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校徐利明教授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NUA 南京艺术学院 2023-06-17


3月3日,我校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教授与江苏地区全国政协委员一起乘飞机抵达北京,出席3月4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3月3日 徐利明乘飞机前往北京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同时也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开好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徐利明教授发挥委员职责,充分调研、认真撰写《关于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关于加强对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的提案》,将南艺人的声音带到大会上。

徐利明在大会现场


徐利明教授接受《人民政协网》采访

 

进一步激活新生代侨胞的海外汉语活力


新生代侨胞,主要指在“中华圈”(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新生代华人华侨。如何增强新生代侨胞内生性的文化归属感,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徐利明看来,新生代侨胞大多汉语能力较弱,难以实现文化共情,陷入文化传播的载体困境。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当他们越来越亲近中华文化,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和文化精神时,他们的求知对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因父母辈的文化素养不平衡、不稳定,无法满足新生代侨胞的求知欲。”徐利明说。


如何激活新生代侨胞的海外汉语活力?徐利明建议,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生力军”——中青年留学生群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华文化研究、传承与传播等方面的优势,用好华人华侨社区的民间力量。


“同时,中国政府应鼓励中青年留学生群体在海外形成汉语圈,加强同华人居住区的联系、沟通、交流以至文化传播合作。”徐利明建议,可将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拆解到华人家庭当中,进而在华人社区激活汉语载体。


徐利明表示,还应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作用,让汉语更加“生活化”。“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应鼓励海外中青年留学生在一些海外社交平台上用汉语发声,并构建海外的汉语自媒体平台,促使汉语成为网络中新生代侨胞‘朋友圈’的重要语言。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国各地各种文化环境下找到合适的土壤,形成与当地特色相融合的教育、艺术、饮食、娱乐等,让中国文化走进华人华侨家庭,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激活。”


徐利明同时建议,应大力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产业,依托孔子学院平台让文化产业“出海”,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


“在推广工作中着重选择‘破圈’的新媒体、‘大V’、优秀的视频制作者,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发表文章、开展活动、推广视频,让中国传统节日的触须延伸到网络的各个角落;有序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培养忠实的中国文化粉丝,实现同频共振,影响华人华侨群体,并以此形成家族传承。” 徐利明表示。

 

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多数农村地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但大多是临时设立,有关组织成员存在缺乏专业知识,应急处置经验不足、防控措施有失科学规范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表示,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组织架构不完善。


在徐利明看来,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规则,加之农村卫生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应急资金和物资保障不足、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建议尽快推进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明确其职责,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徐利明表示,要健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组织架构,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管理机制,转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模式。


“促进以疾病预防控制条线为主的管理模式向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强与周边乡镇卫生院的信息联系对接,发挥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盖边沉底’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徐利明建议,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上下联动, 横向互动、内外协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才问题依旧是短板。徐利明建议增加卫生人员配备,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卫生部门要制定适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招引计划,加强推动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提高农村地区卫生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医学生到农村就业。制定系统的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应急水平。建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下基层的长效工作机制,下派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挂职,通过指导、监督、帮扶,促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徐利明还表示,要加大应急资金投入,保障应急物资供应。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投入和物资储备,将投入重心由医疗领域向公共卫生领域转移,加大对农村卫生环境与传染病防治宣传的资金投入。建立高效的农村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做好应急物资的战略储备工作。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应急物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下沉与应急物资的统一、合理、适度调配。


“加强农村地区预防和危机意识教育,这也很重要。各地还应根据情况制定农村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应急教育方案,定期通过培训和演习来加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徐利明补充说。


徐利明教授接受《新江苏·中国江苏网》采访


我们一起向未来︱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培养高素质“赤脚医生”,补齐农村卫生短板


  “目前,农村地区医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乡村医生执业化比率较低,对传染病的诊疗水平有限,要增加卫生人员配备,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提出补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我作为政协委员,应该贡献自己的智慧。”徐利明介绍,2021年,他到江苏多地农村进行走访,发现了农村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


经过调研,他发现,目前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组织架构还不够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后,多数农村地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但大多是临时设立,有关组织成员存在缺乏专业知识,应急处置经验不足、防控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他还发现,农村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规则,医务人才短缺且应急资金和物资保障也不足。

 

徐利明建议要健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组织架构,尽快推进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明确其职责,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同时,还要健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管理机制,转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模式。


“赤脚医生”曾经为农村医护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徐利明提出要增加农村卫生人员配备,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卫生部门要制定适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招引计划,加强推动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让农村拥有更多高素质的赤脚医生。”徐利明说,不仅要培养更多医学生,也要提高农村地区卫生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他们到农村就业。


针对应急资金不足这一方面,他建议要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投入和物资储备,将投入重心由医疗领域向公共卫生领域转移,加大对农村卫生环境与传染病防治宣传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建立高效的农村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做好应急物资的战略储备工作。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应急物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下沉与应急物资的统一、合理、适度调配。


 

