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艺·思享+丨张凌浩:构建体系,发挥优势,开创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新局面

NUA 南京艺术学院 2024-03-22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主编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成果汇编》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艺术学理论、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综合等学科领域研究十年发展报告,下编收录了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的专题学术报告。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在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上指出,艺术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学“三大体系”,是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战线提出的重大使命和时代课题。面对新使命和新挑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加强艺术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积极服务经济建设、民族复兴,持续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构;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贴发展实践需要,为促进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增强科研活力。

今天,南艺官微思享+栏目发布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教授被收录在《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成果汇编》中的专题学术报告《构建体系,发挥优势,开创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新局面》,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师生参考交流。







构建体系,发挥优势,

开创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讲话,视野宏阔、立意深远,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遵循,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卢映川副部长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体系”指示精神领会深入,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详尽分析了推进中国艺术学科“三大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时代需求,具体指导了以中国艺术学科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策略路径,对中国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的发展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全面把握、深刻领悟讲话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


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学科建设要回应两个关键问题。


一、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当前,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研究、规划与推动,作为总体性、支撑性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具体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互促进,加速嬗变与衍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指南及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可以作为顶层规划,推动具体领域中的“三大体系”围绕重要规划方向、聚焦“真问题”或原理性、前沿性问题更有力地发展。可以说,立足中国主体性的“三大体系”建构,以及艺术学科在文明互鉴与国际交流中的开放性发展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中蕴含的中国式、中国性,就是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体系、中国贡献。


一是要扎实深入推进艺术设计与美术等交叉学科体系及学科领域的建设。学科是依照学问性质,根据学术性质而划分的科学门类,也是表达专业知识生成的综合体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新媒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正快速进入艺术领域,诸如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共享经济等新模式都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虽然,艺术学科中的部分理论和专业对此已有关注,但是相关学科设置远远滞后于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设计学科的着眼重点即在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相对薄弱,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中的非遗、“绝学”、冷门学科等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亟待重视和发展。


尤其是设计学科要立足实际,谋求自身的转型与发展。2013年,米兰理工大学结合时代需求及国家战略,重组并优化了其学科组织与构架,为新时代的设计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国际性示范。中国的艺术设计、美术学科要围绕社会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建设聚焦交叉领域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吸纳和挖掘能以多视角、全领域进行艺术设计、美术问题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课题、策划展览、发布研究报告等方式,传播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成果,引发社会关注,引领学科发展。


二是要立足时代场域,服务实践需求,培育艺术设计与美术新兴分支学科。设计学科的交叉趋向和美术学科的艺科融通,共同反映了新时代对学科建设需要为产业及文化发展做出更多实质性贡献的要求,进一步激发设计与美术研究更强、更有力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因此,相关学科的基础专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步伐,面向社会实践以及对设计师素养的新要求,加快建设智能交互设计、融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具有针对性的新专业。同时,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探索艺术设计、美术介入新兴领域的可能性与新方式,积极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此支持、培育新兴的分支学科建设,如元宇宙设计、社会创新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等。


三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当代总结与传承发展。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与方法是中国设计的文脉之根、能量之源,能够为当代设计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与文化资源。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古代雕塑等传统设计思想物质载体的补白性研究;要立足当代社会、技术、文化、生态语境,结合时代需求,赋予传统设计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要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生活美学及艺术思维、中国哲理及价值观的研究,筑牢当代设计伦理、绿色转型及可持续设计价值观的根本。


需要特别指出,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艺术理论的当代转换。例如,传统艺术理论在面对新的语境、对象、技术基础及要求时,需要重视自身的当代性发展与书写方式的创新。同时,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创作,更是对广大群众的关怀,这些观念一直为中国传统艺术所倡导,在当代更应积极地践行。以此,才能积极推动中华传统设计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美术理论体系奠定历史与学理的基础。


