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奇!河南南阳发现王莽时期高规格“造钱厂”,有望设立全国首家新莽官府造钱厂遗址陈列馆
点击 “文化影响力”可以关注哦
“新莽造钱厂” 解开两千年前的王朝密码
南阳晚报记者 李 萍
一场连绵暴雨,让南阳府衙地下惊现一座新莽时期造钱厂……
一次考古发掘,开启汉宛城一段尘封记忆……
发掘现场
“大泉五十”陶母范
陶母范铭文含“后钟官”
陶母范铭文“始建国元年三月”
南阳府衙的地下,竟藏着一个汉代官府造钱厂!
确切地说,这是新莽时期的官府铸钱遗址,出土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陶母范等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联系到上世纪90年代在府衙周边发现的钱币陶范和铜母范,可推测这一带在两汉时期是规模巨大的铸钱作坊,其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上。
王莽币制改革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极有影响,如此大规模造钱厂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对进一步和历史文献印证、探讨新莽时期汉宛城的货币金融提供了实物资料;对地面建筑以明清为主的古宛城来说,在延续城市文脉、弥补宛城历史缺环、展示城市文化特性、丰富城市人文景观等方面,更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场暴雨:“冲”出深藏两千多年的汉代造钱厂
也许你曾多次到南阳府衙,流连于飞檐斗拱中流泻的古意,但你可曾想过,就在这里,一个规模较大、遗物丰富的汉代官府造钱厂遗址正悄然面世?
这个铸钱遗址就在府衙东区(靠近原南阳市十三小学)。从府衙东北侧的办公区向南走,远远就可看到一个探方保护棚,走进棚内,发掘面积约75平方米的探方出现在眼前,尽管钱币、钱范等出土物都已被精心保管于他处,但在这里可清晰地看到坑、道、窑藏、防空洞等遗迹。“防空洞,是上世纪60年代末原市十三小挖的。”南阳府衙博物馆馆长刘绍明说。
刘绍明说,2017年10月暴雨连绵,府衙东区发生地面塌陷,危及古建安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遂进行抢救性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此处是汉代造钱厂遗址,于是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此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从2017年11月1日开始,主要出土物有“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陶母范数百块、坩埚(残)、铜炼渣、铁工具以及烘范窖遗址等,部分母范中带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三月”、“后钟官”铭文,“后钟官是王莽时期主管铸钱的官府机构。西汉时期仅见钟官之称,将钟官分为前、后钟官,始见于王莽时期。王莽为了推动货币改革,一定扩大生产规模,史书记载曾有数十万人在钟官进行钱币铸造生产,旧钟官一地已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工人,有可能又开辟了新的生产区域,这一区域或属‘后钟官’管理。”
府衙内铸钱遗址出土的大量陶母范,是用红土夹粗砂烧制而成。母范又叫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钱模。南阳“后钟官”作为国家管理的一处造钱厂,必须有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铸钱母范,最终才能生产出精良的钱币。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至天凤元年(公元14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此次府衙发现的陶范是王莽二次币改时的“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范,系铸造铜范时所用的母范。
目前在府衙试掘的造钱厂,仅是局部,1995年府衙北新华东路今红都百货东边发现有铸造王莽“大泉五十”钱币的陶范,1997年府衙西北天桥东南处发现东汉初年的五铢铜母范,这些出土点距离这次发现的后钟官铸币遗址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推测这一带在两汉时期是规模巨大的铸钱作坊,其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上。
一次考古:一个钱币铸造厂解开新莽王朝密码
如此大规模的造钱厂放在宛城,究竟出于何种原因?
