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玉 | 五任南阳知府顾嘉蘅的逸闻趣事
点击 “文化影响力”可以关注哦
五任南阳知府顾嘉蘅的逸闻趣事
文 | 刘红玉(南阳市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隅,占地面积为230亩的南阳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祠堂所在地,1996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底蕴深厚,馆藏丰富,碑文石刻600多块,匾额楹联近两百多副,让每一位前来参观游览的观众驻足停留,赞不绝口。
其中,在武侯祠大殿的卷棚下众多的对联中,悬挂着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那就是,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蘅撰书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它名气不仅大在南阳、襄阳诸葛亮的躬耕地之争;还大在胡耀邦总书记妙改其联,使之名气昭然天下,让后人津津乐道,细细品味其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顾嘉蘅,号湘坡,祖籍江苏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县)人,那里是人文之乡,其父亲顾槐任湖北宜昌县令时,随其父落籍湖北宜昌,自称湖北人,后五任南阳知府,他生性耿介,刚直不阿。
清朝中期,南阳知府顾嘉蘅是湖北的大才子,吟诗作对出口成章。为了尽早平息当时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作为在河南南阳做官的湖北人,他为南阳武侯祠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上联说,诸葛亮一心报效蜀汉朝廷,对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都同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联说,既然他“名高天下”,为天下人所敬仰,襄阳、南阳又同属于天下,我们何必再分辨诸葛亮当年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躬耕呢?诸葛亮是全人类的。顾嘉蘅是位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清朝行政长官,他写的这副对联曾轰动一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1958年9月做为第一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南阳地委书记林晓的陪同下来到南阳卧龙岗看到清知府顾嘉蘅这副对联时,沉思了片刻,随即口赋一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给予旧联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宽广的胸襟;体现了胡耀邦同志人民利益至上的人生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改后的对联是胡耀邦同志对自己人生的自勉又是他对河南南阳人民干部群众的一种激励吧!
在1986年胡耀邦作为中央总书记时,新联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2002年,南阳市博物馆应邀广大观众的要求,把胡耀邦同志撰书的这副对联刻制成匾,悬挂在旧联旁。
在2015年,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胡耀邦同志改南阳武侯祠联号召全党人民学习胡耀邦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
2018年底南阳市博物馆把习近平总书记录语刻制成匾悬挂在大拜殿中央,赋予了时代气息,也正是新联赋予了旧联新的生命力和历史价值,为清知府顾嘉蘅撰写的对联增光添彩,由一位封建长官的“为官”之道升华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最高思想境界,也是我们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正因如此,今日,新、旧联、匾在南阳武侯祠的大殿前悬挂,相互映衬,颇让每一位前来瞻拜千古贤相的后人和游客品位和深思,也使这副对联常年不衰,魅力永存,被称为“中原第一联”。
另外,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众多的碑刻中,还保留着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蘅的父亲顾槐,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手书的两副佳联,也格外引人驻足观赏。
