟冬校长所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个自身不断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幸福生活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带领人民推翻了旧的时代,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断带领人民向美好的生活进军。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经过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艰苦奋战,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精神状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展示了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发展气象。2020年,我们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发展,从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的巨大创造性。新的百年再出发,让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盛的目标更是令人瞩望。我们理当珍惜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也一定要坚定地捍卫党的价值观、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我们坚信,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将从全方位的角度得到越来越向上的发展。由此,我们回到您执掌的南艺的具体发展上。您相伴南艺并且躬耕多年。作为中国综合性的八所艺术院校之一,南艺拥有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而令人瞩目。那么,南艺是如何具有这样的实力的?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人们对南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艺术学科的建制传统和优势又该如何理解?请概要而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南艺现有的学科建制、发展特色等。


刘伟冬:其实在南艺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您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是这段时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首先表示由衷的感谢!在回答您的问题前,我想借用恩格斯曾经说过的话——“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过程的集合体。”南艺的学科发展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努力,这就是百年办学的历史积淀。一代代南艺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在关键时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地创新工作,这些因素都是现有成果取得的基础和动力。


1912年,年仅17岁的刘海粟约同画友创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初设绘画科,再设西洋画科、中国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等师范科和初等师范科,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艺术专门学校,拉开了中国新兴美术运动的序幕,开创了中国新式艺术教育的先河。1922年,颜文樑等艺术家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走现实主义艺术教育和实用美术的道路,开办的印刷工艺科、动画科乃是我国艺术院校的首创。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这两所创办于民国时期的著名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组建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无锡,1958年迁址南京并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迄今为止,学校办学历史已长达109年,南京艺术学院这个校名的使用时长也超过了一个甲子,这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在1952年三校合并后,学校办学实力大幅提升。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南艺聚集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如美术学科的刘海粟、俞剑华、刘汝醴、谢海燕、陈大羽、朱士杰、温肇桐、苏天赐、李长白,工艺美术方向的陈之佛、高孟焕、张云,音乐学科的甘涛、黄友葵、瞿安华、洪潘、马幼梅、盛雪等,为学校后来的学科发展和综合性特色的彰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南艺成为改革开放之际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1978年就招收了中国画、油画、美术史论、工艺美术、民族器乐、钢琴、民族音乐史7个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5月,美术历史及理论、中国画、声乐演唱3个专业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始终高度重视美术史论的研究和教学,像刘海粟、吕澂、滕固、黄忏华、潘天寿、姜丹书、郑午昌、傅雷、俞剑华、温肇桐等,根据教学需要编著了一大批美术史论著作,部分甚至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组建后,由俞剑华领衔,包括刘汝醴、姜丹书、施世珍、罗尗子、林树中、陈积厚等10人组成的美术史论教研团队,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重镇,成为全国最早批准授予美术史论硕士点的专业。1986年,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南艺的学科建设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2年,学校抢抓机遇,音乐学科先后引进了居其宏等三位教授,使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得到了充实,成果也得以充分彰显。我常说,人才引进是有不同量级的,有的人就是增加了一个数据,而有的人则是一面旗帜、一个阵地,像居其宏教授就是音乐学科阵地上的一面旗帜。他的加盟大大增强了南艺音乐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在2003年的第九次学位授权点评审中,音乐学顺利地拿到了博士点开设资质。2005年,学校在美术学和音乐学两个博士学位点的基础上又申报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获得成功。可以这样说: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此,学校的综合特色和整体实力不断彰显,学校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同年,学校设计艺术学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被学校自主增列为博士点,2007至2008年,又先后自主增列了电影电视学、数字媒体艺术和文化产业研究三个博士点。2007年,学校又获批设立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为科研、研究生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第13个门类学科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结果的通知》,学校获得艺术学门类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五个一级学科又同时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实现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大满贯”的高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艺的五个一级学科中的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进入了A类等级,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科获评B+等级,形成了学科优势强的综合高地。


周星:如数家珍地讲述南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演进提升,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刘校长对南艺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意味。他尊重历史,同时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班子成员一起为南艺的全面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也见证了南艺从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学院慢慢超越自身,超越相关的学校,成为中国少有的开设了全部艺术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在这里,历史积存的因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代代南艺人为南艺成为全国顶尖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所作出的奉献,激发学科之间的影响和相互的促进也同样起到很大作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南艺得到很好的体现。研究南艺的历史与现实,和研究南艺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凸显各学科自身的优势同样重要。



综合艺术教育的建设理念





周星:南艺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更不断地进取努力,加上明确的目标,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实至名归。我想接续探问的是:南艺具有那么好的优秀传统的基础,现在这所学校最突出的特点应如何概括?它的学科发展和学科综合性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在南艺的发展构想中,应该在哪些方面优先发展或者进行综合性发展?