不妨先来看看西汉时的南阳。事实上,西汉时,南阳政治、经济及文化在国家的地位已经非常重要。西汉南阳商业发达,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与京城长安、洛阳和邯郸、临淄、成都,并列为全国六大都会,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力耕》)。
王莽将铸钱作坊放在宛城的原因,在刘绍明看来,正是由于南阳的经济地位以及王莽和南阳的关系。其一,南阳的冶铸手工业技术具有良好的基础。西汉在南阳设立工官和铁官;制造铁器、兵器等运往全国各地乃至西北边疆地区。南阳是汉代中国最大的铁工业基地和铜兵器生产基地,以孔氏家族为首的冶铁工业和盐铁商业贸易使南阳的手工业、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其二,宛城是工商业大市。南阳郡人口众多。从战国到西汉,南阳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王莽定南阳宛城为南市,其地位当属今天的一线城市,造币厂设置在宛城符合南阳的经济地位,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三,王莽曾被分封在南阳新野一带,政治失意时在南阳居住了三年,在此期间,他结交南阳政商各界,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王莽当皇帝后在南阳专设五均官,设交易丞、钱府丞等官,主导宛城经济的发展。
“大泉五十”“小泉直一”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事实上,王莽的前两次币改,是紧密联系、有谶纬预谋的。第一次币改在公元7年,在谶纬中“以水克火”,诅咒汉室。第二次币改目的是为了铲除刘汉残余,王莽始建国元年因汉帝为刘姓,他忌讳“刘”(繁体字)中含“金、卯、刀”,有凶杀之象,遂废除错刀、架刀、五铢钱(此三种钱文中均有刀或金字旁),新铸“小泉直一”与“大泉五十”二品并行。不过,泉字拆开是“白水”。从南阳白水乡起兵的刘秀乐意别人称自己为“白水真人”——即出生于白水的真命天子。正因为此,刘秀即位之后并未废除王莽铸造的“货泉”,直到建武十六年才铸五铢钱。
一条文脉:“汉代官府造钱厂遗址馆”呼之欲出
南阳是汉文化的荟萃之地,然而在城市不断的发展变迁中,汉宛城的痕迹已逐渐淡去,地面建筑以明清为主、无法反映宛城历史的全貌。因此,汉造钱厂的发现,在延续城市文脉、弥补宛城历史缺环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该遗址为汉代官府造钱厂遗址,说明两千年前,府衙区域就是官府作坊,与官府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明确“始建国”纪年和“后钟官”铭文,进一步和历史文献印证,对探讨新莽时期汉宛城的货币金融提供了实物资料。汉代南阳冶铸手工业发达,这批铸钱资料反映了南阳先进的冶铸技术水平。两汉南阳的工商业发达,官府造钱厂说明了朝廷对宛城经济的倚重,这批实物遗址资料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南阳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历史面貌。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原市十三小学挖防空洞时,此遗址处曾有钱范出土。参与挖掘防空洞的老师雷云生在2002年府衙建设修复时还根据记忆描绘了原十三小防控地道分布图,以此表明钱范地点的深度,而此前府衙周边曾有新莽时期钱范出土,这无不说明了府衙区域(包括原市十三小)汉代铸钱作坊规模之大。倘若建设一个新莽官府造钱厂遗址陈列馆,通过遗址展示形式来开启汉宛城尘封记忆,无疑是传承历史、延续城市文脉的应有之义,既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能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优势。
如今,南阳市文研所和府衙博物馆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河南省考古院等相关专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遗址以及相关规划前来“把脉会诊”。
全国首家新莽官府造钱厂遗址陈列馆,期待!
新朝王莽的“造币公司”啥样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康翔宇/文 吴国强/摄影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以让久旱的大地得到滋润,可以让干枯的河流重焕生机。不过,谁也想不到,一场大雨还能浇出一个古代遗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天降甘露得来的珍贵遗迹在古时是何用处?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赶赴南阳,一探究竟。
一场大雨浇出一处古代遗迹
2017年年底,一场大雨降临在南阳市区。南阳府衙博物馆馆长刘绍明在雨中开始了又一天的巡查工作。走到院内东南角的时候,细心的刘绍明发现这里的地面因为雨水的冲刷塌陷了一个大洞,露出了一处60年代防空洞的红色砖墙。
因为担心对员工及来往的游客造成危险,同时也为了杜绝塌陷对周边古建筑地基造成损伤。刘绍明馆长立刻将情况上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刻对情况进行了评估,并着手对塌陷处实施回填、加固等措施。
"咦!你们快看,这块砖上有东西啊!"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作人员发出一声惊呼,考古人员一下围了上来。