" 笔底游龙惊藻思;云间海鹤拟清标”。
清道光庚子首夏书南林顾槐
“八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
南林顾槐撰书。
顾槐:工书善诗,被誉为:“前清第三支笔”的大书法家,任宜昌县令。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洒脱明快,为卧龙岗留下难得的墨宝。上联:笔底游龙惊藻思;下联:云间海鹤拟清标。 清道光庚子首夏书南林顾槐 (道光丁未秋,蘅以编修京察出守宛南,未案吏治。先君随时训迪,结案三百余起,旋丁母忧。咸丰元年再任是郡,先君忽于武侯祠抱病,弃养扶梓 ,归里卜地,营葬之次日奉特旨夺情三莅兹土。盘根错节,盗缉民安。郡人士推善归亲,勒先君墨迹于石,抑亦弥未获终制之憾耳。乙卯仲秋谷旦,男嘉衡谨志于醉墨山房。咸丰乙卯小阳上浣 姪友麟,孙振夫敬摹)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才思敏捷,胸有成竹,下笔写文章时笔端犹如神龙一样挥洒自如;健鹤飞翔于广阔的天空,更能显示出它俊逸潇洒的风采。
八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 南林顾槐撰书。 (武侯祠为南阳名胜。蘅三任公务匆匆,未获稍憩片时。岁甲寅修城池,复督同鈕啸琴太令重新祠宇,焕然改观。频年来鹤唳风声,干戈不扰,固杖武侯灵祐所致。乃郡人委功于郡土,且谓先君于草亭恙终,大有因果。古今异数感召如神,或以武侯所心许。郡人士奉先君牌位于别墅,预筹香资,盖则归亲之义,蘅何敢辞!惟滋感悚永奂,费谖已耳。咸丰乙卯秋嘉衡谨志。 草庐碑迹甚多。楚彝陵顾南林封翁书法,为海内所推重。戌申冬,湘坡太守迎养郡署,每游此庐,终日憩息,依依不忍去。古今有深相契合者。惜是时,封翁年高臂痛,不复作书,致乏题咏。人往风微,士食旧德,爰请遗墨上石,为吉光片羽之珍。乙卯秋碧峰李梦龙识,鹤轩沈大鹏浣手镌石。)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八千多年的历史过程,分为上古和下古,久远的年代产生出无数的君王,留下斑斑点点奇异的记载,使人难以捉摸,感喟无穷。
在民间流传有许多顾嘉蘅的奇闻趣事。譬如:
1、顾嘉蘅撰联惹是非。
顾嘉蘅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颇为得意。据传,当他京师及第,传来被列为二甲第五名进士时,合家欢庆。回到家后顾嘉蘅喜不自禁,口占一联。联云:“五百年来新甲第;三千里外旧家风”。喜悦、兴奋的顾嘉蘅想都没想,就把写出来的对联贴于大门两侧。不料此联一贴出,宜昌的绅士、学究们便哗然非议,觉得这是讽刺宜昌五百年无名人,有损宜昌文明,遂以顾嘉蘅为外来客户,拒绝顾家参加当地的社祭活动。当地的社祭主要是在土地庙进行,旧俗每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都需要俱备祭品香烛,到庙祭祀。以祈求五谷丰登和福寿康宁,顾家若不去敬土地那就是对神的大不敬,不得已顾嘉蘅只好另建了一座土地庙,这座土地庙叫红土地庙,顾家独自祭祀。
2、顾嘉蘅巧对侯镜如
有一年春天,江南才子侯镜如慕名来南阳专门拜访顾嘉蘅。言谈话语中,顾嘉蘅发现他有些傲气,就明白是来和自己比试才学的。这一天,顾嘉蘅陪侯镜如到南阳的城北独山游玩,客人侯镜如见满山怪石和茂盛的树林,灵机一动,笑着对主人顾嘉蘅说:“久闻才高善对,在下偶然得一句,请大人对,如何?说着,吟到:山石岩旁,林木森,此木是柴。这里用的是分析手法:“山石”合为岩字,“林木”合为“森”,“此木”合为“柴”字,确实巧妙。 顾嘉蘅暗吃一惊,这位侯大才子果然出句不凡;他四下环顾,见山下的白河岸边有几位姑娘、媳妇在洗衣服,便对到: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同样用的是析字手法:合“白水”为泉字,合“女子”为“好”。侯镜如听了,不禁拍手叫绝,对顾嘉蘅从心底里佩服,至此,二人遂成了知心朋友。
不过,在客人侯镜如返杭州前,作为主人顾嘉蘅又陪他到宛城之南的名胜地卧龙岗游览。当侯镜如见满坡翠绿中盛开着朵朵金黄的蒲公英花时,兴致又来了,随即出句道:南阳南,卧龙岗,金钉钉地。这一次还真的难住了顾嘉蘅,他带着遗憾送走了客人。不久,顾嘉蘅进京办事,路经飞虎山,见山上有座铁塔,终于有了对句:北京北,飞虎山,铁钻钻天。后来,顾嘉蘅南游,到杭州回访侯镜如交出了这个对句,侯镜如高兴得直流眼泪。
顾嘉蘅在杭州期间,侯镜如陪他乘船游览西湖。在湖中,顾嘉蘅不小心把一个精致的锡酒壶掉进湖水,急忙道歉。侯才子却兴奋地说:“掉的好,我又有出句,请再赐教。”随即说到:执锡壶,游西湖,锡壶坠西湖,惜乎!锡壶。“锡壶”、“西湖”、“惜乎”,三个词一个读音,这可太难了,顾嘉蘅竟一时无法答对。不大一会,他们下船来到湖心小岛的御碑亭前,侯镜如探身去看碑文,没留心,手中的玉质酒杯碰到石碑上碎了。顾嘉蘅见此,大叫:“行了”!随即说出了对句:捧玉杯,观御碑,玉杯碎御碑,欲悲!玉杯。与出句一样,也有三个词同一个读音:“玉杯”、“御碑”、“欲悲”,而且意思顺畅,毫不牵强。侯镜如听了忍不住连连称绝。