刘伟冬:南艺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的综合性。近年来,学校也在不断深化挖掘综合性特点,放大综合性优势。2018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传统、弘扬创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综合性艺术大学,不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新思想,提出了“彰显中国特色、追求国际一流、突出综合优势”的发展思路。当前,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除传统的戏曲专业外,学科专业基本上涵盖艺术学各门类,既有传统的技法类专业,也包含艺术学史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舞蹈学等理论专业,还有像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等建立在综合优势基础上的跨门类专业。


近年来,学校凝练出“学科融合、专业融通、方法融汇、政企融入”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学科相互支撑形成整体力量,不断提升综合性实力,使学校在艺术学领域的影响不断提升。总结下来,主要从四个方面突出综合性特点和优势。


一是美的精神的养成。把立德树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以及美育和通识教育作为各学科教育的底色。品德和美对艺术各学科来说是共通的,学校通过举办闳约大讲堂、《大学艺术美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开发、南艺通识教育读本的编撰和出版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于艺术总体精神的塑造和整体艺术素质的养成,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高艺术品质的人才特色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是走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南艺学科比较全,而且发展相对均衡,这是特色,而只有走各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才能把鲜明的既有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学校着力于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相互借鉴,形成了艺术学科整合发展的态势。


三是促进专业之间的融通。一方面着眼于各专业的共通点,在方法上互通,在教学内容上互鉴;另一方面,寻找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汇点,实行跨学院联办专业、跨专业联合课题、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交叉、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使艺术各专业具有了新的内涵和特色,从而推动新型综合交叉人才的培养。


四是跨专业联合创作。通过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撑,形成整体创作力量,具有承担重大创作项目、综合性创作项目的创作创新能力。如连续举办六届的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样式整体地、全方位地在同一个时空中向社会集中呈现学校综合性办学成果,已经成为南京市乃至全国艺术教育界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学校综合性优势的最好体现。


周星:注重综合性均衡而凸显实体的学校形象,不仅是我个人对南艺的认知,整个艺术学界对南艺的认知大都是如此。显而易见的是,南艺显现最为集中、最为凸显的是综合性的艺术大学样貌。在我的印象中,南艺把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建设作为办学的重要方向,也始终秉承发展综合性艺术的基本规则。而事实证明,很多单科性的艺术院校在近几年也试图在自己的单科优势基础上,创建和扩展多样的综合性的艺术学科,以凸显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刘校长这里特别提到的“学科融合、专业融通、方法融汇、政企融入”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就是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基础上,从学科专业、办学理念和面向社会的思路上拓展和提升南艺的学科水平。



艺术学科的“新文科建设”理念





周星:一般而言,教书育人有各种评判标准,而一所学校丰富所在地域的艺术文化景观,并且以美好的艺术形象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上也是一个艺术院校教书育人的出色成果。南艺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艺术文化事业贡献颇多。近几年来,南艺每到特定时间就有一个人们期待的举动,即每年的520毕业展演嘉年华,一时轰动南京城,不少人期望进入校园观赏,甚至一票难求。一个学校的教学和育人成果能如此嵌入一个城市生活并产生重大影响,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吧?


刘伟冬:我们对520毕业展演嘉年华的口号就是“一校展演,全城盛宴”,这不仅是南艺展示学校整体性、借艺术才华为社会服务的体现,同时也是南艺的艺术文化水平接受社会点评的一项举措。从实际效果来看,嘉年华让人们深入认识南艺,让学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这同时也是对南艺整体教学水平的承认,无形中吸引了更多社会企业关注南艺,为学生就业、创业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近几年来,我看到不同的地方艺术院校也有类似的举措,但是我们南艺还是以综合性的艺术院校的风范,让学校变成了整个艺术展演的鲜活场域。让艺术的目光聚焦在整个学院之中,有助于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专业有多美好的社会的呼应性,同时检验自己在校学习效果,并看到最终能呈现出的艺术风采。当南艺的艺术展演越来越轰动的时候,当然也会有更复杂的问题要应对,比如安全问题、展示形式的把控问题。这也印证了随着教学的深入,随着适应社会展演的深入,我们要应对的问题更多,我们也需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周星:尽管我没有到南艺参加过520艺术展演嘉年华,但是凭着人们不断地传扬,就知道这是一个冒着安全风险但能让学生接触社会、让市民了解学生和学校、让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更直接面对南艺毕业生的良机。学校领导班子以学生为主、有效服务学生目标的实现,是呼应社会艺术文化需求的一种积极举措,的确值得肯定。