徐利明教授接受《江南时报》采访


“十四五”时期,江苏谋划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丰富提升“三强三高”内涵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如何从书法角度助推江苏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塑造文化标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给出自己的观点。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建设文化强省,不可忽略其中的书法力量。”徐利明告诉记者,江苏书法整体氛围较好,各类书法评比、书法展览活动层出不穷,一大批有潜力的书法家也脱颖而出,书法潇洒自如;老书法家也气度非凡,书法俊逸豪迈。他们共同推进江苏由“书法大省”走向“书法强省”。

做好书法传承,也需要紧抓青少年群体。徐利明告诉记者,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强化中小学生书法教育,这是很好的开端,但其力度也应当加强。“现在学校一周只开设一堂书法课,我认为课时相对较少。其次,现在的书法教育是从小学三年级才正式开始,所以是否能降低学生学习书法的年龄门槛,让学生可以在更小的年纪开始书法学习呢?”徐利明说道。

青少年学习书法,实际上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汉字的独特美感,其间少不了老师的指导。在徐利明看来,好的书法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书法指导老师,因为老师需要了解的范畴有很多,除了基础的书法技能外,还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他表示,好的书法指导老师,一定是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采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要大力培养合格的书法教师,大专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增设书法专业,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学人才。”

书法艺术家自身也要加强修养,为文化强省做贡献。“有些书法家书法写得很好,但个人品行却一般,这是不对的。书法家不仅要提升美育,也要提升美誉,让‘礼仪之邦’再现‘中华之礼’。”徐利明告诉记者,书法写作讲求端正,这不仅要求写作时坐得端正,也要求字体整洁端正,还要求做人品德端正,“习字如做人,作为写书法的人,一定要秉持这一原则,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思想。”

徐利明教授接受《经济日报》旗下《艺术与设计》专访


海外文化推广应关注新生代侨胞

新生代侨胞主要指在“中华圈”(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新生代华人华侨。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移居国外的新华侨华人已接近千万人,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官方对这一群体越来越重视。如何增强新生代侨胞内生性的文化归属感,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徐利明认为,新生代侨胞和“中华圈”关系复杂。一方面,新生代侨胞成长于当地,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至公民教育、语言运用均完全融入在当地文化中;另一方面,其父辈或祖辈长期生活在“中华圈”里,故在移居海外后其家庭或者所住社区仍保留着部分中华文化。这种身处“圈内外”模糊地带的状态,会对新生代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载体困境。新生代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仅仅是对一些有趣事件和事物的理解。以语言困境为例,新生代侨胞大多汉语能力较弱,他们是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看待汉语和中国文化,对待汉语往往是感到新鲜而乐于尝试,当出现审美疲劳或学习困难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陷入载体困境,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文化共情。


二是新生代侨胞文化传播终端困境。根据调研,有部分华裔新生代群体表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大约初中阶段,会对中华文化产生排斥感,但是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以及师长的引导,反而越来越亲近中华文化,并希望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在载体困境的情况下,新生代侨胞学习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时,求知对象是自己的父母。但因父母辈的文化素养不平衡、不稳定,无法满足新生代日趋浓厚的求知欲。其实这是忽略了民族认同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汉语、历史等知识累积,还包括对中华文明及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在海外的传承。


为此,徐委员建议:

一、在新时代语境中激活海外汉语活力。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生力军”——中青年留学生群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华文化研究、传承与传播等方面的优势,用好华人华侨社区的民间力量。留学生是海外汉语圈的重要激活者,中国政府应鼓励其在海外形成汉语圈,加强其同华人居住区的联系、沟通、交流以至文化传播合作,将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拆解到华人家庭当中,进而在华人社区激活汉语载体。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作用,让汉语更加“生活化”。目前海外年轻人用的facebook、twitter等,英语仍处于主流地位。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应鼓励海外中青年留学生在这些平台上用汉语发声,并构建海外的汉语自媒体平台,促使汉语成为网络中新生代侨胞“朋友圈”的重要语言。


二、大力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产业。借鉴马来西亚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经验,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国各地各种文化环境下找到合适的土壤,形成与当地特色相融合的教育、艺术、饮食、娱乐等,让中国文化走进华人华侨家庭,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激活。依托孔子学院平台让文化产业“出海”,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在推广工作中着重选择“破圈”的新媒体、“大V”、优秀的视频制作者,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发表文章、开展活动、推广视频,让中国传统节日的触须延伸到网络的各个角落;有序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培养忠实的中国文化粉丝,实现同频共振,影响华人华侨群体,并以此形成家族传承。


 徐利明教授接受《中国艺术报》视频专访






-本期责编-
排版:刘紫妍
供稿:党委统战部
内容来源:《人民政协网》《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江南时报》《艺术与设计》《中国艺术报》
“江苏政协”微信公众号


出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 推荐阅读 -

1.5个“必由之路”!习近平揭示新时代中国“成功密码”2.最全!一图读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3.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让我们点亮1912个赞和在看,让世界看见南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