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新兴艺术发源地和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摇篮,南京艺术学院及其前身是最早接触共产党、支持共产党活动并涌现出一批革命艺术家的学校。百年又十,学校虽几迁校址、数易校名,历代南艺人在“闳约深美、不息变动”精神陶养下,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步伐,追求真理、勇毅前行。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及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里的马克思主题展暨南京艺术学院红色艺术文献展”于11月29日——12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展览作为110年校庆重点活动,首次系统梳理了南艺的红色校史,从数十万文字及近千张图片、作品中精选出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和校友艺术创作相关文献图片200余张,以及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影视、音乐、舞蹈及艺术设计等在内的作品200余件,串联起百十年南艺师生校友的红色脉络,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镌刻在一代代南艺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
1934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校舍奠基典礼,校董主席蔡元培亲自参加
从五四先锋到种下红色火种,南艺师生通过革命漫画、新木刻运动等形式和左联、反帝大同盟等组织参与红色运动,参加长征,涌现多位革命烈士,最终迎来了黎明曙光与新中国的诞生。1912年,南艺前身上海美专创办后,即具有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校长刘海粟的教育理念与首倡“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的蔡元培先生遥相呼应,上海美专成为“新兴艺术策源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共产党人在上海美专积极活动,进步力量和红色火种也在上海美专悄然生长。
《1922年6月23日,陈独秀到上海美专演讲》尚可 中国画
上海美专在建党初期的四位党员
韩乐然、祁修文、傅凤君、彭友仁
上海美专是革命漫画的摇篮,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是中国早期革命漫画的重要主题。中国第一代漫画家沈泊尘、张聿光、丁悚、丰子恺等都曾在上海美专任教,在他们的影响下,上海美专很多学生也走上了漫画创作之路。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上海美专校长张聿光在《国立画报》发表了一副《袁世凯骑木马》,一时间,全国各地报刊纷纷效仿,以漫画的形式讨袁。
上海美专还是新木刻运动的重要阵地。自1931年起,鲁迅倡导新兴木刻,首开版画先河,创建革命美术。上海美专学生积极参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左翼艺术运动,先后成立了MK木刻社、未名木刻社、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等进步美术团体,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革命美术活动。
刘岘创作的木刻作品《马克思像》版画 1932年,是国内最早的木刻马克思肖像
1928年至1937年十年间,是中国共产党的挫折时期,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低潮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将“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代表左翼文化者的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上海美专的学生主要参加了左联的左翼美术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
上海美专参加美联的核心人物之一张谔,《纪念九一八》,1935年发表在《读书生活》
上海美专参加美联的核心人物之一蔡若虹,漫画《全民抗战的巨浪》
1932年11月25日,出演董每戡剧作《C夫人肖像》的上海美专剧团主要成员于学校观海阁马鞍梯前合影。他们都是左翼剧联盟员。赵丹(中排右三)、徐滔(前排右一)、王绍络(中排左一,山东剧联创办人)、成家和(最上排女士)等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这场艰辛的征途中,上海美专的师生勇于参与。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是上海美专师生回乡组织暴动策应红二、四方面军汇合以及公布《八一宣言》。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由时任上海美专机械实习课教授、中共地下党员何孝章秘密印刷并广告全国同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在国家命运与民族存亡的紧要时刻,上海美专师生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十字街头,走向抗日前线,以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开展美术救国和抗日宣传活动,为铁蹄践踏下的民族和祖国尽一份赤子之心。
徐韬,报告剧《八百壮士》,1938年发表在《时事类编》
1946年4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美专重建。一方面积极为党工作,发展党组织,迎接全国解放,另一方面利用手中的画笔,讴歌中国共产党、讴歌领袖毛泽东,为新中国鼓与呼。《1948年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上海美专学生爱国运动》 袁维忠、赵鹏 壁画
张怀江、陈沙兵、夏子颐、葛克俭合影于1946年,四人皆为上海美专地下党员。
上海美专青年教师马承镳与同学们共同绘制的毛泽东和朱德画像海报,是上海地区最早产生的红色领袖题材的美术作品
从火红年代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南艺师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记录者,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是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并为时代谱写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与颂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专、1951年建立的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在江苏无锡定址办学。12月8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在无锡社桥头原苏南社教学院旧址宣布正式成立,该日为南艺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校至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再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1959年10月,南京艺术学院第一届学生会成立时合影1950年6月华东大学文艺系暨文艺工作团全体合影于济南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刘海粟为代表的南艺新老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和建设过程、讴歌新中国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1967年7月,音乐系演出交响乐《沙家浜》,乐团名称“江苏省工农兵交响乐团”,指挥石中光
陈大羽,中国画《蒸蒸日上》,20世纪50-60年代,南艺美术馆藏
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作为南京地标与新中国的“青春记忆”,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桥之初,保彬参与了大桥的装饰、装潢设计;在大桥建成后,苏天赐、陈大羽、冯健亲、朱士杰等画家将这一伟大工程记录在画卷之中。红色基因一直在南艺师生的血液中流淌,广大师生创作了大量以红色历史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生动展现关键历史进程与革命人物。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南艺师生继续以热忱饱满的创作激情参与国家发展进程,为时代奏响恢弘颂歌。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由南京艺术学院担纲设计的江苏省国庆彩车行过观礼台,亮相天安门广场建国五十年庆祝大会
2001年,陈世宁油画《童年奥运梦》获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2005年将这幅画送给奥委会主席罗格,现陈列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纪念馆。
百年风华,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百年南艺秉承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国家文化建设和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贡献。百年又十,源深流远,续写辉煌。新时代的南艺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乘艺术繁荣之风,顺文化强国之势,不断创新发展、再奏华章。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进入新时代,南艺师生砥砺奋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作品致敬历史先烈、献礼当下时代,以艺术之名凝聚奋进力量、奏响时代强音。
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亚投行纪念物“点石成金”揭幕,该官方徽标及揭幕装置均由南艺何方教授设计,彰显“南艺出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担当
2017年3月1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的大会会标“锦绣苏”正式亮相,该会标由南艺设计学院青年教师何方完成。2017年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紫金文化论坛在南艺音乐厅举行。
2016年3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建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成立,成为南艺服务江苏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智库品牌论坛“紫金文化产业论坛”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理论界的年度盛会。2022年,李向民教授编剧、腾讯视频制作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埃博拉前线》荣获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长征六号改火箭的视觉标志设计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与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数字媒体艺术产学研战略合 作”的最新成果。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进入新时代,南艺师生热情讴歌新时代、描绘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的第一线,用艺术服务社会发展,用艺术鼓舞人民群众,始终以高昂的创作激情和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嘹亮号角,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奏响激扬乐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令人始料未及,全国人民迎来了一场艰难战役。面对非常时期,大家守望相助,南艺师生以艺术之名彰显社会责任,致敬最美“逆行者”。
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书写了一部悠长延绵的历史剧,带来了沿岸城市的经济繁荣,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沧桑变迁。新时代,南艺师生用画笔描绘运河英姿、用设计唤醒运河活力,为运河故事谱写新篇,传承运河文脉。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进入新时代,南艺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推出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充分彰显了南艺人勇担培根铸魂光荣使命的优秀品格,凝聚起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豪情壮志。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雨花石的等待》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最高奖项
《大禹治水》获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发生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和平颂——多媒体音诗画交响音乐会”
周京新、梁雨,中国画《百年史诗第一部分/起来,起来》
百十风云,行健致远。作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摇篮,南艺的红色基因始终在赓续传扬,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不断讴歌书写新时代、描绘新生活、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