3、顾嘉蘅与南阳武状元之子马步衢的官司纠葛
在南阳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叫马殿甲的武状元,也可以说是南阳唯一的一位武状元。在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在京城会试,被嘉庆皇帝钦点为武进士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授头等侍卫。曾任广西提督,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入侵应用抗击敌人作出贡献。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武状元马殿甲七十三岁病逝,他有一子名叫马步衢,因为是状元府门庭,家境殷实,又是书香门第,马步衢曾受父亲的影响,聪敏好学,刻苦勤奋,成为精通文墨与武略之士,因此在家乡威望极高,而且与时任南阳知府顾嘉蘅也多有来往。
马殿甲:(1776年——1848年),字捷三,号肃斋,回族。邓州穰东镇人,父显麟,官侍卫。十岁时父母俱丧,幼孤苦,胸有大志,然家境贫寒不能读书。年稍长,继承父业,习弓箭,学剑戟。嘉庆十六年(1811年)赴京参加会试,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顾嘉蘅,号湘波,五任南阳知府。祖籍江苏昆山人。宣宗道光庚子科(公元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秋,因京察考核为一等,遂以七品翰林编修调升为从四品南阳知府。因而受到了朝廷的器重,连续五任南阳知府。从道光年间至咸丰元年之间,顾嘉蘅来来回回四任南阳知府,两次分别为父母丁忧归里,但在第五任时却与南阳武状元马殿甲之子马步衢之间产生了影响政治命运的官司纠葛。
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由于英法联军的侵入,咸丰皇帝被迫批准与侵略者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外有洋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清廷政府推出了“捐官”制度,即同东汉灵帝和明末“南明”朝的“市官”一样,政府以官换钱公开卖官鬻爵,来弥补国库缺银的状况。 清政府虽以“捐”之名,但行卖之实。各州、府、县官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捐官”推销宣传员。当时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为“捐官”任务奔赴邓州,由于平日与马家有来往,马与顾嘉蘅交情甚厚,于是途中就住宿在禳东马步衢家,并说明了来意,并委托马协办募资捐官之事。
由于马的父亲为武状元,祖父又是武翰林,一向重视科第,十分厌恶捐官之事,于是当即就谢绝了顾的委托并愤然说:“我马某决不做这等辱没祖先的事”。顾嘉蘅是位自视清高、十分傲慢的人,受此奇辱,怀恨在心,遂拂袖离去。顾至邓州,即嘱咐当地州官杨某,要其罗织出马步衢一个罪名,以泄私愤。但马在当地人缘较好,并无仇家告状,衙役只好买通了一家回族人来告状,说马家种的一棵树,影响了自家房屋的安全,杨某立即受理,意欺马步衢,为顾嘉蘅出这一口气。 随后这位州官杨某又用拜帖的方式请马步衢到州衙,向马步衢透漏有人控告,劝马到府衙求助。马听后勃然变色,立即坐轿到南阳,住进旅舍向衙役递交了名帖,要求见顾知府呈一辩诉,候顾批出后将批文揭下,直接驰车进京到吏部告顾嘉蘅狭怨诬陷,做官不良。当时的吏部尚书就是武状元马殿甲的同年兄弟——马步衢的年伯。
在清代社会人们最看重年谊之交,基于这种深情厚谊和当时马步衢不惜重金打通上下关系,不久,吏部便撤去了顾嘉蘅的南阳知府。马步衢随与新上任的知府同车回到南阳接印。然而,顾嘉蘅并不善甘罢休,他旋即回家乡打点银两,并报说自己在南阳为官任职多年两袖清风,结积案、赶走捻军、建城池,重修武侯祠诸葛草庐等为当地百姓做下了不少的好事,造福当地的百姓,再说这次“捐官”之事是受朝廷之命,何患之有?又夺回了南阳知府职位,这就是五任南阳知府,时间已经是同治初年。
但是马步衢为了争这口气,试欲和顾嘉蘅比个高低,于是再次驱车进京,这次他几乎可以说将家中一窑白银散尽,也终于使吏部再次撤去了顾的南阳知府,并批示“永不续用”。顾嘉蘅在上有吏部压顶,下与地方豪绅不和的困境中,终于,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无可奈何,愤然离开了他为官十一之久的既爱又恨的南阳故地。
顾嘉蘅作为一位封建长官,在南阳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敬佩并效仿诸葛亮,他勤于政务,指导农事,发展生产,使物阜民安,同时他修城竣隍,练兵习武,使南阳人民免受战火凃炭,率领属僚南阳知县鈕雷修葺、增建武侯祠、三顾堂等并建龙角塔。现卧龙岗上保存并收藏有他的匾额四方,对联六副,石刻十余块。
文化影响力 传播文化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加关注