那么,南艺面对当下的新文科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您如何理解新文科建设对南艺发展的意义?以您所在的学科为例,新文科与自身发展建设有何关系,新文科建设会给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契机与新变化?宏观来看,您如何理解实施新文科建设的艺术学科发展对于新文科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既保持自己的优势,又能够促使艺术学科有更大的发展?


刘伟冬:新文科建设首先强调的就是交叉融合,而这恰恰是南艺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特色。我一再强调,综合是南艺的最大优势。本世纪以来,学校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瞄准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将艺术学科与工科、文科、管理学科等融合,打造新的艺术样式、发展交叉学科。2006年,学校成立了传媒学院,2008年又先后创办了工业设计学院和文化产业学院,像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等就是基于艺术学科和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产物。这些专业又不同于单科艺术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类似专业,具有鲜明的南艺特点,即建立在对各艺术本体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学科技术、方法和工具,对艺术进行技术化再造或者价值重组。南艺深厚的综合性艺术土壤是这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当然,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间知识重组和互鉴,新文科建设还要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还要避免简单化的科技驱动和简单化的以市场为导向,关键还是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我所在的美术学科为例,1912年,刘海粟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把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系统地引入到中国来。10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在基本架构上,一直延续过去的模式,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西方的知识经验系统与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的那样,“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前,我们正处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新文科建设,包括艺术学科建设需要我们开辟中国的知识经验系统和话语体系。这两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


此外,培养时代新人也是新文科建设根本的内在动力。人才培养,首先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艺术院校培养人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也是我在任期特别强调和切实落实的事情。所谓立德,既要有大德,就是要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也培养好个人的私德,就是要洁身自好、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敬畏学术、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等等。这些都要通过我们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来完成。还有就是环境的影响力和涵化功能。这几年,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花了很多工夫,致力于打造有灵魂、有品位、有魅力的开放式校园,就是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校园和艺术教育场所的环境育人功能。高校要培养时代新人,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因为艺术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不断的打磨逐渐得以提升与进步,眼界和审美能力才是艺术家上升的天花板、成长的最大制约因素,而眼界的提升比技能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才会花大力气建设美术馆。开馆以来,引入了诸如奥托·迪克斯、弗朗西斯·培根、乔治·布拉克、乔-彼得·威金、L·S·洛瑞、肖恩·斯库利、井上有一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作品,以及举办文献展和毛焰、周春芽、缪晓春、邱志杰、岳敏君等众多国内一线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展,再加上高水平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为他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竞争力基础。我们的美术馆也连续多年被《国家美术》杂志评为全国“年度十大艺术机构”。


周星:刘校长对于新文科建设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您所提到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间知识重组和互鉴,新文科建设还要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还要避免简单化的科技驱动,简单化的以市场为导向,关键的还是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我们在探讨新文科建设的时候,都会思考关于如何交叉、如何融合、如何使自己原有的学科体制优势得以发挥又能适合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时常会用“守正创新”来做一个概要,即守正就是把持原有学科所需要的人类知识体系所承传下来的学科和专业建制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有创新的基础。而我认为,艺术学科的守正最核心的东西是“审美品质”,对艺术学科而言,审美是它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础。创新也不是无目标的随意打破、随意去探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所以,刘校长所说的“避免简单化的科技驱动和简单化的以市场为导向”等的认识是有深刻道理的。



对美术学科发展的认识





周星:我接着要探寻的是关于您所在的南艺的品牌学科——美术学。您作为南艺美术学科重要的代表人物,聚焦到南艺的美术学科上,它的优势、发展趋向以及现在所处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目标,如何进行建设,对此有何设想与规划?