只见一块破损的砖块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若干个圆圈图案,大小如五角钱硬币的大小差不多。经过对塌陷周围散落的砖块的仔细排查,考古人员陆续发现越来越多带有这样圆形图案的砖块。
经过仔细辨认,考古人员认为这些砖块可能是古代铸钱的模具——钱范。并且极有可能下面埋藏着更大、更多的秘密。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情况上报,并着手对这里进行抢救性发掘。
新莽时期铸钱遗迹重见天日
经过一系列勘探、筹备、制定计划等步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1月正式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
"因为受到地理位置限制,我们这次发掘只安排了两个探方,发掘面积分别是5x10米和5x5米。"担任本次考古发掘负责人的燕睿告诉记者。
经过数月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现遗迹的地层年代为汉代,可以初步确认这里是一个汉代遗迹。在遗迹内存在大量炭灰、红烧土块等典型的烧窑特征。出土物包含大量铜炼渣、钱范(铸钱的模子)残片。最重要的是,考古人员在防空洞旁边发现了一处呈马蹄形的窑室,设有烟道、火膛、窑门、工作坑。"烟道有4条,但有意思的是这些烟道都不是竖直向上,而是水平状态。"燕睿介绍说。
目前国内发现的同类窑炉的烟道都是水平伸出窑炉后转为竖直,但这个窑炉为什么只有水平烟道,这个水平烟道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用途?燕睿表示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会继续研究。
从现场出土的钱范和铜钱来看,钱范均为夹砂红陶,用土夹细砂烧制而成,表面用细泥抹一薄层,烧成后表面成灰色,其余部分橙红色。铜钱的型腔就在灰色层上,质地细腻,不含砂。
钱范以"大泉五十"较多,有少量"小泉直一",未见其他钱文;铜钱有五铢、剪轮五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开元通宝。有的铜钱很薄,边缘粗糙有茬,应该是没经过打磨的半成品或是没有浇铸成功的残次品。
燕睿介绍说, "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都是王莽政权推行的新币。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个出土的钱范柄部的直浇道两侧刻有铭文,"始建国元年三月"和"后钟官工褒造十一"铭文字样。
据记载,西汉时期设立"钟官"一职,主掌铸钱。到王莽时期开始分为前、后钟官。王莽上台后在"始建国元年"进行了第二次币制改革,并扩大生产规模,史书记载曾有数万人进行钱币铸造。此次出土的钱范铭文"后钟官工褒造十一"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褒的后钟官工匠做的编号为十一的钱范。而"始建国元年三月"的时间为公元9年,正好与记载中王莽政权的时间吻合。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里是新莽时期规模较大的一处重要铸钱地点。"燕睿说。
出土钱范揭示汉代铸钱工艺
"你看这里,那些墙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是钱范残块。"燕睿指着发掘现场北面的墙壁向记者介绍。
而在已经清理出来的出土物中,记者也可以看到大量大小不一、布满钱币图案突起的陶制钱范。燕睿介绍说,这是铸钱时使用的模具的母版,也叫母范。
"我们通过研究出土的这些钱范,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平板陶范,而使用这种工具的铸钱方法是竖式浇铸法。"
那么何为竖式浇铸法呢?
据残块推测,完整的钱范整体长约40厘米,宽22厘米,厚约6厘米。上部有柄,略窄,柄下面为长方形的范体。直浇道从柄部一直贯穿到范体底部下部的直浇道两侧,分布很多钱币的型腔,型腔之间有内浇道相连。
在铸钱的时候,工匠们首先要刻制木模,然后用木模制作陶制母范,在烧成的母范表面涂上隔离剂(一般为滑石粉),再翻制陶制子范。把两块子范通过榫卯结构结合在一起。外侧糊上草拌泥,烧制定型后,顺浇道倒入铜水。待陶范冷却,钱币定型后,打破,取出"钱树",把上面的铜钱摘下,打磨钱币边缘后进入市场流通。
遗迹大部分仍未发掘,极具研究意义与价值
西汉时期,南阳作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经济繁荣。在南阳地区以宛城遗迹为中心出土不少钱范。其中距离此次南阳府衙铸钱遗址200多米的皇冠商场遗迹,也曾出土大量五铢钱范。"因此我们推测,这两处遗迹应为同一处铸钱工坊。"燕睿告诉记者。
考古人员们认为此次发掘的仅仅是整个铸钱工坊的一小部分。从出土的陶片、兽骨以及H3灰坑内发现的厚约10多厘米的疑似粮食遗留推测,这里曾经有极其丰富的人类活动迹象,"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的一些情景。"
而据《资治通鉴》中记载:"王莽又遣谏大夫五十人分铸钱于郡国。"可以推测,宛城可能是当时一处重要的铸钱工坊。"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汉代时南阳铸造业的发展状况、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以及汉代铸钱工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燕睿告诉记者。
来源:《南阳晚报》《大河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