四是要注重对新兴艺术设计与美术实践领域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其中的关键是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例如,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将设计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思维方式相关联,对设计目的、设计伦理的解释成为了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起点。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的研究人员应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深刻反思、归纳、总结与提炼其中的理论与方法,拓充的理论研究与方法体系,携手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面对“ChatGPT”“Midjourney”等智能生产力工具,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国现实问题及国际共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有关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中国问题也是世界人类发展的共同议题,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世界,关注影响全球的问题或趋势(例如和平、生存、发展、文化等),围绕现实问题、新兴领域产出具有指导性的概念框架、方法论及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艺术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其次要强化问题研究及深刻洞察。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与调研、协同各方多样视角、融合数据与故事、宏观、中观与微观分析能力是新时代设计人才的必备技巧。最后要提升场景与概念的定义能力。具体包括解决方案的创意想象与精准的文字定义能力,从而与人工智能的快速测试、概念迭代共同发展。持续探究中国文化及美学的魅力体系,也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批判性思考、批评理论等对于例如人工智能、公共雕塑等新兴艺术的良性发展尤其重要,它们不应是简单的应用性整合,而应是紧密联系实践,立足中国哲理、价值观,形成中国式思辨。


五是根植本土,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国价值哲学的艺术设计与美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包括核心概念、范畴、命题、术语、语言等,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学术语言系统,体现了学科、学术的影响力。对此,首先要坚持中国立场、注重中国特色,着力打造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炼标志性学术概念,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性概念。


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中汲取营养,寻找并激活其中能够融入、启迪当代设计理念、概念与方法的内容,重点结合中国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物我两忘等哲学观,与当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对照、相结合,重塑当代中国设计伦理,综合形成一套不同于西方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以整体价值观为驱动的设计话语体系。


六是面向世界,加强针对全球问题的中国思考,争取并扩大中国艺术学科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艺术设计、美术学科的话语体系既要彰显中国特色,进行中国主体性的内向建构,也要在国际交流与互鉴中“和合”与“共美”,加快推动中国艺术话语体系成为世界艺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是,提出对于全球问题的中国思考,运用中国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为国际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另外,中国艺术话语体系也要善于在国际艺术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从中国实际、中国思考出发,为国际社会易理解、易接受的新理念、新命题、新表达,在国际传播互鉴中获得认同与引用,以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届,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关注、研究和讨论。


二、如何更好发挥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助力艺术实践活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是面向文化实践的重大、重点问题,以问题意识引领艺术设计与美术研究。要聚焦当前社会文化发展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新兴命题,并以此为导向,立足学科交叉的视角组建专业团队展开综合性、当代性研究,力图形成解决实际文化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方案。有限且滞后的关注视野无法有效提升艺术话语的现实影响力。


二是以现实性、中国性、融合性研究助推文化创新艺术新实践。要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现实生活,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立场、艺科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支持文化高质量发展。权威专家指出,要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体,与多样性表现形态相统一。国家层面的主题性创作更应关注当代性,展现当下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让创作具有当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特别是要围绕数字中国战略,聚焦生活应用及社会治理场景,提出利用数字技术传承、表达与创新文化的方法与策略,积极利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数字创新实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新颖的、可互动的数字文化体验。此外,要积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现实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多重关系。


三是通过跨文化的艺术设计与美术研究及实践有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要结合中国特性、文化全球化、跨文化沟通等时代语境,探索中华文化视觉符号国际传播的理念、方法与策略,将中华文化符号进行融合转译,以叙事设计为路径,发展可欣赏、易理解、利传播的中华文化视觉设计,利用设计、美术及其他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理念认同与文化共融。


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科形成的两份研究报告以历史与现实为经线,以本土与全球为纬线,详实全面地从理论创新、项目成果、学术实践以及人才培养四个角度,对近十年我国的艺术设计、美术研究体系、里程碑式的成果与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对从学科属性转向到学科建设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研究报告中有几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即时性,报告聚焦了国家对艺术设计、美术学科在新时代理论建设中提出的新要求,形成了新思考;二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以文载道,以艺通心”的特质与优势;三是接地气,不仅彰显了新时代艺术学学科发展的“人民性”立场,更是认识到鲜活的新场景和新经验才是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四是拉宽了知识谱系,拓展了学科边界。


综上,要在历史与现实、全球与本土的语境中,积极建构起“中国美术学”“中国设计学”的学术话语体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为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艺术学科持续努力,筑牢文化根本,构建自主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开创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



-本期责编-

南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排版:岳霄云

指导老师:徐丽媛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出品


- 推荐阅读 -
1.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 共建艺术与健康研究院
2.节气之美|小寒至,冬已深
3.南艺教师作品入选2023联合国气象大会“Nature Footprints”主题展

 NUA |以艺术的名义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联系我们:nua1912@sina.com

扫描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


让我们点亮1912个赞和在看,让世界看见南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