刘伟冬:美术学科一直是南艺的传统优势学科,尤其是在美术史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有非常好的传承和积累。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起,近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史论大家,如吕澂、陈师曾、傅雷、滕固等,到南艺的俞剑华、刘汝醴、温肇桐、林树中等,再到今天以费泳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学者,每个人都秉承着高度的学术自觉,一代代薪火相传,构筑了很好的学科梯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科以不到70人的师资队伍,取得A类等级,实属不易。


从发展规划和目标上来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美术学科跻身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109年前,老校长刘海粟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为现代艺术教育奠基,那同时也是南艺美术学科的起点。在今天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也走到了新的历史交汇点,我更希望南艺美术学科能为新文科建设,尤其是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美术学科贡献力量,这是南艺人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周星:我也希望如刘校长所愿,南艺比较强势的学科美术学科能够尽早地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南艺的美术学科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即在国家的重要的A类学科之中去独树一帜地凸显自己的特色,同时和各专业化的单一性的美术学科同台竞技,突出和发挥南艺的综合性优势,并且在新文科建设之中找到自己不可取代或者说独有引领性的优长也许更为重要。



鲜活的生活趣味侧面





周星:最后我们将对谈角度转到您自身。其实刘校长的专长不仅在美术领域,具有美术史论等的学术优势,您在文化、地域史料和人文学科、人文素养等方面也有多样的探索与成绩,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在绘画以及史论,包括诗歌创作和翻译等方面的多样趣味和爱好。这些意味着什么?您认为一个综合性艺术院校校长需要怎样的文化追求,这对于学科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伟冬:我以为综合性艺术学院领导人的文化追求应该是多元的,这里有很多的选择和可能,我也只是一个选择和一种可能,不具代表性。我大学读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读的南艺美术史论专业,师从刘汝醴先生,1987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南艺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高级形态,我一直以为,只有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意识的人才具备创作美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种爱好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和艺术意趣的体现。就如我画画一样,我在2009年正式开始创作油画,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事实上,早在孩童时期,我就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上学后,在同学间也小有名气,他们都知道某某班的刘伟冬在黑板报上画毛主席的像是不用打格子的。上中学后,我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开始接受一些基础的训练,常常在课余时间去专门的教室画一些写生。在南艺读书工作的最初20多年里,我几乎没有真正动笔作过画。但必须强调的是虽未画画,却读画无数,无论古今中外,均有涉猎。正如古人所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种经历对我眼界的提升和趣味的培养极为重要。我的绘画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了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视野和眼界的重要性。


文学、诗歌和艺术之间有很大的共同性,都是情感的表达,既没有特别的功利性,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我的文学诗歌创作也是这样。我在理论研究的写作间隙,喜欢读读闲书,写写散文,写写诗,以“漠及”的笔名发表了不少的文章,纯属一种爱好,当做相对严谨枯燥的理论研究和繁忙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种调节,没有目的,也没有特别规划,很少发表。许多年之后发现篇数竟然可以积累到结集出版的数量。我在读泰戈尔的《飞鸟集》时,一般都是中英文对照着读,由于发现现有的中文版本的有些译文还有精益求精的空间,于是就利用时间的边角料进行翻译,最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反响也不错。就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文学艺术是“在人类面前展现人类自身”,对于完全人格的养成、有趣灵魂的塑造极为重要。所以,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才把文学艺术,尤其是美育视作“思想启蒙”“民族救亡”的工具,视作“完全之教育”的目标。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也是我一直强调要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一直认为,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培养一两个艺术大家远没有塑造千千万万个温暖的笑脸和温润的心灵重要,就像有一年我在毕业典礼上跟毕业生说的那样:“无论呈现的是灿烂光芒,还是星星之火,只要你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给予社会一种正能量,这就是南京艺术学院教育最大的成果。”


周星:对我而言,和刘校长接触的时候,除了工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您都是那种机智幽默、趣味无穷的。我想,这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人才包括管理者具有的从内在生命中散发出一种热爱所致,即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都拥有一颗向善的对生活抱着美好愿望的心。如刘校长所说,这样能给予社会或他人,也同时给予自己一种正能量。还有,从刘校长的文化趣味和日常状态,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心态。这种心态,我想正是刘校长综合素养和生活趣味的综合体现。

 





-本期责编-来源:《艺术教育》2021年7月刊排版:许诺


出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 推荐阅读 -
1.立秋 | 凉风有信,立秋至2.志愿服务,“艺”者先行②丨涝疫结合的2021,我们在一起!3.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 | 这里为什么叫“苏南小延安”?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让我们点亮1912个赞和在看,让世界看见南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